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核心思路与前期准备如何从到重建汽车社交的垂直社区


  1.1 产品背景
  社群是2018年众多产品扎堆的一个封口,特别是在《小群效应》这本书出来以后,更加成为了一种潮流。传统的专区论坛形式逐渐的落伍,同时兴起了"圈子"、"部落"这样的概念。
  传统的专区论坛,你可以看作是官方创建的代表某一类群体用户的线上组织,它是旧时代的产物,是至上而下的一种组织形态,用户通过找到这种组织而去发现同一类人。而"圈子"、"部落"则是一种至下而上的组织形态,用户先因为社交需求创建了这种组织,然后更多的用户发现并进入这个小群体里面。
  两种产品形态都是为了:个人基于自我认同在网络上融入社区获得了群体认同感,但是路径是不一样的。
  "专区"社区产品的代表-左图汽车之家、右图太平洋汽车
  以汽车社区举例,最近的新能源车比较火爆,特别是广州地区限行+摇号,新能源车成为了广州地区的用户必须要考虑的一种新型消费选择,那肯定产品上就得有地方让他们去讨论交流。
  所以传统的社区做法:开通一个新能源专区,如小鹏汽车论坛、蔚来汽车论坛,并且引导用户在上面进行发帖子交流与讨论。所以它的结构一般是品牌专区、车系专区、车型专区,这种至上而下的有逻辑的机械结构。
  "圈子"社区产品的代表-左图即刻、右图小打卡
  但是对于"圈子"社区的做法,用户可以打破层级的结构来进行交流讨论。同样以汽车社区举例,用户可以直接就讨论某一款车怎么样,也可以讨论某一种车品怎么样,因为对于用户来说,圈子是由他们自己去创建。
  很多圈子的产生是因为本来就有一群人,有一个现成的微信群而产生。比如:有一个广州的微信群,大家作为的士司机,每天都要看看哪里有便宜的油价、哪里堵车很厉害、哪里有查车,他们在行车的过程中用微信来进行交流。但是众所周知微信群信息刷过了就没有了,而"圈子"的社区则是为了帮助他们做优质内容的沉淀。
  1.2 产品的核心思想
  早期社区类产品的核心思想是:交流。
  代表是:天涯、猫扑
  对于一个个体来讲,实现其对自我认同的认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线下的限制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而为了去寻找这种自我认同,网络社区提供了强大的便利。
  在网络社区中,一方面通过社区所展现的"景观",不断地去观赏内容甚至创作内容来进行"自我反思",另一方面在社区中通过与他人交流来确认,最终完成自我认同的构建。例如:一个动画爱好者在会为了寻找自我认同而去加入B站、S1论坛、Bangumi等类似的社区,并在社区中活动来完成自我认同。
  但是到了现在社区类的产品已经犹如雨后春笋,那么他的核心思想早就已经变味了,应该分为两种角色看待。
  UGC生产者:打造人设,满足炫耀心理,获得认同
  UGC阅读者:扩大人脉,获取信息
  代表是:知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网络是虚拟空间,这里可以更加便捷的创造出完美的个体形象,甚至不惜欺骗自己蒙蔽自我,从而让实现自我认同更加便利。例如网络社区中个体常常美化包装自己,无论是身体形象还是言行举止都具有一定理想化。这就是为什么知乎上的KOL都是211、985、年薪百万、公司高管,但实际我们身边根本很少这样的人。
  而我们逛知乎无非是碰到了某一种问题想在上面获得解答,因为这里获得了大量优质的内容。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我为什么可以坚持不懈的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简书、PMCAFF等产品经理的垂直社区上不断发文,本质上也是因为我要打造专业的产品经理形象,并且获得来自同行的认可。
  1.3 用户从哪里来
  这里分享一个在网络文章上看到比较有意思的图,其实主流社交产品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社交需求了,而中国发达的创业环境又让垂直巨头把每一个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
  像下图这5个产品,基本上就瓜分了80%的用户社交需要。成年人社交用微信,00后社交用QQ,追星吃瓜用微博,水军文青用户豆瓣、装B大V用知乎。
  来源:以用户认同为目的,如何构建自循环的社区文化?
  又比如:汽车社区平台这一垂直领域就盘桓着三座大山。两家上市公司:汽车之家、易车,一家是母公司为头条的:懂车帝。而就连小众领域整容医美,也有一家做的很优秀的公司-新氧。
  新氧
  所以,作为从微信公众号起家的我们选择了基于微信的领域获得用户,并且将产品和微信群进行深度结合。也就是利用微信群这种社群来作为私域流量池,当用户逐渐留存并且保持活跃以后,它就能为我们贡献更多的流量。
  1.4 产品的护城河
  可以先把社区类的产品护城河总结为2个字:认同。
  有一个叫"社会认同"理论:群体成员们会去追求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通过内群体和相关外群体之间的比较而产生。个体如果没有在内群体里面获得理想中的社会认同,会想方设法地进行群体间区分活动,达成让自己更加满足的社会认同。
  用户在建构社会认同的过程中,交织着差异性的比较和同一性的确认,认同的边界强化了社区成员的共同心理,修正、完善了用户对"我们"的定义。
  翻译过来就是:认同是通过自己在这个"圈子"里面之后,后圈外的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比较带来的满足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对圈子的认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用户社会认同的建构中,长期的社区环境浸染中,用户群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媒介使用习惯,长期环境的影响带来的是对社区的依赖,对外群体的抗拒,以及对自身特质独到的 理解。用户自己充分生产着社区的内容,和社区维系着融洽的"精神缘",从而寻找到在网络空间的一片居所。
  举个例子:B站要成为正式会员是要进行考试的,当初我的考试还是找熟悉ACG文化的同事帮我完成的,因为我自己刷完了普通题目就过不了。B站通过这种设定过滤了很多产生杂质的用户,当我成为了正式会员以后,基于考试给我带来的沉没成本让我不愿意离开这个社区。
  于是,好不容易拥有了评论发弹幕等功能我肯定是会积极的去用起来,而这就会给我带来优质内容的沉淀。因为B站用户都是ACG文化的粉丝,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圈子,我在圈子里发符合身份的弹幕不仅没有被鄙视还被点赞,那会更加鼓励我继续往下发。
  当我发了越来越多的内容,我过往的内容就能成为我不愿意离开这个社区的理由。当然,一切的本质还是要这个社区有活跃的人在玩,不然我只能自己和自己交流。
  B站
  二、前期准备篇
  2.1框架设计
  早期的框架设计就好像一个地基,如果建设的不好,就直接会影响产品后期的扩展性,所以我们围绕着整个产品做了多次的头脑风暴。与传统论坛不一样,我们是基于微信生态进行深度定制开发的,所以重点和微信群进行了结合。
  早期头脑风暴思维导图
  整个社区可以被设计为3层的结构,其中首页,当然是各种优质内容的展示,优质的内容被运营精选出来以后、精心编辑过就会被推荐到首页上面,是UGC生产者的最高荣耀。同时官方也会定期更新一些热门的话题,用于保持社区的热度。
  车友圈这个层级,则有点像以前论坛专区的定位。但与以往设计不同的是,传统论坛上,用户都是直接在专区上面发帖,用户会发很多特别水的内容,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水的内容会消磨用户的耐性。
  而车友圈这个层级,则是从再下一级的群空间上生产内容,通过审核过滤等,过滤掉了很多毫无意义的内容展现,通过多级过滤的手段让优质内容展示在车友圈的层级,供主产品的用户查看。
  三级结构
  2.2 数据迁移
  作为一个几千万量级用户的论坛,要对千万级的帖子数据进行迁移,从旧的业务库表迁移到新的业务库表上,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对应关系不设置好,很容易就会产生问题,毕竟帖子数据就是用户在你的社区产品上的痕迹,也算一种用户资产,肯定不可以张冠李戴的。
  比如:我们就踩了一个坑。主流的社区类产品,一篇帖子只能对应一个专区。而我们早期论坛为了让这个论坛看上去生机勃勃很多人使用,采用了一帖多发的架构,一篇帖子可以关联多个专区,这给数据迁移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我们给这批数据定了一个规则:所有旧帖子只选用车系的专区关联的车友圈下面,而摒弃了地区与主题等专区数据,因为整个产品是基于车系这个纬度来打造的。但与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加精、置顶的状态只是针对单个旧专区,所以很多帖子需要重新设置加精、置顶状态。针对这个,我们在后台上线新老数据对比标识,让运营快速识别数据是否有误。
  后台icon标记
  2.3 关联业务的兼容
  要知道,在一个产品里面,改动某一个功能是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加何况现在是把整一个模块给进行大改动。
  以社区举例,它涉及到的公共业务模块包括了:搜索模块、评论模块、个人中心-收藏、个人中心-草稿箱、个人中心-我的原创、大数据等等。
  因此当社区改为新的前后端架构以后,同样要将这些关联的业务改动为最新的架构,从而整个产品才能正常运转,否则会有各种各样异常的报错。
  2.4 版本兼容
  在一个APP上,会存在多个版本并存的问题,比如我在最新的版本上做了一些新功能,会从新旧版本都有的页面上跳转过去,那么肯定是要做逻辑区分的,比如说旧版本需要弹toast:请先升级版本解锁完整功能。
  另外因为做了新旧版本区别,像一些用户还会在旧版本上发帖,所以必须还必须让旧版本产生的帖子经过对应规则的过滤然后进入到新版本中,而有了这个过程,后台自然也要做新老版本同步运行,不然没有办法管理就会导致社区乱套了。
  社区后台管理的目录
  三、小结
  上面所说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原有线上产品进行大改版所经历的一个前期步骤,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基础打好了,后期的拓展性才好做。
  当然了,以上只是某一种垂直社区的经历,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历史特性,不能以偏概全。所以如果你也接手了类似这样的模块大改版,你也可以基于上述思路来思考。
网站目录投稿:小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