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进风箱(猴子戴手套歇后语)各类家使 两用锄耙 齿耙 七齿耙,也有八齿、九齿的。主要用于搂草、播种 、松土。家里的这个掉了一个齿。 镢 镢,是一种长柄农具,专用于耕种、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俗话讲: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镢头就是个横家伙,地边地头土层太硬了,土里有埋头石了,锄头顶豁口了,抓钩齿顶弯了,镢上!镢在抗战时期开垦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农村刨地也是在使用镢。 搂耙 搂耙,是一种竹制或铁制农具,用于搂草、搂柴火等。 抓钩 三齿耙,又叫抓钩。多用于翻地、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收花生或地瓜的时候,有些花生和地瓜落在土里没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抓钩来勾一遍,也叫"拦花生"和"拦地瓜"。这是一个力气活,和使用镐头差不多,使劲往地里面刨就可以了。 锄 锄,在农村是比较常见的农具。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见锄的悠久历史。锄主要用来除草和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 镐斧 镐斧,劈木头是一把好手,用以双手握把劈大柴与砍伐树木。农村烧柴火的比较多,所以这个很派的上用场。 草叉 草叉,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家里的这个是柳木做的。一般有3个叉,我们这里叫"三叉",与草有关主要用于整理茅草、麦秸、花生秧等。如农作物收割完后剩余的散乱秸秆,需要整理成堆,此时就是用草叉挑起堆成草垛。 晒耙 晒耙,也有木制的。多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的晾晒。以小麦为例,麦子如果平摊在地上的话,太阳就只能晒到表面,底下的就不能晒到,然后就用这个晒耙搂一搂,将麦子搂成一道一道的,这样使得麦子接受更多的阳光,就会晒干的更快。 四齿铁叉 四齿铁叉,又叫翻地叉、粪叉。主要用于垃圾清理,松土、铲粪。以前农村养猪盖的是土猪圈,分为上圈和下圈,上圈是猪进食休息的地方,下圈是排便的地方。下圈粪便和土混合在一起,时间长了就需要清理,用的就是四齿铁叉。 镰刀 镰刀俗称割刀,呈月牙状,刀口有斜细锯齿,尾端装木柄,用以收割稻麦。在农村,是家家户户干农活必备割麦工具了,农民们选择在晚上把所有的镰刀磨好,第二天一早下地,基本上每天要磨一次。 架车,地排车 架车是农村一种常用的运输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架车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主要运输及交通工具,骄傲的说,小编我可是坐过的哦!不过现在农村富裕了,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买了机动车,架车子大部分都弃之不用。 石磙 石磙是一种传统的农作物脱粒工具,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农村广泛应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而消失。石磙一般用青石凿成,呈圆柱体,一头大,一头稍小,两端正中间有磙眼。 石磨 石磨是将粮食碾磨成面粉的传统生活工具,相传为鲁班发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后很少有家庭使用。一盘石磨由上下两扇尺寸相同的磨盘(直径为1米左右、厚度为30厘米左右)构成。现在的小磨香油还用。 石碾 压水井 这个大部分农村人还是熟悉的,割麦回家赶紧压碗水,凉气顿时进入五脏六腑,爽啊!以前几乎家家都会有这样一口井,熊孩子时期经常无聊把玩,压一地的水被爸妈揍。 粪箕子 粪箕子( fèn jī zi),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农村必不可少的家庭农用工具,用来捡拾牛粪、猪粪以及其他牲畜粪便的。收麦的时候只要用来装麦秸。 簸箕 簸箕,一种是器具名称。农村人常用它将稻壳和米分开。 木掀 木掀,是木头制作的锨。在农村多用于收场、扬场,也用以铲粮食等轻而散的东西。农村的收麦季节,它的作用无法替代 扁担和钩担 钩担 扁担一种 这个东西叫扁担,农村用它挑担子人工运输。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搓衣板 自制的 木质的搓衣板,曾家家必备,上面还有好看的印花~不知道在那个年代,年轻的姑娘们会不会比谁家的搓衣板最好看呢…… 顶针 这是在做针线活的时候用的一种工具,在将缝针顶过衣料时用以保护手指的。看到它,小编就想起来奶奶戴着它缝衣服的样子~心里好温暖呀 篦子 用来收拾虱子的工具,麦收农忙,家长没时间招呼孩子,这个季节虱子容易滋生,篦子就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小编在很小的时候曾见到过,那时候妈妈还吓唬我说不爱洗头的孩子都会长虱子~ 大蒲扇 曾经是农村的驱蚊神器,也替代了电风扇的作用,用蒲草加工编制而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制作简单,价格便宜,扇动起来风量大。小编爷爷家就有这样的扇子~收麦回家,这个东西就不能离手了,否则,蚊子就扑面而来。 秤钩子 打完场,农民喜欢估摸一下小麦的收成,用这个东西称几袋之后,根据总共收获的袋数大致知道收了多少麦。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也很少有人会用了…… 风箱 风箱就是木制的炊具,俗称风匣,记载史见于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沿用至今。风箱曾是千家万户日日离不开的紧要生活用品,吹火做饭全靠它。我们青岛人管它叫"风掀","风掀"这种叫法其实很形象,因为风箱拉起来时,两头的风口板一掀一掀的。将引火柴火放进灶膛里,用火柴点燃,等到火着起来之后,再加入些柴火,在这过程中拉动风箱,由缓到急。需要火小就缓缓轻拉,需要火大的时候就使劲拉上几下,火大火小全凭着推拉风箱的节奏控制。长方形的木制风箱在推拉时发出"呼—哒、 呼—哒..."的声音。 风箱一般都用材质较松,普通常见的桐木、泡桐木、柳木等木材来做箱体,先做一个长方形的箱框,再镶上薄薄的木板,顶上头还得有块盖板,那盖板是活动的,可以来回抽动,还能取下来,方便维修和清扫。风箱的前后各有一到二个风口,风口上面装着可以活动的小木板,这是进出风的遮板;风箱的左下側,还装有一个出风口,抽拉出来的风,就由这儿进到灶底,这才能把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 风箱要拉风、送风,就得要有能抽、推空气的"部件",这就是用两根风箱杆儿连接着的风箱把儿和风箱扇儿。风箱把儿一般都要用硬杂木制作,像枣木槐木就比较好。这种木料硬扎、结实、经拉、耐磨,不仅使用的时间长,而且越用越光溜,越用越顺手;风箱扇儿一般就用和箱体一样的木料来做,实际上就是一个木头做的"活塞"。为了不漏气,风箱扇儿的大小尺寸,几乎就和风箱的内腔差不多大,四周还要用牛筋绳紧紧地箍着一圈鸡毛,软软的鸡毛既不影响风箱扇儿的推拉,又能起到密闭的作用。 把风箱把往前推时,风箱的后腔里面的遮板被空气顶住,空气被压到出风口进入灶膛;往回拉时,后遮板松开,前遮板被顶住,风箱前腔空气被压进出风口进入灶膛。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歇后语: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拉风箱是同年快乐的事,还记得吗?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