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海拔(正常人能承受的海拔) 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一般海拔3000-5000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的是,生存条件如此艰苦,藏族先民在这里是怎样生息繁衍下来的? 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原住居民是以游牧为主的西羌诸族部,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现代的考古表明,人类大约是在3万多年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生息繁衍下来,主要是因为这里有粮食和盐,而在以后的历史长河里能够发展壮大,是因为这里产马。 关于藏族的民族起源,今天最为专业的答案是:他们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百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这就是说,在民族起源阶段,藏族先民就会从事农耕生产,拥有了生命的必须粮食,而青藏高原也并非全是很多人印象中的极寒无人区,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适于种植的区域,为人们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这也打消了很多人的一个错觉,那就是藏族先民包括今天的藏族人并非单一的游牧民族,农耕从一开始就站在了这个民族的发展的历程里。 当然,要想生存繁衍下来,仅有粮食是不够的,盐也是必须。今天,盐供应充足,一些人对盐可能不太重视,认为它是平常物。但人不吃盐会表现肌肉软弱、无力,甚至连路也走不动,还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代谢障碍。在没有盐的情况下,人类社会根本谈不到发展。今西藏西部和西北地区是最重要的盐产地,这些区域湖泊众多,湖水含盐度高,盐广泛分布于湖边,根本不需要晒盐,就将人们的食盐问题解决了。 古代,西藏的牧民以十几户为一团队,组织上百头牦牛和上千头绵羊在冰雪消融的季节到西藏西部和西北地区运输食盐,在每年的秋季青稞收获的季节赶到藏东南的拉萨等地用食盐去交换粮食。在产盐区域中,最有名的便是今青海的察尔汗盐湖,青海素有"盐的世界"之称,盛产的青盐驰名中外。 察尔汗盐湖,是中国青海省西部的一个盐湖,与茶卡盐湖齐名,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地跨格尔木市和都兰县,由达布逊湖以及南霍布逊、北霍布逊、涩聂等盐池汇聚而成,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格尔木河、柴达木河等多条内流河注入该湖。由于水分不断蒸发,盐湖上形成坚硬的盐盖,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直接修建于盐盖之上,察尔汗盐湖蕴藏有丰富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等无机盐,总储量达20多亿吨,为中国矿业基地之一。有著名的万丈盐桥。在很大程度上,察尔汗盐湖保障了古代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的食盐需要。 羌中道,古代通道名,经湟水流域、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东西横贯青海地区的道路。这条路能够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就是因为察尔汗盐湖的存在,因为人们需要大量的盐,而这条路上亦以盐的运输为主,所以,也曾被称为盐道。有盐就会有贸易,人们用盐换来到社会发展的另一样必须——铁器。所以,在古代,青藏高原上的铁器发达程度也曾一度超过了中原地区。 西海郡是王莽在今青海湖与察尔汗盐湖一带设置的一个郡,公元4年,掌握了朝中大权的王莽派中郎将平宪等人,来到西海(今青海湖)地区,以金钱财物,利诱卑禾羌首领良愿献地内属。良愿等人慑于西汉武力,又贪图财币,于是率领本部落12000人迁出鲜水海(今青海湖)、允谷(即大允谷,今共和县等地区)、盐池(今茶卡盐池)等地,将环湖地区献给了汉朝,自居高山险阻处为汉藩蔽。王莽诱使卑禾羌献地,羌人又一次被迫到自然条件更差的地区去放牧。 西海郡时设修远、监羌、兴武、军虏、顺砾五县,使汉帝国西部疆域深入到了青海西部的草原,实际上也是一场夺盐之役。其后,王莽沿青海湖分设驿站及烽火台,强迫内地数以万计的百姓迁徙到西海地区,控制了青盐的出入。 清末和民国时,这一资源被马麒家族独占,使其成为"暴发户"。当时,马步芳一声令下,青海境内的青盐专卖业务,就被其湟中实业公司在各县的德兴海垄断,之后以调运军盐的名义,从茶卡盐池大量私挖、私运、私销,直到1949年青海解放才得以终结。期间,盐始终都是马麒家族来钱的重要途径。 在古代,一个族群想要发展壮大,马也是必须,是征战的利器,就像今天军队中的坦克。马喜欢高寒区域,和人一样也是需要食盐的。历史上,青海至少有过三大"名马",一种叫浩门马,是"神马",又叫"天驷",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和今天马踏飞燕的铜奔马形象差不多,被称称"马祖神";一种叫河曲马,属于挽乘兼用型,体质结实,头较大,颈肩结合较好,能持久耐劳,对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与内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但它并非青海独有,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处的黄河第一弯曲部,就是它的出生地。 还有一种叫青海骢。这种马善走山路、沼泽,适宜在海拔4500米高原生态环境中生存,是青海马中的佼佼者。藏族人把它叫"格吉花马",传说是天神驯养在青海湖海心山上的神驹,因格萨尔大王统帅岭国兵将南征北战、斩妖除魔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天神,天神就给格萨尔及其战将每人送了一匹,使他们如虎添翼,更加神勇。 《隋书》中说,吐谷浑有青海(湖),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隋炀帝对此深信不疑,曾将内地的母马放入青海湖海心山,以求"龙种",但没有取得成功。这种马据说还是杨玉环的坐骑,被画进了《杨贵妃上马图》。 马,也曾是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能够强大并向四面扩张原因,像粮食和盐是人体的必须一样,它是军队的必须。茫茫雪域高原,正是因为有了这3样东西的存在,才有了精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