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古琴曲(古琴的经典曲目) ,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来,古琴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亦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著名古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明代奔雷琴 明 长127.6cm 肩宽19cm 尾宽15.6cm 故宫博物院藏 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 九、太古遗音琴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件藏品,唐初贞观年间斫制,长122cm,额宽22cm,尾宽14cm,中央音乐学院藏,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 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太古遗音"篆书款,琴师旷式,桐木胎,黑漆朱髹,虽存世千年,仍品相完好。通体断纹,因历史的蕴积而斑烂陆离,龙鳞,龟坼、流水、蛇蚹、错杂相间,美不胜收,世间罕有与其相匹者。 琴名双钩篆书《太古遗音》四字由于年代久远,偶为湿琴荐所浸而有所脱落,粘补后略有漫漶,然尚遗"音"字下半部之 "日"字清晰可见。龙池两侧镌有行草:"佩剑冲金聊暂据,匣琴流水自须弹。"字体似王羲之圣教序,颇具唐人笔意,且词义豪拓,亦有唐人气概。龙池下镌有宋代理学大儒朱熹手书:"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紫阳琴铭一则,落款为:"淳熙丁未新安朱熹书",为传世古琴所仅见者。雁足上方有阴文"玉振"印一方,当为元代大收藏家鲜于枢之印,以象其金声玉振之意。 八、独幽琴,灵机式,唐代古琴,桐木,背面龙池上刻有"独幽",明末清初为我国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所用,现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唐琴独幽,是古代十大名琴之一,享誉至今,一直是名琴当中的翘楚。 独幽琴"造于晚唐,琴式为"凤嗉式",通长120.4公分、琴额宽20公分、琴尾宽15公分,因为制作相当标准而被视为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 琴面黑红相间漆,梅花断纹与蛇腹断纹交织,背面牛毛断纹。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背后凤沼有"玉振"印章,琴尾有民国湖南琴家李静(伯仁)题款。琴身显现5种断纹,尤其是罕见的"梅花断",显示出这把古琴悠久的历史。虽然经历1000多年岁月洗礼,依然可以弹奏出动人音乐。 此琴于明末清初为我国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所用。民国著名琴家李静以千金购得这把传世名琴,并请到他的师傅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题诗。20世纪50年代归湖南省文管会,1954年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古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它是继昆曲后中国第二项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高雅艺术。 七、"大圣遗音"琴,现由故宫博物院所珍藏。 唐代"大圣遗音"琴为神农式,琴胚以桐木斫成,胚上髹鹿角灰胎,胎上着栗壳色漆,漆面间有零星后补朱漆,漆面发蛇腹断纹间牛毛断纹。琴背龙池上草书"大圣遗音"琴名,两侧刻有隶书琴铭:"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下方刻篆书"包含"大印。圆形龙池,长圆凤沼。龙池腹内四角刻朱漆隶书"至德丙申"4字。 至德是唐肃宗李亨的第一个年号,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是唐朝第一位在京外即位的皇帝。至德年号一共持续3年,分别为:元载、二载、三载(756年7月至758年2月),此琴斫制于至德丙申也就是至德元载(756),距今已有1264年的历史。 六、九霄环佩为唐琴,伏羲式,杉木材质打造,外表呈紫栗壳色,小蛇腹断纹间杂细密牛毛断。龙池、凤沼系扁长圆形,龙池上方刻有篆书"九霄环佩"四字,右侧刻有行书"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十字。整张古琴宽阔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发音苍松透润,具有唐代古琴的典型特征。经鉴定为盛唐雷氏琴之标准器,以"仙品"之称倍受琴家仰慕。 九霄环佩,是唐朝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据考是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肃宗继位大典上所使用。九霄环佩古琴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浑厚古朴,有"鼎鼎唐物"和"仙品"之美誉。 五、唐代 "春雷"七弦琴 琴长123.2厘米,肩宽20.3厘米,尾宽13.9厘米,底厚1.1厘米。 圆头伏羲式,黑漆,金徽,琴面部的弧度较圆,项、腰两边楞角无浑圆之象,而琴底两处楞角浑圆,减薄的特点十分明显。护轸之间,凤舌之下未见减薄迹象。池上刻草书"春雷"二字,池下刻大印一方,篆"苍海龙吟"四字。 "春雷"为古琴常用名,最为著名的是盛唐雷威所斫的"春雷"琴。雷威的"春雷"琴为北宋宣和百琴堂之首,入金后为明昌内府第一琴,金章宗用以殉葬,18年后复出人间,毫发无损,选入元内府,尔后又被给耶律楚材,最后归赵德润所有。"春雷"琴在宋、金、元三代的流传情形大致如此。 四、东汉"焦尾"琴: 《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 "焦尾"琴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焦尾琴又称"烧槽琵琶"。 三、西汉"绿绮"琴: 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但其真正的模样,我们早已无幸见到——古琴琴体需用疏松的木头(合适的是桐木)制作,琴弦用动物(如牛)完整的筋或马尾制作,承受不起岁月摩挲,早已消逝于茫茫历史长河中。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二、春秋"绕梁"琴: 古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便每日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 一、"号钟"是传说中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荡胸生云。 北宋张君房编纂的《云笈七签》卷一百记载:" 黄帝之琴名号钟,作清角之弄。",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号钟就是黄帝弹奏这首《清角》的古琴。 刘向在 《九叹·愍命》中也有:"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之说。虽不知伯牙的号钟,与黄帝的号钟是否是一张琴,或是刘向在借物抒怀,但都足见"号钟"在古琴中的地位与名声非同凡响,也难怪它能在历代名琴中占据首位。 有一种说法,齐桓公(公子小白)一次巡行,路过一村庄,突然听到一阵琴音,五音不齐,齐桓公听得难受,又有喧哗鼓噪之声,便下车寻来。这时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个五六岁左右的男孩,男孩用身子紧护一琴,挡着如雨点般砸来的拳脚。 桓公立即呵止,救下小孩。一问:原来是孩子抱琴沿村乞讨,不料演奏难听,被当作骗子,又因抢了乞丐的饭碗,遭乞丐群殴,可这孩子虽然被打,还舍命护琴,懂得珍贵物品。 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喜好操琴,顿生怜惜。将孩子带回宫中,再看孩子手中琴,不觉惊讶万分,他收藏了许多名琴,还没发现竟有如此好琴。再问,才知琴是父亲遗留的,还在母亲襁褓中,父亲就去世,长到五岁,母亲又亡,父母只留得此琴,他不得不学父亲操琴卖艺,无奈他没学过,又无钱求师,只好乱弹。 桓公看那孩子目聪灵秀,甚是怜爱。孩子又不知道自己名姓,就赐名"号钟"。叫来乐师全力教习孩子弹琴, "号钟"苦学勤练。 过了数年,桓公正要征讨鲁国,第二天出征誓师,忽听号角声声,钟鼓鸣鸣,让人精神陡长,摩拳擦掌,他试着吹牛角一和,更佳。此乐,明天出征,岂不是用到点子上?寻声一看,是"号钟"在弹琴,好不高兴。 第二天十万大军凛立,军旗猎猎,桓公令部下吹起牛角, "号钟" 奏琴与之呼应。牛角声声,琴声切切,军威顿振。"号钟"在牛角的伴奏下弹出的旋律雄浑悲壮激昂亢奋,千军万马人人个个只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雄心万丈,士气倍增。果然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大胜而归。 从此"号钟"名声远播,人们为了纪念音乐演奏家号钟,也为纪念伯乐齐桓公,便把此琴命名为"号钟","号钟"这一名琴便流传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