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历史上著名的虎父犬子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人们经常会说"虎父无犬子",意思就是说,如果父亲做的很好,那他的孩子一定也不会差,甚至还会有一些青出于蓝的例子,但历史上却并不都是这样,护虎父犬子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父亲做的非常好,但是儿子却做的很差,甚至是比平庸还要更差,究竟有哪些人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历史上那些虎父犬子
  赵奢和赵括
  虎父:赵奢:赵国名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赵奢率军救赵,运用奇谋,大败秦军,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打破了人们对秦国不可战胜的固有观念,
  犬子:赵括: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改廉颇的防守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被秦军反包围苦在长平,最后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而死,长平之战因为赵括的错误决策导致数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致使赵国从此失去争霸的机会。
  李文忠和李景隆
  李文忠: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谋臣。明朝建立后,李文忠率军平定江南叛乱,并且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
  李景隆: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可是初上战场的李景隆被吓破了胆,连夜骑马跑了导致北伐大败,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秦始皇和胡亥
  秦始皇嬴政:13岁时即王位。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除掉权臣吕不韦, 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设立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胡亥:任用奸臣赵高,把持朝政,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间,致使秦国动乱,内忧外患,使得其父嬴政辛苦创建的大秦帝国仅存两世就覆灭。
  刘备和刘禅
  刘备:织席贩履出身,一生励精图,知人善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赤壁之战大败曹魏,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实现乱世中贫苦人的逆袭,与魏国和吴国三分天下。
  刘禅:昏庸无能,致使宦官专权,多次听信宦官谗言,致使北伐大业多次无功,最后投降曹魏,蜀汉政权直接在其手中彻底覆灭。
  2、强势的父亲难教出成才孩子的三个原因
  强势的父亲对孩子会有本能的高要求
  作为父亲,最大的乐趣在于:在有生之年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和教育孩子——蒙田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有能力做父亲一般都有让自己让他人认可的地方,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们都有很多自己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就算我们不强势,我们也会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而对其有严格的要求。
  越是自负的父亲,对孩子越容易比较严厉和强势,严厉就意味着会给孩子高标准高要求,越高的要求孩子就越容易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方面孩子在父亲光环下很难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方面又会屈从与父亲。到最后,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缺乏主张的人,即便他们在父亲的努力鞭策下稳步前行,也很难超过父亲的作为。
  强势的父亲容易让孩子的性格更"怂"
  事实上父母双方任何一方过于强势都一样,孩子在强势的父亲约束下,出于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孩子多会屈从父亲的意志。长此以往孩子唯唯诺诺成了习惯,待到走入学校、走入社会也难让自己不"怂,心理上的阴影要消散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有人终其一生也无法从童年的阴影中走出来。
  强势的父亲容易让孩子形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几乎所有的父亲都愿意做孩子的"登天梯"、成功的垫脚石,而且对于很多普通的父亲来说,孩子的成功也意味着自己的成功。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拼命打拼,希望能为孩子留下更多东西,于是我们也有了这些东西,然后呢?我们的自负也就随之而来。
  我们会强势,因为我们有了强势的资本,但这种资本也同时给了孩子衣食无忧的生存保障,孩子自小在强势我们的鞭策和引导下,再如何优秀,也很难拥有我们那种向上的动力。
  3、父亲不强势不代表放任
  前段时间又刷了一遍心中神剧《大宅门》,也写了一篇粗浅文章,今天又想到这里,不得不再提一笔。看过该剧的人应该都比较了解,主角白景琦有一个很出色也很强势的爷爷,然后爷爷养了三个比较平庸的儿子,而恰恰是那个资质平庸且看似窝囊的父亲却养出了特别出色的白景琦。再往后,白景琦的强势作风几乎毁了自己的几个孩子。
  虽说是虚构的影视剧,但它比历史更容易被我们所熟知,其中的道理还是相通的,历史上的这种"虎父犬子"的现象如出一辙。对我们来说,我们大多数父亲,与白景琦的父亲更为接近,他的个人能力不是那么突出,却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可以说他是白景琦成功成才的奠基人。
  人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或许就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以前的"孝"更多的是服从,跟现代的"孝"意义有些不同,但这也同样解释了本文主题。如何成功地培养一个孩子,其实只在这个"严"和"慈"的分寸把握上。
  如果把"慈"单纯地理解成爱,那"严"则可理解成原则,我们不推崇父亲强势,不代表可以不严格,我们不推崇父亲过于慈爱,不代表可以没有原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目录投稿:盼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