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八国联军的影评大全


  《八国联军》是一部由张彻执导,傅声 / 梁家仁 / 戚冠军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国联军》影评(一):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如此
  较详细展示义和团开坛的景象,当有人指出刀枪不入的原因是张四公子的横练外功,所以刀才砍不伤他,
  这时坛主说:张四公子刀枪不入是凭他的真功夫,可要是上万个弟兄都相信自己刀枪不入,那只能靠我的符咒。
  当五万人喝下符水后手拿砍刀去对抗两千个洋人的洋枪。这里面都还有很多小孩子,都是去送死。你打算用多少人的性命去换你的前程,这时,坛主回答: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如此。
  有一段坛主自吹造谣的,一开始是捡了三个,后来谣传到最后变成了一口气杀了900个。还有个在太后面前的可谓自杀一般的"刀枪不入"展示。设计的都非常棒。
  邵氏电影一贯的传统古典美学,像传统戏剧,讲究身段,大量传统武学的展示,一贯较高水准的武打设计和打斗场面。
  《八国联军》影评(二):《八国联军》——难忘的耻辱记忆
  张彻在1976年拍了两部可称之为大制作的电影,一部是《八道楼子》,另一部就是《八国联军》,两部的共同点都是对抗外敌,不同点在于《八道楼子》是张彻两代弟子的"大合唱",而这部《八国联军》里挑大梁的就是他的第三代"双子星"——戚冠军和傅声。
  现在看起来,虽然都是走功夫路线,但两人当时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傅声总体看来和成龙更为接近,表演中略带喜剧的成分,如果没有车祸的事情应该后面会很吃得香,况且他的外型也能给他加不少分,即使放到今天来也能选个"好男儿"吧;戚冠军的演技就显得生硬了很多,不知道是否性格使然,感觉表情的丰富程度还不及早期的李连杰,而且他的外型不算是那种很阳刚的,再加上后来香港功夫片比较推崇的是成龙那种闪转腾挪的喜剧风格和李连杰那种干练潇洒的大师风格,所以他后面的发展就不太好了。
  我看多了邵氏当年的老电影,越发感觉像《八道楼子》、《八国联军》这样的电影除却细节部分,总体来说是可以当做历史科普剧来看的,这部电影里对八国联军入京前后清政府、义和团以及普通百姓的刻画还是很深刻的。
  慈禧太后听戏那段和义和团"灭洋"那段时在影射江青的样板戏和红卫兵运动吧。
  《八国联军》影评(三):右派爱国片
  作为一部商业片,这部片子还算可以,三星半。但这部片子的败笔就在于剧情主次分的不好。
  1. 赛金花那条线有点多余,张彻并不擅长拍女性角色,而且赛金花这个角色在戏里面也没什么戏剧冲突可言,胡锦的演技当然是一如既往的好,但没亮点,如果李翰祥来拍《八国联军》的话,估计主线就会是赛金花的花边史或者是珍妃井了。
  2. 张彻找胡锦来拍赛金花,找李丽华来拍慈禧总有一种和李翰祥怄气的意味,当然怄气的不仅是张彻,李丽华也在和李翰祥怄气。李翰祥当年想找李丽华来拍赛金花无奈预算不够改拍了雪里红,而李丽华想演倾国倾城的慈禧又被李翰祥放了鸽子。不过李丽华演慈禧的效果终归还是不错,雍容华贵且老谋深算,配音的效果大概是和倾国倾城学的——所谓的正红旗口音的国语。
  3. 刘家良是本片的武术指导,唐佳估计被邵氏召回去了。刘家良导单打独斗好看,但群殴不如唐佳出色。总感觉戚冠军和傅声俩人不太熟,演习没什么默契,在一起拍戏总有拉郎配的意味。张彻的第三代弟子演戏不太好看。
  4. 八国联军的衣服,一些武器,和北京那个城门看得出来是下了成本的,攻打北京城是日俄两军打头阵这点也没错,不过看张彻的片子不能抠细节,片子开头傅声的打的洋人那把枪就有点逗。
  5. 张老师毕竟是文人,义和团里面很多情节刻画的还是不错,比如说讽刺刚毅,端亲王,大师兄的几段,很明显慈禧影射江青(但慈禧给人的感觉也不是特别的丑恶),义和团打砸抢影射红卫兵。反之大陆的片除了走向共和还没有敢这么拍那段历史的,走向共和不是商业片,那么看的人就更少了,而商业片里面又有几个导演敢这么拍?即使是李翰祥拍火烧圆明园也只敢反帝反封建罢了。
  《八国联军》影评(四):义和拳
  1.傅声是张彻的得意弟子之一,但是这部戏里戏份不算太重,傅声这样大杀四方的热血男儿角色在张彻的电影中出现过多次,有点疲劳。反而大块头梁家仁和木脸戚冠军给人印象更深。
  2.学生时代的历史书对义和团的讲述是正面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什么的,不知道现在的教材里怎么写的。但是这部电影里我觉得描述非常到位,就是西太后利用义和拳牵制洋人,义和拳首领也乘机做大势力并且中饱私囊,最可悲的是拳民,多数当了炮灰。记得其中傅声责问王龙威:难道你要靠几万弟兄血肉来铺你的路吗。真是最好的注解
  3.张彻少有的大场面戏,第一次攻打洋人营寨时,几百个涂面的壮汉冲杀洋人敌营,被机关枪和步枪一排排干掉,看的人心寒啊。(不过,那时候就有机关枪了吗)而且,三壮士已经冲进敌营,却还是和敌人肉搏,拿着枪当烧火棍使,机关枪你用不来,可以先抢过来慢慢研究啊。一直到最后,傅声同学才拿起了枪,已经太晚了,就像这个国家一样,醒来的太晚了。
  4.应该改叫义和拳,因为绝大部分都是讲述义和拳的。从一开始的设坛作法愚弄拳民,到后来拿拳民的尸体给自己铺路,一直到见到西太后,又在西太后前面耍把戏,弄死了几个兄弟从而得到西太后的信任。有了西太后的支持后,打着反洋人的旗号,到处搜刮。写到此处,我突然想到了若干年后,某一些人也在干着同样的事情,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是总有惊人的相似。就凭这个段落,也要加一星。
  5.后半段胡锦扮演的赛金花出场了,完全没有必要,胡锦扮相也不好。
  6.第一次看到傅声和甄妮同台演出,没空考究,是因为这出戏而使两人情投意合,还是因为两人情投意合所以张彻给两人来了段情侣戏。记得片中傅声和甄妮第一次见面时,甄妮对着傅声左看右看,傅声大声说看什么看啊,没见过帅哥吗(后半句是我加的,啊哈哈)
  《八国联军》影评(五):在老片中找寻中国男人的阳刚气
  终于看了《一步之遥》,确实是烂片。一个导演不能惯着,一惯着就捧杀了他。虽然是烂片,但还有些亮点,有几处颇为幽默,但仅此而已。姜文经过了这次奢华的挫败后一蹶不振,竟去《星球大战-侠盗一号》这样的片子里去和甄子丹cp做配角,也有些令人遗憾。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水军会糊弄人一时,但却糊弄不了一世,烂片就是烂片,永远也好不了。但有的电影就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尽管渐渐地被观众、媒体遗忘,但不期而遇后,还是会为它的精彩而鼓掌。我经常找一些老片看,比如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桂治洪等导演的作品,经常能发现意外的精彩。
  《迎春阁之风波》是胡金铨1973年的作品,今天看来依然精彩。影片用古装片的形式,实则是谍战片,佐以武侠片的配料,端上了一盘紧张刺激的大餐。李丽华虽是主角,但并没有抢戏,片子里每个配角都演的非常认真,非常精彩。尽管影片的场景基本上都在客栈里进行,但由于调度合理,剧情紧凑,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厌倦。
  李丽华手下的四个女飞贼为了杀敌不顾生死,还有扮演蒙古公主的徐枫凶狠毒辣的演出,让这部戏充满了阴性火药味。虽然最后任务完成,但付出的代价也太过巨大,胡金铨的冷峻风格让人着迷。
  相比之下张彻的《八国联军》就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了,影片全景展示了那段历史,包括慈禧的逃跑、义和团的败亡、赛金花的营救等,徐徐展开了一幅惨烈的历史画卷。影片主线是义和团三兄弟,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用一己之力维护了残破的大清国的一点点尊严,让观众为他们慨叹。
  《八国联军》和张彻的其他电影一样,充满了阳刚之气。三兄弟和其他拳民毫无畏惧、勇往直前地以血肉之躯和洋枪洋炮对抗,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影片中虽也指出了义和团的欺骗性和局限性,但对三兄弟和其他爱国者却用了最热烈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他们身上的豪气、勇气、义气,不吝赞美地讴歌了在乱世中中华儿女依然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民族精神,与近几年颓丧的《南京,南京》、《一九四二》等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纵观现今的内地影坛,只有小鲜肉,没有男子汉。徐静蕾的新片竟然要靠他老公的裸体做宣传,时过境迁,这种曾经使用在女人身上的噱头竟然也用在了男人身上,可见对男人的物化已经达到了极致,只要人体美、又没脾气,成天围着女人转,那就是银幕上的暖男、新好男人了!
  没事多看看老片吧,你一定会增加对中国电影重新伟大的信心。
  《八国联军》影评(六):这是糟粕。
  义和团是一段纠结的历史。我不想再这里谈太多历史事实,因为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事实的争论,往往是用一个一家之言去否定另一个一家之言,争到最后无非是用对方的阶级立场来否定对方的客观性,周而复始,来来回回,不欢而散。
  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是闹剧,是糟粕。我要黑的是这部电影通过义和团这个事件传达出来的糟糕的精神。
  也许部分大陆观众认为本片要比大陆的讲义和团的片子要客观。这绝对是被中学课本祸害久了的乱投医。对,这个片子里的正面人物是讽刺了义和团,甚至在一两句台词里面否定了义和团。但是实际上他们和义和团也没什么两样。他们否定的不是义和团本身代表的意义,他们只是否定义和团的运作形式。他们始终觉得,要不是被奸人利用,要不是混进了一些宵小之徒,要不是像他们这样有真功夫的人太少了,直白点说要是他们三个当领导,那义和团是可以成功的。所以大哥带着几个人以一当百,老二老三游击战消耗敌军,甚至靠单挑逼得瓦德西也服了软。老二还对瓦德西大度地说,不用剑,这样起码公平一点。这就是他们的想法,八国联军没有什么了不起,无非多了枪和炮,把这些都扔了,中国功夫就是第一。
  其他的,诸如在向慈禧表演时牺牲两个演员来鼓舞官员们抗击的决心,都是中国人对"人口即是力量"的一种迷信,妄想着靠牺牲个别人,来鼓舞起千万人,舞起刀剑就能把洋人赶出去了。以人口多少来作为资本比单纯强调武器更为落后。
  片子并未客观地表现义和团的起因,片面强调洋人的霸道,因而在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上都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得义和团成了天经地义只是组织落后的一个运动,这与大陆教科书有什么区别。其实义和团的兴起最大的原因还是当时国人的愚昧,以为刀枪不入了天下无敌了就可以把"破坏风水"的洋人赶走。而片子里表现的并不是说国人靠功夫是打不跑洋人的,而是国人靠反派那种功夫是打不跑洋人的,只要跟着三位主角干,是能干得赢的。而且义和团烧自家东西是愚蠢的,但是烧外国人的就天经地义了。
  片子为了表现两位主角和义和团的根本区别,与孙中山扯上了关系。但是按照片子里对这两个人的塑造,这两个人断然是看不懂孙中山的主张的。因为孙中山本人对义和团的评价是:
  "像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的始意是要排除欧美势力的,因为他们要排除欧美的势力,所以和八国联军打仗,当时所用的武器便是大刀。要用大刀去抵抗联军的机关枪和大炮,那种举动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对于他们的物质进步之抵抗,不相信欧美的文化是比中国进步,并且想表示中国的文化还要好过欧美。"
  这讽刺的其实就是两位主角。甚至讽刺了各位主创。因此大家只是觉得孙中山是个先进的人物,至于为何先进根本不知。
  只有那个真的会硬气功却最后还是顶不住枪弹的大侠代表着义和团唯一一点进步的东西,那就是普通老百姓为了一个虚幻而落后的文明,面对强大的敌人无力抗争却又必须抗争的那种绝望和决绝。这种荒唐的悲凉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写照。就像《赛德克巴莱》里的番人一样,进步意味着被奴役,文明意味着抛弃传统,而传统又实际上落后无比。如何抉择?无法抉择,只得一战。
  这部片子,纠结于功夫招式,纠结于慈禧的奢华(逃难时换装居然直接把汉服套在朝服外面,肯定是主创们觉得脱衣服再穿很费时间),只是一种虚幻的身为中国人的落后优越感的抒发,找借口拿虎鹤双形打洋人出气,骗大家进影院的又一部流水线作业而已。自然,这是一部商业片,看似没有什么必要较真。所以我喜欢张彻,只是喜欢武侠中的张彻。历史在他手里只是营销的一个手段而已。
网站目录投稿:恨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