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影城(百草影视在线视频)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一名急诊科医生。不说话的时候,他看起来就是那种最普通的医生,中等个子,留寸头,戴着眼镜,粗糙的双手上留着橡胶手套的白色粉末。一旦他开口,急诊医生的特点全都显露出来,办事风风火火,急起来嗓门大得很。 这位37岁的中年男性身上,很多东西被加速了。他走路快,十分钟能走完1公里;说话快,不仔细分辨很难抓住他句与句的气口;写字也快,有时一天能用掉一管全新的黑色中性笔芯;吃饭更快,去西餐厅,牛排得切好用筷子夹着吃,500ml的热牛奶三四口喝完。一切浪费时间的事情,都是他的敌人。 在网络世界,范志伟并不普通,他在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上拥有另一个名字:@最后一支多巴胺。这个网名伴随他十几年。那是2006年,他上医学院学临床,实习时,想写点东西留下来。他自己搞域名、服务器,搭建了「最后一支多巴胺」网站,写医院里简洁有趣的小故事,也科普一些医学小知识。这些有趣又富于深情的文章持续为他吸引来关注。 为病人做完心脏复苏之后,范志伟满头大汗抢救自己的妻子 通俗地说,多巴胺等于强心剂,救命药。20岁出头时,范志伟问自己:当抢救室躺着几个休克的病人,最后一支多巴胺要给谁?最穷苦的病人?最有权势的病人?态度最好的病人?威胁你的病人?「答案都不是。谁要死了,我给谁用。」他希望永远记着这个答案。 现实往往比想象艰难。很多人还没进医院,已经站在了医护的对立面,总担心医生给自己乱开药,乱检查。急诊科里经常有家属指挥医生,药怎么开,处方怎么写,还有患者没有钱,掏出300块钱要求范志伟给自己治好。一群酒疯子来医院,抢走医生手机,要求开药。范志伟说,急诊科医生并不是简单地面对一个病人,而是要面对病人背后的家人、朋友、亲戚,包括看热闹的路人。 挽救生命的背后,急诊工作伴随着长期忙碌与琐碎。通常的夜班从下午5点半持续到第二天早晨8点,这天还没过午夜,范志伟5小时看了44个病人,平均7分钟一位,而真正送进抢救室的病人不过5个。 中国病患对急诊范畴不清晰的认识,常常让急诊科人满为患。分诊台有护士值班,按照病情危重程度分级,但一些病人不理解。经常有人指着范志伟鼻子说,「我的命不是命吗?凭什么先救他?」有一次,因为他先去抢救了一名重症患者,另一位病人叫喊着要打他,范志伟躲进办公室关上门,透过玻璃窗看着外面的病人叫骂。 在急诊科待了近10年,范志伟说,自己太知道人性是怎么回事了。他见过号称要给病人治病实际迟迟不签同意书的家属,见过为了治疗费用打起来的家属,见过遗弃妻子的丈夫,遗弃父亲的儿子,遗弃孩子的母亲。有时候他想,那些猝死的病人某种意义上获得了一种幸福,像电脑突然被关机,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不知道这个世界即将如何对待自己。 范志伟的日日夜夜,就在这些生与死里。有些人经过他,走向了生,有些人永远停了下来。 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也是医生。看丈夫做急诊辛苦,她想图个清闲,从医院跳槽去了疾控检验中心。不料疫情后,她比他更忙。2020年春节,从大年三十到初四,将近96个小时里,夫妻俩只在路上偶遇过两次,说话不超过三四句。 去年疫情期间的一个雨夜,120送来了一位病人。多巴胺走近一看,竟然是自己的妻子。妻子作为疾控部门工作人员,在隔离点采样处同样连续工作,最终病倒。两个人都在抗疫一线,女儿少人照料,有次冲着爸妈喊,「我以后才不当医生呢!」 范志伟在给自己的妻子看病 最近几年,范志伟时常觉得自己熬不住了。连年的夜班让他的身体出现不少问题。全国范围内不断出现的恶性伤医事件,急诊科首当其冲,他想不明白,医生怎么成高危职业了。每次医生被砍被伤,他都会在朋友圈怒斥几句,有时,他甚至觉得自己只是庞大机器的一颗小螺丝钉,磨损了,生锈了,都会被替换掉。 然后,他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 一个理想主义者 听起来,范志伟对如今的急诊科医生面对的大环境颇为沮丧,甚至无可奈何。事实上,18年前,这个安徽山村的留守少年已经下定决心,一辈子从医。少年时期,他目睹了三位至亲与疾病抗争并失败的过程。 患有风湿病的母亲在雨天会跪在床边祈祷,即便全身关节作痛,她也不看医吃药,只是忍着。母亲觉得,神明庇佑,病痛都会走的。而姥爷,人生第一次走进医院,就被确诊胃癌晚期,医生摆摆手,人带回去吧。姥爷奄奄一息的时候,范志伟第一次闻到了癌症晚期病人散发的臭味,他握着姥爷的手哭,姥爷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母亲、姥爷、姥姥本都不该受此折磨,范志伟想,但凡家里了解一点医学常识,懂得有病去看、去治,都不至于此。高二那年,他暗自发誓,这辈子只做医生,再难,再苦也认了。 五年医学院毕业后,各科室轮转三年,他表现优异,留在了肿瘤科。外人看来,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工作机会了,南京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发展前景好,收入高,纠纷少。范志伟却不这么认为。肿瘤科接收的病人几乎都能看见生命尽头,谈希望都是奢望。最多的时候,他管16个癌症病人,每天写病历都是折磨,病人来一个走一个。 2013年冬天,在前途远大的肿瘤科待了十个月后,范志伟选择出走,进了全院收入较低、工作风险却是最大的急诊科。他热爱这份工作,生命体征不平稳甚至没有心跳、没有呼吸的病人,在他的努力下也有可能获得新生。这让他确实感受到医生这份职业带来的荣誉和价值,至少,他真的救人性命。 2015年,他受邀入驻今日头条,成为小有名气的健康领域创作者,拥有51万粉丝,并入选「千人万元计划」,连续五年,每个月有一万元的固定收入。范志伟说,这些钱总在第一时间被妻子「劫持」。钱不算多,但因此,他在做科普时,容易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家人知道,他在忙碌的急诊科工作之外的付出,不是毫无价值。 范志伟用针线缝补自己的白大褂死亡,一个动词 急诊室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对范志伟而言,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成功抢救回来的病例,而是那些失败与遗憾。 一个三十多岁的单亲妈妈,离婚后生活难以为继,喝百草枯自杀。送来时肾功能、肝功能都严重受损。白天,她还用手机给儿子点了一份炸鸡,孩子坐在病床旁吃得津津有味,夜晚,病情急转直下,家属签字决定撤呼吸机。范志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见病人在还有意识的情况下,自己扯掉呼吸面罩。那相当于窒息死亡,是难以想象的痛苦。 在急诊科,他见过许多对生命的轻忽,比如十八九岁的男孩,和未婚妻因彩礼吵架,喝农药自杀;也见过许多直到生命尽头仍然想活下去的坚持,比如车祸之后无论如何要坚持手术保住自己肢体的男子。他也会因为病人的「不争气」感到心急。 范志伟希望能让更多人拥有医学常识,关键时刻,这些知识能救命。这些年,他的表达从来没有停下过。他曾在今日头条上写文章谈海姆立克急救法,有位母亲告诉他,自己因此顺利抢救了吞硬币的孩子。还有头条的粉丝留言告诉他,自己曾经患有抑郁症想自杀,看了他的急诊故事,觉得生命可贵,打消了轻生的念头。范志伟觉得很神奇,过去他只在抢救室里救回一个人的生命,这一次,通过网络,也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这两年,他的创作逐渐从文字向视频延伸。最近几个月,范志伟在西瓜视频上发布了不少有关急诊知识、生死故事的视频,引发了很多关注。他谈论起为什么心肌梗死会缠上年轻人,谈论「90岁了还要不要戒烟戒酒」,也谈论38岁脑出血倒下的外卖骑手。他希望能够让大众对疾病、死亡和「人」本身有更多的关注。 他计划今年春节后,在西瓜视频制作一系列急救视频,名字都起好了:头疼系列、胸痛系列。写作中建立的认知框架,他也要放进视频里,让切实、有效的医疗常识,正确对待疾病和死亡的态度,能够被更多人看到,「老百姓缺少的不是高精尖的医疗资源和技术,而是最基础的东西」,他相信,如果当年姥爷姥姥能够拥有这样的渠道,或许能尽早治疗,不会那么痛苦,也不会那么快走到生命尽头。 「死亡,不是名词,是动词。真正的死亡,是一个人逐渐消失,走向终点的动态过程。」坐在急诊室里,范志伟说。刚进入临床工作时,面对抢救失败的病人,他总是手套一摘,善后工作留给护士。这几年,他会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撤去病人身上的管子和仪器,而后用被角掩住病人光着的双脚,擦去抢救留下的血迹和分泌物,让离去的人稍显干净地,去迎接与家人最后一面。 过去,他会想,人都走了,躺在那里的不过是一具尸体。现在他有了另一种感觉,「尸体也是需要有尊严的。」医生不只是救命,还需要给予生命最后的体面。 点击观看西瓜视频系列短片《回答》,听范志伟讲述更多急诊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