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死因(邓丽君为啥死) 在如今华人世界,鲜有人不知道邓丽君。有不少人的青春,都是在她的歌声陪伴下度过的,这也就使得邓丽君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缩影。 这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步入歌坛,如同一股春风般拂过海峡两岸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的传奇歌手,用她的歌声影响了几代人。 邓丽君 然而,一个有着"一代佳人"之称的才女,在以歌声闻名的同时,却也最终没有能够步入属于她的婚姻殿堂。尽管如此,对她自己来说,或许这并不是一个缺憾。 而对我们听众来说,最为惋惜的还是她正当芳年,却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至于她的死,一度因为外界的猜测而显得扑朔迷离。 来自眷村家庭的歌星 邓丽君,祖籍在河北大名县,台湾出生长大,正如同她的名作《原乡人》的歌名一样,她是一个漂泊而来的外乡人,而她真正的故乡是在河北。 邓丽君幼时照片 解放战争末期,随着国民政府的垮台,不少士兵在蒋介石一系的裹挟下,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与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在所有迁台的士兵中,有一个名为邓枢的低级军官。 1949年,邓枢随着国民党军队一起迁台,他带了自己的老婆和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中并没有邓丽君,而是他的两个哥哥。来到台湾之后,邓枢一家随后就定居在了台北市附近的眷村。 这里的眷村,是指当时的国民党为了安置迁台士兵及其家属,所设立的位于部队防区附近的聚居点。 与大多数迁台底层官兵一样,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国民党对下层士兵的待遇很差,来台之初的邓家生活颇为清贫。而随着生活慢慢稳定,邓枢一家才逐渐安定下来。 邓丽君父亲邓枢 邓丽君是邓枢的第四个孩子,她于1953年出生在云林县的农村。面对自己第一个女儿的出生,邓枢心里十分高兴,并给孩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邓丽筠"。 这里的"筠"(yún)是竹子的意思,丽筠就是美丽的竹子。这本是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但因为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看到最后一个字,还以为读"均"。 就这样以讹传讹,时间久了,反而没人直到她本来的名字了,大家也就都习惯喊她为邓丽君。 小时候的邓丽君是在眷村里长大的,这个地方有一个特点,因为居住着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九万多个"眷村家庭",所以他们有着迥异的民俗习惯,会唱不同的民谣小调。 台北眷村 后来的邓丽君之所以会有那般突出的音乐才华,和在眷村的环境熏陶也有些关系。 那时候的邓丽君家中,没有电视,但有一台收音机,母亲在做家务的时候,喜欢放一些歌曲。 邓丽君的弟弟邓长禧后来就回忆说:"只要她听过两遍,她就会唱,母亲发觉她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晚上会有余兴节目让她唱歌。" 当时的邓丽君,还只有四五岁的样子,但却一点都不羞怯,敢于表达自己,这是很多孩子都没有的特点。 邓丽君一家人合影 开始走上舞台 七岁的时候,邓丽君一家搬到了台北县中正路77巷居住。但邓家的家庭条件并没有什么改善,一家七口人还是挤在一间只有三十平米的房子里。此时的邓丽君,也到了读书的年纪,父亲邓枢就送二哥和她到附近的小学读书。 老师们对于这个可爱又很有才能的小姑娘都十分喜欢,在邓丽君二年级时,她的老师就对领导讲:我们有一个学生很会唱歌,又会演戏。 在当时,邓丽君的爸爸邓枢已经从军队退伍,有一段时间他就给学校的合作社卖大饼,和学校的一些老师也都脸熟,所以大家也都知道邓枢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儿。 作为父亲,邓枢也为自己有这样一个闺女感到欣慰,他也有心培养女儿。后来,邓枢去了一个灰窑做工,在那段时间,邓枢每天清晨四点多钟上班时都会带着女儿,让女儿在灰窑上练嗓子,直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让她走。 邓丽君和父亲 因为家里条件不是很好,邓丽君唱歌并没有请老师来指导。直到有一天,邓枢的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他的这位朋友是当地一个文工团的二胡师傅,碰巧遇到邓丽君在家里唱歌,唱的是黄梅戏和一些流行小调。 在听到邓丽君的歌声之后,这位师傅很惊讶,他对邓丽君的父亲说孩子唱的不错。这之后,这位师傅再来邓丽君家,总会带上自己的二胡,来给她伴奏。有的时候,他还会给邓丽君调音,帮她认识乐理,还帮她吊嗓子。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邓丽君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在当时的很多眷村家庭中,因为生计清贫,都会有子女进入文艺圈,以赚取报酬补贴家用。 在与文工团的这位师傅相熟之后,在他的帮助下,邓丽君也来到了这个名为"九三康乐队"的文工团,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加演出。 邓丽君登上舞台献唱 对于邓丽君来说,这是一个转变人生的契机,小邓丽君从此开始有了登台演出的经历,这对她后来的发展影响巨大。 十六岁的娃娃歌后 进入六十年代,随着岛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曲艺文化的长足进步,各种娱乐场所兴盛起来。 此时还在金陵中学上学的邓丽君已是小有名气,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只要校园内有歌唱比赛,她总能拿冠军,也是在此时,邓丽君走入了歌厅,开始步入歌坛。 虽然邓丽君还是一个中学生,但因为长相清秀,再加上她的歌声优美动人,很快邓丽君便成为当地各个歌厅最受欢迎的新宠。 青年时期的邓丽君 从东方歌厅开始,有着台北第一酒店之称的夜巴黎歌厅,还有七重天歌厅,乃至于台南的一些歌厅都争相邀请她出场。那些歌厅出的价都很高,邓丽君有时候一天要去六个场子,一个月下来可以赚六千以上的新台币,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几乎是邓家全家一个月支出的三倍。 也是因为如此,父母都很支持邓丽君,邓丽君此时开始意识到,唱歌不仅够改变她自己的命运,也能让邓家生活的更富足。 随着邓丽君的名气越来越大,这时候的邓丽君也迎来一个麻烦。邓丽君所就读的金陵女子中学,是一个教会学校,相对比较保守,不喜欢邓丽君这样整天在歌舞厅里抛头露面。 所以,学校的老师以邓丽君功课一般还不务正业,缺了很多课为由,要求她在演艺事业和学校中做出选择。经过一番考量,当时只有十四岁的邓丽君对父母提出,自己要退学。 就此以后,邓丽君离开了校园,并加盟了宇宙唱片公司,正式走上演艺之路。 邓丽君踏上演艺之路的时代,正是台湾经济走向繁荣的时代,也是流行音乐刚刚起步的时代,她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因此这条路走得颇为顺畅。 70年代台北街头 邓丽君很快就火遍台湾,她还在1969年,参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并在当年来到了香港。在香港,她参加了一场工展会慈善义演,并由此一鸣惊人。 等到邓丽君在次年第二次来香港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当时的邓丽君在香港,每参加一场演出,可以赚取1000港币的报酬,这几乎是工薪阶层两个月的收入。 但即便如此,邓丽君还是维持了她一直以来朴实素雅的风格,留给人们一个清新健康的形象。 多段感情的纠葛 随着事业的发展,正值芳华的邓丽君也有了自己的感情生活。邓丽君的初恋是马来西亚博彩业大亨林水成的儿子林振发。 邓丽君和林振发 林振发比邓丽君要大八岁,可能是年长一些的原因,林振发对邓丽君十分照顾,一直体贴有加。这样的感情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归宿,但不幸的是,林振发后来却因为心脏病而英年早逝。 其实早在这出悲剧之前,邓丽君还传出过一段绯闻,不过那段经历于她而言,只是一朵含苞未放的花朵而已,甚至都没有开始就已凋落。 那还是在邓丽君出道早期,有一位商人叫朱坚,他在当时的台湾娱乐界背景深厚,也是新加坡一家娱乐场所的总经理,在邓丽君的事业早期,朱坚曾给予邓丽君不少的帮助,让邓丽君颇为感激。 1972年,邓丽君在香港参加演出时,接到了朱坚打来的电话,说是要来香港看望她。 邓丽君和朱坚切蛋糕 彼时的邓丽君满怀欢喜的跑到了机场,准备迎接朱坚,却不曾想他乘坐的飞机中途失事,两人就此阴阳两隔。在知道朱坚的死讯之后,邓丽君哭了三天三夜,还为此一星期都没有上台演出。 在接连的情感挫折之后,邓丽君变得谨慎了很多,她在七十年代曾被传出与台湾电影小生秦祥林之间关系暧昧,外界一度认为两人已经暗定终身,但始终得不到正面回复。 而在一次偶然之中,邓丽君被人拍到和秦祥林一起在欧洲旅游,当时还是邓丽君的爸爸代她出面否认,推诿说只是一次偶遇。 不过人们对此并不买账,有好事者又翻出两人在洛杉矶的合影,但邓丽君依旧没有承认。或许两人之间确有纠葛,但没能在一起却是事实,后来,秦祥林与林青霞在美国订了婚。 在此之后,邓丽君的新一段恋情又被发现,不过此次倒也没有那么多疑云。邓丽君此次的恋爱对象是有着"糖王"之称的郭鹤年的儿子郭孔丞,两人在新加坡偶遇并坠入爱河。 郭孔丞很是干脆,不久就带邓丽君回家见了家人,但是郭孔丞的祖母对此并不满意,并对邓丽君提出"约法三章":其一、将过去的历史交待清楚;其二、嫁入郭家之后,立即退出演艺圈;其三、断绝与娱乐圈朋友的往来。 邓丽君和郭孔丞合照 以上的条件可谓苛刻,邓丽君也是觉得这些条款对自己带有歧视性,当即提出退婚。这之后,邓丽君与郭孔丞的感情就结束了,郭孔丞不久之后与一个日本女人订婚。 除了这些人之外,邓丽君还曾和成龙是恋人关系。那还是在1979年,当时的成龙在嘉禾公司的安排下去了美国拍摄电影《杀手壕》,而当时的邓丽君恰好也在美国游学,两人在洛杉矶的一个海滩上相遇,没过多久就发展为恋人关系。 在美国的那段时期,成龙与邓丽君之间相处融洽,两人一起跳舞、滑冰、上声乐课。 这段恋情曝光后,两人一度被认为是娱乐圈的"金童玉女",一时间羡煞旁人。然而,成龙最后还是与邓丽君选择了分手,转而与林凤娇走到了一起。 要说这俩人之所以会分手,主要是因为性格的原因。邓丽君是一个温婉可人的女性,典雅而又精致,而至于成龙,就没有那么细腻了,完全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 成龙自己曾在自传中说过一件事:成龙在和兄弟聊剧本,这时候邓丽君打电话说要过来,而在见面之后,成龙只是让邓丽君在角落里坐着,自己继续与兄弟聊剧本。 成龙和邓丽君合影 一个小时之后,邓丽君就借口离开了,然后在路上给成龙打了个电话说:"Jackie,看来你并不需要我,你就跟你的兄弟在一起吧"。尽管这件事并非两人分手的主要原因,但也能窥见一些细节。 从1983年以后,对邓丽君感情方面渐渐心灰意冷,直到1990年,她在旅居法国期间,她遇到了一个名为保罗的法国摄影师。保罗要比邓丽君小15岁,也不是什么富家子弟或者明星大腕,但就是对这样一个事业平平的"小生",邓丽君格外照顾。 据传言,邓丽君曾为了保罗,不惜豪掷两百万购买摄影器材,可以说是极尽爱护。而对于这段恋情,邓丽君的家里人并不支持,而为了顾及保罗,邓丽君会在出门的时候给保罗塞钱,然后让他负责付账。 而据邓丽君自己说,她之所以选择保罗,只是因为对方此前并不清楚自己的过往与身份,这让她在与保罗相处的时候没有压力感。 邓丽君对保罗很好,保罗对邓丽君也还算不错,就这样,两人一起共度了五年光阴。只不过,与保罗的这段感情,邓丽君一直守口如瓶,从未公开承认,也从来没有提过结婚。 邓丽君和法籍男友保罗 在邓丽君过世之后,保罗曾在灵堂上出现过一次,不过也因为媒体的包围而匆匆离去。后来,保罗在两人居住过的香港别墅住了一段时间,最后回到法国的保罗娶妻生子,现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死亡的真相 花开花落花易折,如此一代佳人,却是在芳年消逝。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在泰国清迈不幸离世。 邓丽君葬礼 当时的邓丽君,住在泰国清迈的湄宾酒店之中,据酒店的服务人员介绍,在当天下午16点左右,邓丽君因为突然发病而向服务人员求救,等到服务人员因为听到急促的敲门声上楼查看的时候,邓丽君已经因为呼吸困难而面色发白。 看到这一幕,服务人员赶紧将她转移到了饭店的咖啡座进行急救,并呼叫了救护车。这一过程中,邓丽君几次因为极度的痛苦而呼喊妈妈。 等到邓丽君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她的心跳和脉搏已经消失,瞳孔也已经放大。尽管医生已经想尽了办法,但最终还是没能拯救她,医院于1995年5月8日17:30分宣布她不治身亡。 至于邓丽君的死因,目前主要认为是急性哮喘,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之所以引起质疑,是因为邓丽君的死亡确实过于突然和离奇,而也有人发现她的遗体上存在红色痕迹,只是不能确定那到底是尸斑还是勒痕。 法医在检查邓丽君遗体 因为邓丽君的男友保罗曾在病历上签字要求保存遗体的完整,因此医院方面并没有对其进行尸检,对此主治医师还曾表示十分惋惜。 也因此,外界一直揣测不断,认为邓丽君之死与她的男友保罗存在关联,而保罗在邓丽君死后那几年一直沉浸在伤痛中,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态度也并不友好,并没有多少回应。 关于事情究竟是怎样的,邓丽君的家人也认为死因是哮喘。而从邓丽君此前的一些表现去推断,这一说法似乎也是完全成立的。 早在那一年之前,邓丽君在事业上就已经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偶尔参加慈善义演,几乎不再参加演出。 邓丽君之所以这么做,据推测就是身体原因,邓丽君为了维持自己的公众形象,选择牺牲自己的事业。 在事情发生二十五年以后,钟南山先生曾就此事谈论过,他认为,邓丽君之死,是因为那段时间患了感冒,因此引发哮喘,但为了保护嗓子,他没有采用别的药,而是使用了一种感冒喷剂。 钟南山在座谈会上谈邓丽君死因 在使用过程中,因为用量不当,产生的副作用引发心律紊乱,进而造成恶果,并因为抢救不及时,导致她不幸离世。 故乡的情节 邓丽君的离去在当时震荡歌坛,无数人为之落泪,而在她的墓碑上,刻着这么一段话:"这里安卧着一位为歌唱艺术奉献一生的巨星。" 她的离去固然是很多人心中的缺憾,而对于邓丽君自己来说,她在心中深藏一份缺憾,只是再也没有机会弥补。 邓丽君出生在台湾,但她的根在大陆的河北,这是她一生都魂牵梦萦的地方。一直以来,邓丽君都很想回故乡看一看,只是这份心愿一直难以实现。 直到时间来到八十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一方面两岸的各种交流逐渐密切起来,另一方面因为邓丽君在大陆年轻人中影响力的增大,拉近了人们与她之间的距离,这都使她开始筹备回到大陆。 尽管邓丽君的老家在河北,但邓家还存留的亲人当时基本都在陕西居住,其中就包括她的外婆和姨妈,她的姨妈还曾两次去香港看望过她。因为这层关系,邓丽君就一直想要回到西安开一场演唱会。 邓丽君想要回大陆的消息不胫而走,也很快就引起了蒋经国的注意,对邓丽君打算前往大陆一事,蒋经国并不赞成,因为当时台湾很多士兵都是邓丽君的粉丝,她还被称作"军中情人"。 邓丽君在军营 蒋经国认为,要是连军中情人都去了大陆,会给军心带来影响,因此他特意派宋楚瑜去当说客,宋楚瑜的到来必然会影响邓丽君,她的回乡之举也只能暂时搁浅。但谁又能料到,此次的作罢,却再也没有了归乡的机会。 在旅居清迈期间,邓丽君经常会找一个来自昆明的玉器店老板娘说话,两人相处很是融洽。邓丽君还从那个老板娘那里订了一套玉碗,一共六个,说是要送给成龙、林青霞等人。只是,这批碗还没有做完,她就已经离开了。 作为曾经的一代歌后,邓丽君真正在那个年代影响了一代人,她的妩媚与她的温柔,撼动着人们久久被禁锢的内心,给一代人留下深刻印象。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深深地怀念她,在她逝世这么多年以后,依然难忘她的风采。 邓丽君墓地 邓丽君之所以能在华人世界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固然是她的才华突出,但也有一些别样的东西,那就是她有着与所有华人共通的文化心理。 而我们也只能抱憾,天公终究是薄情的,将年轻的她过早的带离了我们的世界。我们也只能祝愿,曾共同沐浴在同一片歌声下的海峡两岸,会有重逢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