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有农业院校负责人说,该校本科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并不高,近些年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越是农村的学生对"农业"越不感兴趣,很多农村学生心中,考大学是为跳出农门村,哪怕农科专业就业率很好,但他们对农业大学并不也不感冒。 作为一个名农村教师,我对农村学生较少选择农科专业这一点是有些感受的的现象有些思考。事实上,一些教师及家长受由于当代教育的误导,使农村那些一心想鲤鱼跃龙门的"好"学生,差不多要完全都很排斥现实乡村生活。既没有什么社会实践也不积累生活经验,只读教科书而不读生活,上学读书只是为了考大学,也许通过大学还想过上换取安逸幸福的生活。,但究竟要过怎样的生活,却少有人并不认真去想思考,"理想"模糊得跟浓雾一般。甚至有这些学生瞧不起父辈的农民农耕生活,一心向往出人头地,一旦考学失利,就好像天塌了自己也完蛋了一样,开始"顽强"复读。我认识好多这样的学生,初中复读二三年两三年,高中也复读二三年两三年,不考上大学决不罢休。人生有几个二三年两三年经得起如此浪费?人家不少同龄人在社会上已经小有点成就,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了,他可他们还在学校为分数为"成绩"拼搏还没拼够,还得靠父母为自己负责一切。最终考上的也许还有转变,考不上的,既没有生活能力,又缺乏学历资历,再加上岁数偏大,生活较为艰难。 或者我可以这样说,原本看起来比较聪明的学生没有得到正确教育引导,从而脱离了生活现实,被诱进分数成绩的牛角尖死胡同,不仅自身的发展停滞,也不能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更多贡献。那些没有得到教师及学校照顾的"差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个人潜质同样得不到开发,也使得他们日后的发展受到制约。所以,我不能不说,这些农村学生接受的是经不起考验的失败教育。某种程度上说,这与 多年来,农村学校的教育一直"邯郸学步",越来越远离不重视农村的需要,脱离农村、农村学生的发展不无关系,要想找几个关心"三农"的学生恐怕更不容易。 现在,比如很多农村学生对常见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根本不清楚。因为,一方面,学校以及教师有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以期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也一直停留在自己当年上学时的水平,以为孩子只有把作业写好才算作"好学生",尽量不让孩子参与农业活动。很多孩子跟土地的接触越来越少,以至于他们缺乏基本的农村生活技能和常识,学生作文内容普遍远离农村生活,模仿甚至抄袭所谓的"范文",根本不写或者说写不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也不写自己真实的想法。 尤其是教师和家长一再给孩子们灌输到城市才有好日子的意识,再加上社会的现实城乡发展差距,更使得很多农村孩子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而对家乡对农村愈加冷漠。当学生意识不到需要观察现实生活的时候,农村生活的价值时,又怎会关注农村,怎会选择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学科? 对身边的事物就会熟视无睹,哪还会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又怎么会想起关心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 我曾经看到一则报道,西部某省一贫困县的高考成绩在该省很有名气,考出不少"状元"。要说这是好事,可谓人才济济。只是那么多的人才都"孔雀东南飞"了,极少有回到家乡工作的,家乡国家级贫困县的面貌一点都没改变。这样的教育"成果"也许令当地人自豪,可背后的苦涩酸辛难道不该更值得深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