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酱油什么意思(网上说的打酱油是什么意思)作者:刘宏宇 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无论音像作品还是小说故事,只要有弹幕,就频见"洒狗血"、"打酱油"这样的讥讽之词;好像怎样都不能满意,或者怎样都舍不得说出哪怕一个字的赞许和鼓励,那么那么多的人,都高高站在"欣赏"的峰处,不管什么故事、怎样的情节,都能找到贬斥的原由…… 作为涉及小说和影视的作者,同时也是众多不同风格相关作品的热忱受众,笔者花了好久、请教了不止一位年轻朋友(包括自家小孩),才基本弄清"洒狗血"、"打酱油"大概的意思,并因而愈发觉得发那种弹幕的人们内心的"高明",以至于都不大敢创作了。 也许是因为年龄偏大,简单说就是"老了",不能追上"潮流"。但再静点儿心去想,就又觉得,如果所谓"潮流"就是"不讲究"地挑拣、讥讽别人的创作,实在是不追也罢。 (一)作品良莠不齐可能是根本原由所在 所谓"洒狗血",大意是说情节玄奇过头儿、巧合太多太牵强、人物关系发展跳跃太大以至于从常理角度难以成立等等"超越生活"甚至"反生活"的创作现象。 相对应地,打酱油,则好像是说人物及其相关事件平淡、不凸显、"光环"不耀眼甚至干脆没有。 诚然,这些现象,在如今浩如烟海的各类文艺作品中,不乏其例。有些作品,确实犯得比较严重,颇显出作者的幼稚甚至是"无知",而且作品本身也缺乏"技术"的"精致感"和思想内涵,平淡而"狗仔",给人以过度"无厘头"的不适感。 可问题是,依笔者肯定不全面的感触,真正有类似问题、问题比较严重的作品,反而没太多负面评价。比较仔细看了看,又跟身边年轻朋友交流过后,发现,之所以如此,更多是因为那些都是"玄幻"、"修仙"、"科幻"一类题材,还有一部分是所谓"甜宠"类。 个人认为,对于年轻的、相对缺乏人生阅历和感悟的作者,尤指文字(小说)作者,选择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题材,倒是一种聪明。但对于真正想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因而终究也会"老"的年轻人,交流中,笔者给予的建议是:当笔触历练到一定火候的时候,还是更宜"回归"生活本身。简单概括地讲,就是"生疏的时候写故事,熟稔之后写人性。" 很多年前,"榕树下"搞过一次网络小说评奖,王朔作为传统领域知名作家,为这个评奖的优秀作品的纸媒集册作序,题为《从此后一切将不同》,主旨是说网络使得写作、文学创作不再是"象牙塔"的专属,而将是全体具有书写能力人们共同的事业和意趣。 这话,在我们国家当时(2000年或稍前)以及由来已久的数十年过往所呈现的"文学平台"而论,是很该赞同的——过往及至那时,文学创作,似乎(只敢说"似乎")是某一类人的"专属",普通人、非科班的、没门路的,很难得其门而入。 那一回,也算是引起了网络文学(及基于网络文学的影视)的"大开放",进入"需求选择"时代。于是很快,就有大把"具有书写能力"的人及其作品,进入公众视线。开始时,洒狗血也好,打酱油也罢,都也还是比较被津津乐道的。但"缺干货"的作品,到底是禁不住考验,比较纯粹的"洒狗血"和"打酱油",令受众很快就进入审美(或称"审丑")疲劳。 疲劳之下,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是常识。负面情绪往往更容易泛滥、绝对化。不知不觉十几二十年过来,稍不如意就"喷"或者干脆都没感受到有感触的时候就"喷",也就成了习惯和"现象"。 (二)生活中其实充满了"狗血"和"酱油" 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生活和我们自己,都比较"打酱油"。这种客观现实,在越来越凸显的生存压力之下,自然会激发出渴望与众不同的欲求。当这样的渴望被更多地寄托于现实的"闲馀"夹缝中时,"超现实"、"反现实"的作品,便更容易被关注。 偶尔"误入"其他类型作品,不用多么贴合现实,只要稍稍涉及,就首先会从心理上排斥或者对比之后再排斥,然后就"喷",喷完再去找能让自己的灵魂躲起来的角落。 殊不知,其实,生活里,充满了"狗血",洒不洒都还是有,比看到的文艺作品里更狗血!只不过你还没遇到,或者,遇到了却忽略。因为情绪集中在别处。因为那不关你的事。 几年前盛夏时节,跟两个年轻朋友坐在街头吃饭,有个女人路过,忽然抄起我们桌上一瓶啤酒,照着俩年轻朋友中的一人后脑勺就砸,顿时瓶子断裂。这情节,简直比文艺作品中更"狗血",却是亲身经历——近在眼前的亲身经历。 类似情形,或更离奇,或稍显平淡,其实会时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下班高峰的地铁车厢里,很多就在眼前、身边的"奇葩"事件,都悄然划过我们的视听而未被感知,因为当时,我们都在看手机,都在从手机里搜寻、攫取"超现实"、"反现实"的东西。一下车,便又回到只属于自己的、对周边都不关乎不在意的"个人生活"。 打酱油是常态。洒狗血其实也是常态。可太多人并意识不到。一提起这些,会自然而然地迸出两个逻辑上有些相悖的念头——我可不是打酱油的,至少不会总是;和,哪儿那么多狗血啊,生活平淡得连白开水都不如! 一方面,怨责于所处的平淡以及其中淡淡的苦涩;一方面,又将自己置于不切实际的"非凡"梦。两厢相夹出来的,弄不好是条死胡同!如果多关注周边一些,无论谁,必定会发现很多"狗血";发现过后,或许就会觉得,那些涉及人性和现实的作品中,很多由作者或再创作者精心编织的"洒狗血"情节,具有很大的发生概率,甚至具有挺有高度的"合理性"。 这样的"发现",近乎"俯拾皆是"——流浪猫狗、好心路人、新开的店铺、说着古怪话题的大排档食客、闹了别扭的恋人、多买一份薯条默默放在行乞老人面前的学生、擦肩而过骑车人一句你怎么都想不出来却听了禁不住要笑出声的闲话…… 十几年前,受职场老大之邀给他新赴任CEO的公司员工做"周五话题"演讲,提到写作,众多稍年轻些的新朋友问笔者,跟他们生活、工作状态差不多,哪儿来的"灵感"去写作。答曰:别人不知道,反正我是从不知"灵感"为何,只顾"用心生活"。 (三)文艺创作中"洒狗血"和"打酱油"的"真伪"之辨 洒狗血,原是迷信说法中"驱鬼"的招术。说文艺作品"洒狗血",最开始只是针对过于离奇的"超自然"、"反现实"败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激情怀孕。 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也有:男女相爱,情不自禁,意外怀孕。但这种情况,是有一定发生概率的;当然,也有不发生的概率。具体不细说了。可在文艺作品中,差不多发生的概率到了100%!这就有点儿"洒狗血"了。 再比如,在影视作品中更多见的"英雄不死"。过去是英雄人物将死时不管伤情如何,都要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留老半天遗言;后来变成英雄人物都被打成筛子了还屹立不倒甚至仍继续战斗,而最后还竟奇迹般生还。 还有,比较典型的——正面人物(一般还是主要的人物)留下一些连七老八十、断断续续观剧的观众都能一目了然的"死亡预告",嘱咐什么要紧事啦,留下重要东西啦,格外动情地亲吻孩子(或恋人)啦,等等等等。 还有,霸道总裁平白无故对某女一见钟情,什么都还没什么,就对其百依百顺以至于不顾一切(常见"甜宠"类作品),现实中,真要这样,ta的霸道总裁,做不过一星期的! 在某个地域范围内声名极盛的博士学历专家,既是俊男靓女,又年轻到只有二十岁出头。 迷幻药、毒药,信手拈来,似乎到处都有的卖。 草根菜鸟,只因为被上司莫名其妙地暗暗喜爱而竟就遭到直升机般的提升,然后还更竟然"机缘巧合"地事事亨通。所有其他相关人等,无论长幼尊卑,一律变成"打酱油"的。 御医居然能令皇妃怀孕、太监动不动就是假装的、同桌俩孩子家庭底色天壤之别、六七个月身孕落水坠崖竟母子平安…… 所有这些,稍稍品品,便可想见作者的稚嫩、虚妄、脱离现实。这样的狗血,就便洒在玄幻、修仙题材里,也还是狗血——任何题材,都最终是呈现在"人"的面前,被"人"去感受,常识、基本人性,都还是要稍加讲究的。 倒是有些被今天人们认为洒狗血的设计,实际却是文艺"拔高"性质设定的"经典"。 举个再"俗"不过的例子:一对相爱恋人,后来发现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或姐弟。这种情况,现实中虽很难真正发生,但在一定情境和人物关系之下,却并不怎么有违常识和常理。 常跟相关创作的朋友聊:天底下的"故事",其实就那么几个,不同在于怎么去讲。有的作者,执着于讲述"离奇的大故事",而其实由个人阅历和有关知识(包括常识)的角度看,并不能驾驭,于是就东拼西凑地找补,以至于打酱油和洒狗血频现。对于这类作品,笔者看到后,或者不予评论,或者评论说"无论怎么说,作品还是反映出了美好愿望"。 至于本文前面提到的"思想内涵",可能会被认为太老古董。但其实不然——任何作品,都是有思想内涵的。所谓思想内涵,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体精神"——爱、谅解、善意、邪不压正、儿女情长、坚持不懈、祈盼美好祥和……如果缺了,狗血不狗血、酱油不酱油,都不值得去关注,更不值得哪怕动动手指的评价。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红楼梦》里,金玉良缘是前世有约今生来续,还是庸俗狗血套路? 秀恩爱,撒狗粮,张贵妃为何要将宋仁宗版《长恨歌》进行到底?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