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1935年10月,率领中央红军成功越过岷山的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豪情,以轻松的笔调写下了一首流芳千古的名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一路上克服无数地理上的艰难险阻和百万蒋军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越过了长征路上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岷山,胜利在望,主席和红军都非常欣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红军的革命意志无比坚定,再大的困难在红军将士的眼中只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远征难"说明了长征"道阻且长","万水千山"只不过是远征难的一部分,还有百万蒋军的围追堵截,因为是北上抗日,不好明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和萌渚岭、越城岭。大庾岭即庾岭要塞,腹地在江西大余县南;骑田岭在湖南郴县和宣章县之间;都庞岭在湖南道县、江永县和广西灌阳县、恭城县之间;萌渚岭在湖南江华县和广西贺县(八步区))、钟山二县之北,是湖南去广西的必经要道;越城岭跨越广西桂林和湖南邵阳市、永州市。 黄现璠在《壮族通史》中说: 五岭的位置都在南岭山脉一线之上,南岭山脉起自云南云岭,东入贵州为苗岭,再东经两广和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边界而东达于海,其间大小山岭不计其数,史书单举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这与秦军的进军路线有关。 这无数的山脉,在主席看来,只不过是江河里翻起的小小浪花而已。 五岭是秦朝进军南越的主要路线,主席以大秦一统六国来预示红军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统一全国。 乌蒙山位于滇东高原北部和贵州高原西北部,是金沙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海拔约2080米,最高峰4200米,地形极其恶劣复杂。再恶劣,再巍峨,在主席的眼中不过是红军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这首诗中,上两句写了红军攀山越岭,这两句写的是红军将士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巧渡金沙江是主席最有智慧、最成功的战略战术的体现,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将士大无畏精神的体现。大渡河十八勇士无惧生死,冒着对面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破灭了。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一联的意思不太容易理解,一般的解释是: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个人觉得不是很恰当,"三军过后尽开颜"理解为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可以说得通,但是把"更喜岷山千里雪"理解为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就很别扭。 据统计,中央红军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昌德山、达古山、亚克夏山等5座雪山;红二方面军翻越的有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海子山,麦拉山,德格雀儿山,马巴亚山等十几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在历时1年多的长征中,翻越的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两次经过梦笔山、夹金山。 据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统计,1935年6月,近2万人的中央红军开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穿越草地后,在右路的中央纵队和1、3军团只剩8000人,在左路的5、9军团剩下约5000人,减员7000余人,所以在红军将士眼中,白雪皑皑的雪山并不友好,是吞噬了无数兄弟姐妹的巨兽,不可能会喜欢雪山。 个人斗胆,觉得"更喜岷山千里雪"可以这样理解,更可喜的是岷山那千里白雪,在红军将士通过后,在主席眼中,看起来也像是在微笑,这样就比较说得通。 红军将士因为被雪山吞噬了无数战友,肯定看雪山不顺眼,但是主席站的高度不同,主席为全局着想,即使损失比较大,但是保存下来的都是宝贝,是以后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的骨干,加上长征胜利在望,心情主要是轻松愉快的。 事实上,历尽了无数磨难的红军蜕变了,变得意志更加坚定,思想更加统一,纪律更加严明。随时迎接即将到来的更大挑战,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的胜利,长征途中的磨练功不可没。 我们可以从红军长征前和长征后的战斗力比较一下,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困难越大,红军得到的锻炼也越多,没有长征途中百万蒋军前赴后继地前来送装备和经验,或许以后应对抗战和内战会更艰难,持续的时间会更久。 红一方面军自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出发时8.6万人,到1935年10月进入陕北时部队只剩7000余人(有5000人跟随左路军)。可以说长征开始时的有些部队战斗力不高,长征出发一个半月,人员就损失了大半。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是党中央所在,是蒋介石集中重兵"追剿"的头号目标,加上长征初期的错误指挥,部队减员最为严重。 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统计 突破湘江后,中央红军只剩3万多人,不过大都是意志坚强的骨干力量。惨痛的教训使全军认识到错误指挥的危害,想起几次反围剿中毛主席的英明指挥,在遵义会议上重新推举毛主席领导红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征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即使只有7000余人,由于这7000将士是经过长征途中千锤百炼的精英,发展的速度特别快,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会和陕北红军,于1936年春东征山西,将部队扩大到22000人。 此外,主席还将中央红军的干部派到各地发展地方武装,不久后,地方红军也发展到近万人。至1936年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央红军迅速壮大,陕甘宁地区的中央军委直属队、红一方面军和地方红军相加,总数发展到3万余人。 事实证明,经过长征考验的指战员不仅在实际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又有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多数战士都可以带兵当干部。红军人数虽减少,革命力量却增强,并终将发展成一支赢得全国胜利的大军。 由此可见,蒋介石一百多万军队对红军的围追堵截,在主席看来,只不过是前赴后继地送装备送经验,使红军将士得到了更好的磨练。 历史又一次证明主席那惊人的预见性,《七律·长征》以大秦一统六国预示红军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统一全国。 凭借百战之后的7000多精英,就敢乐观地展望未来,藐视号称800万部队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毛主席的这等胸怀可以说古今中外无人可及。 如今,我国虽然遭到西方的围追堵截,但是实力对比远远没有主席写《七律·长征》时那么悬殊,所以我们更有信心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