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经三百首,都说郑风淫。甚至有人说这是一首淫诗,描述的是所谓"淫奔者"。而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根本就是正常的男女恋爱关系,顶多是家里不太同意这门婚事,是一对儿被棒散的有情鸳鸯。 在读诗前,先要强调一下将的发音是"枪"音。将(qiang)意思是请求!接下来的内容有些接近今天的白话了。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故事一开始您就听到前面村子里的姑娘正在对她的情郎所说苦衷。"将(枪音)仲子兮,无逾我里。",仲子是邻村不知谁家的二小子,这是姑娘恳求的声音:"求你了二哥,别来我们村了。" 所谓"里"按周礼的规制: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邻里关系"一词就出自于此。既然说到这里我暂且放下故事,给诸位一个宏观些的大背景。周礼中对区域的划分有两类,一类是行政划分,也就是说按家庭居住分布划分,邻、里、酂、鄙、县就是这类划分后的五级架构,第二类是按农田地理分布划分。一百亩称为一夫,九夫为一井,四井一邑,自此以上一律是四进位,为丘、甸、县、都。举个例子:一甸内拥有农田:100亩×9夫×4邑×4丘=14400亩。在此我们暂且不去探究两套体系之间的关系,只是作此了解便足够了。 现在回到故事里。我们知道了一里只有25家,闯(逾)进"里"中后,在如此一个小范围内小伙子要做些什么,邻里之间瞬间就会把话传到姑娘父母的耳朵里。况且这小伙子毛手毛脚的折坏了枸杞树,急得姑娘只喊"无折我树杞",按照今天公众的认知,姑娘家对心爱的人说"不行",实际就是"可以"。然而不论那姑娘如何惦念二哥,"仲可怀也",但对父母的态度还是很有顾虑的。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接下来这位二哥(仲子)有些急不可待了,他不顾邻里的看法再进一步,翻墙而入。我想这里应该是进了"五邻"的墙了。这里只有五户人家,姑娘再次恳求他要小心。但嘴里依然是含糊其辞的拒绝着心爱的二哥,所谓"岂敢爱之",要是我还见你(仲可怀也),家中兄长们还不得骂死我!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姑娘的劝说依然没有阻挡住这后生前进的脚步,他竟然进了姑娘家的院子。并且他一路还折断了桑树,檀树,动静过大,我估计邻里乡亲们全都看见了。村里已经是议论纷纷了。姑娘已经接近崩溃边缘。她再次恳求那痴情郎,不是我不想见你, 实在是人言可畏呀!诗人并没有给出故事的结果,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这位姑娘的胆识,应该是个悲剧。她或许没有莺莺的胆识,我要是没记错,《西厢记》里的张生也是翻墙进院儿的吧?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找到了"人言可畏"的出处。虽然当今世界已将这词汇挪作他用,但其中仍保留了其历史痕迹和温度。谈到历史痕迹我记起有部电视剧叫《篱笆女人和狗》,剧中有一首插曲"过三关"很有"将仲子"的味道,只不过那三关是:狗不叫,门没栓,不撵人。一切主动权似乎都在姑娘一个人的手中,全无外界干扰,那就是千百年社会进步后的新版"将仲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