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应对大学生同性恋问题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大学校园里的同性恋现象在当今的高校中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成为高校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同性恋学生因自身原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影响着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校园安全稳定。在高校中,辅导员老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分管着学生的各项工作。本文从一例大学生同性恋个案为背景,从辅导员角度出发,如何妥善解决此类学生问题提出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同性恋;案例研究;辅导员
  一、案例背景
  2016年4月中旬,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围观女生寝室曝出的"女同"同居问题,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女生A、B、C、D是同寝室的室友,E为本校外专业女生。其中,A、E是同性恋者。E因自己寝室矛盾问题,离开原寝室,搬到A寝室与A同铺居住。然而,A、E在寝室内的暧昧举动给同寝室的其他室友带来了生活的不便和心理的不适,寝室矛盾日益凸显。最终,A和E私自搬离宿舍校外居住。某天,A和E又回到宿舍中,因生活小矛盾彻底激怒了同寝室的女生。C、D遂将A和E的同性恋关系通过朋友圈发布出来,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问题本质及关键点
  1、因性格问题,寝室小摩擦不断。在E同学没有入住寝室前,A同学与D同学就因生活习惯等问题存在小摩擦,寝室原本存在一些小矛盾。
  2、同性恋本身心理压力。A与E为同性恋,但两人处事低调,经室友朋友圈传播,将两人另类关系彻底曝光在同学前,自觉身心受到创伤,遂要求室友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公开道歉。
  3、学校不允许学生私自校外住宿,但E不愿回原寝室,并否认两人为同性恋人关系,要求将两人调整在同一寝室。
  三、解决的思路
  1、辅导员第一时间介入;妥善处理寝室调整问题,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
  学院辅导员在得知此情况后,立即介入,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首先约谈C、D两位学生,经过沟通交谈,承认发朋友圈这事确有不妥,在约谈现场删掉了朋友圈状态,也愿意私下里向A、E两位同学道歉。同时希望老师能帮助调整寝室。随后,辅导员老师约谈A、E两位学生。首先,从同性恋特殊心理角度出发,缓解两位学生的心理压力,表明尊重她们的个人选择,不做任何道德评价。但对A、E私自校外居住以及E平日去A寝室居住而影响其他室友的违纪行为提出严肃批评,要求尽快回各自原寝室居住并帮助E解决原寝室与室友间矛盾。最终,经过多方协调,对事发寝室进行拆分,A、B、C、D分别调整至其他寝室,E搬回原宿舍居住。
  2、全院性校外居住排摸,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经此事件后,全院开展了学生寝室的走访和排查,结合校保卫处晚归记录,严查校外居住现象。对晚归不归,校外居住的学生展开调查、批评和教育。
  3、健全网络监管,建立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
  当今时代,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自媒体。朋友圈、微博等公共社交平台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的发声筒。在此次事件中,室友选择通过发布朋友圈来传播此事,如果不及时做妥善处理,事件将会持续发酵,在班级学生群体甚至全校中传播议论,不断扩大恶劣影响。
  4、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心理危机预防措施。
  此事处理完毕后,密切关注5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从侧面了解目前这5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特别是A与E,不主动关心,但在平时校园里遇到时,给予正常的关心和交谈,避免过多的关心对其造成不必要困扰。
  四、启发与思考
  同性恋,包含着同性恋倾向及同性恋行为两层含义。在如今高校,大学生的同性恋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当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应该妥善应对和处理,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但同时对同性恋群体进行关注和正确的引导。本案例给予学生工作的启发与思考包括:
  1、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为处理大学生同性恋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作为辅导员,在与同性恋学生进行沟通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亲和力。交谈过程中,辅导员给予学生诸多尊重、鼓勵与肯定,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约谈环境,让其放下戒备心理。同时,通过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文献,利用网络等多方面途径,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同性恋心理的相关心理知识,充实相关理论。辅导员工作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各类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提高学生事务的业务能力,适应日益变化的学生群体。
  2、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保证同性恋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同性恋大学生通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道德的压力,当他们用常规的办法不能解决这些压力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困境,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干预,将有可能导致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恶性事件发生。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及时对处在困境中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鼓励这类同学主动荣誉班团集体。
  3、发挥班团干部的优势,进一步贴近同性恋大学生。
  班团干部是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桥梁,是与广大同学最接近的群体,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辅导员要让班团干部参与到协助危机干预的基础工作中,通过班团干部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反馈信息,了解同性恋同学的相关情况,把握其最新动向。同时,通过班级、社团组织鼓励、包容、帮助同性恋大学生减轻压力,走向集体。
  4、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从尚未完全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三观形成。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与咨询。
  【参考文献】
  [1] 姚远.王斌.关于大学生同性恋问题的案例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4(14).
  [2] 徐庆龄.结合案例谈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6).
  [3]汪萱,赖小林,徐宵扬.祝福、观望抑或遏制?--浅谈女大学生同性恋[J]社会心理科学,2013(10).
  [4]潘佳丽.一例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
网站目录投稿:觅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