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人类共享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 杨朝明中华文化就像一颗生生不息的大树,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近四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与考古材料的惊人发现都一再证实,尧舜以来尤其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中国文明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有较高的发展水准。中华"先哲""先王"站在人类发展的中心点,思考"人心"与"道心"的关系,为人类谋福祉,系统而完备。如果更多走近中国早期文明,更多了解中华文明,看到它的高度,了解它的深度,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就不仅是嘹亮的呼唤,更是洋溢的动力。在"诸子百家"中,孔子最重视对传统的继承总结与凝练提升,故而更具有生命力。孔子以后历代思想家思考世道人心,都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与弘扬,所以,孔子才被尊为"万世师表"。 西方学者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内在地决定于孔子思想的特性与特质,决定于孔子学说的巨大影响。思维模式标识、代表着价值取向,决定着行动走向。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视荣誉与责任高于一切,兼顾多方利益;遵循并行并育,没有相悖相害;信奉"创造、分享、助给",创造在自己,分享给他人,助给予弱者。因此,中华文明价值取向清晰,而更可贵的是,它以"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来落地。全然思索古与今、我与世界、价值观与方法论。这样的思维模式,成为通往中心坐标的最优路径、至佳选择。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面对纷纷扰扰的多元追求,有德之民族,有德之国度,有德之文明,像北辰灿然居中,这应该正是中国在世界中的文化坐标。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文化方位,思索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思考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些决定于我们文化的特点、特性与特色,决定于我们的哲学智慧和文化气象。 我们在忙于为"优秀的传统"制作"得体的时装"时,还要更多地在认真理解"优秀的传统"上下功夫。事实上,许多人在世界文明面前感到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卑微,缺少的是对自身文明符合历史真实的认知。理解到了这一点,才能达致真正的文化自信;惟其如此,才可以与全人类共享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为建构人类共同文明作出贡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黄玉顺"人类文明共同体"所指的"人类文明",应当是面向未来的单数的"人类共同文明"建构。既不能是某种既有的单一文明传统成为人类共同文明,也不能仅仅是从既有的诸多文明传统中抽绎出不同文明间的共性,而只能是通过综合创造,建构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作为这样一种文明,人类文明需要人类视野,共同文明需要共同创造,文明创造需要文明对话,在这种文明创造中,儒学可以贡献其经过自我损益的"仁""义""礼"等价值观。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人类共同文明"的创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寻求既有不同文明传统之间的交集就可以达成的,这种新文明不可能是运用归纳法的结果,而必须有某种创造性、革命性的思想观念突破。传统儒学的许多文明价值都可以贡献给未来的人们共同文明,而最核心的无疑是"仁""义""礼"等价值观念。但前提是这些文明价值必须首先经过儒家的自我损益,因为这些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曾被赋予过不同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未必尽合人类共同文明建构的要求。儒家思想的仁义礼的原理应当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体系,面对当今人类命运之世界大变局,这套原理应当发挥作用,为建构人类世界的新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建构人类共同文明作出贡献。人类文明遗产是我们的精神纽带曲阜孔子文化学院院长 颜廷淦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所以,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 正因此,这也带来了观念的创新,这正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今天,我们继承古丝绸之路,坚定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建"一带一路",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明的源泉,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视角思考生态自然、经济和人类关系的观点,内涵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方法论思想。当前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下,亟需把孔孟思想精华、国粹体验、中医等赋予其新的时代涵义,让更多的人熟悉民族的传统文化,研究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往开来、综合创新,是中华文明在新的千年放射出新的光彩,走进人类文明的前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弘扬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并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以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责任,更是学校和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曲阜这极具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冲击力的气质浸润下,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和和无限向往。能够让我们祖先留下的伟大思想和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深受感动与振奋,必将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而奋斗。■记者 徐斐 唐修岳 整理 记者 刘项清 杨国庆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