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怎么分(春夏秋冬的时间划分) 二十四节气 公基小考点 一、24节气由来 1.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由来 商朝出现日至、日短至等概念,并确定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气。 周朝发展为八个节气。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中。 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地位。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春季立春 2月3~5日雨水 2月18~20日惊蛰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清明 4月4~6日谷雨 4月19~21日 夏季立夏 5月5~7日小满 5月20~22日芒种 6月5~7日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24日 秋季立秋 8月7~9日处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 冬季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日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三、节气与历法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闰月:中国农历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有节无气,即农历的闰月。 地支纪月:中气以前的部分以闰月上个月的地支为准,以后的部分以闰月下个月的地支为准。 四、二十四节气释义 (一)季节划分 四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春夏秋冬季节的开始。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春回大地,是时序的开端。古时须举行声势浩大的迎春仪式,把春天和司农的句芒神接回来。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立冬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二)太阳高度 1.二分:"分"者,"半"也。一般理解为平分昼夜,昼夜等长。春分、秋分为昼夜等长。 2.二至:"至"是极致的意思,夏至时分,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冬至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但盛极必衰,阴气也从这一天开始滋长,一些喜阴的生物出现了,而阳性的生物却渐渐衰退。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1]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亚岁"等,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三)气温变化 (1)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是秋天的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夏日炎热天的终止。 (2)露:"白露"秋天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地面水汽结露。"寒露"露水已寒,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的过度。 (3)霜:"霜降"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已经渐冷,开始结霜。 (4)寒:"小寒"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往往是三九四九时分。 (四)降水变化 (1)雨:"雨水"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寓意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2)雪:"小雪"气温到零度以下,开始降雪;"大雪"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更大了。 (五)物候变化 1.自然物候:"惊蛰"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草长莺飞,柳暗花明。 2.农作物:"小满"指夏熟作物开始饱满,但未成熟;"芒种"表明有芒作物成熟结种了。 小测怡情 1.下列四个节气所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 A.处暑:炎热夏季即将到来 B.惊蛰: 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C.冬至: 冬季最寒冷的日子开始 D.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未成熟 2. 下列说法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 处暑时节,我国北方医院里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 B. 小满时节,我国东部由低温导致呼吸疾病明显增多 C. 芒种时节,我国南方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有所加剧 D. 雨水过后,我国西部蚊蝇所传播疾病开始明显增多 3.以下民间谚语与所描述的节气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 蓄水如屯粮,水足粮满仓——雨水 B.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惊蛰 C. 晚稻就怕霜来早——立秋 D. 春节前后少农活,莫忘鱼塘常巡逻——大寒 4.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A. 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 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 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5. 以下节气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立春、惊蛰、雨水、春分 B. 小暑、大暑、处暑、立秋 C.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D. 立冬、小雪、小寒、冬至 6.下列节气中,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时间最接近的是( ) A. 谷雨 B. 冬至 C. 清明 D. 霜降 【答案】1.A 2.A 3.C 4.B 5.C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