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春联(过年的春联有哪些对联)55·新华网客户端陈毅故居 陈毅打太极拳 新华社资料片 从四川乐至县城往西北方向走三十公里,劳动镇正沟湾旧居村旁,羊叉河绕湾流过,浅丘中的谷地因为小河滋润而肥沃,适宜农桑。1901年,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耕读世家中。 1959年,当阔别家乡数十年的陈毅再次回到乐至时,随着汽车翻过龙泉山,进入丘陵地区,看着道路两旁的田地,他兴奋地说:"啊,快到乐至界了!" 穿过一片荷塘,来到陈毅故居。这是一座三进的院落,陈毅在此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距离陈毅故居不远处,就是陈氏宗祠。陈氏宗祠年代久远,古色古香。当年,陈毅从法国回国后曾在这里的一间小屋居住了半年。这个小屋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横批:春待来年。这副对联是陈毅1923年春节写的,自从1908年离开家乡后,这是他第一次回来过年。留洋归来,陈毅为何会感到"年难过事无成"?又是什么让他重燃希望,坚定了未来的道路? 少年尚不知愁 陈家的祖上有"耕读传家"的规矩,陈毅的父亲陈昌礼早年被送往成都读书求功名,虽然一生没能中举,但在兄弟几人中算是读书最多的一个。母亲黄培善性格刚毅,处事果断,持家教子有方。 陈毅自小聪明伶俐,很惹人喜爱。他小时候还能享受一项特殊的待遇,玩耍时饿了,可以去老祖母那里抓一把嘎嘣脆的沙胡豆当零食吃。 几十年后,陈毅对此仍记忆犹新。20世纪50年代末,已经主持外交工作的陈毅在一次报告中,针对美苏两国的核垄断、核讹诈,诙谐幽默地说如果原子弹能像沙胡豆那样,谁都可以到店子里去称二两,那么它就不稀奇了。可见,童年时的"沙胡豆"在陈毅的印象中是多么深刻。 陈毅3岁开始跟着哥哥们背诵《三字经》,5岁由父亲课读《千字文》,半年后进入私塾识字读书。但当时的陈家已经开始没落,日子愈发艰难。遇到农忙时,小陈毅也要帮大人们做一些拾麦穗、捡红苕、打猪草、放牛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时候的陈毅非常顽皮,与小朋友玩游戏时经常惹祸。当时乡间迷信盛行,到处都是香火缭绕,乌烟瘴气。一天,陈毅把插在香炉里未燃的"香棍棍"收集起来,分粗细、大小排列,竖在十米之外。他手里拿着被河水冲刷的光滑的卵石片,从两腿中间向目标用力投去,"香棍棍"被击得四处飞溅。迷信的人知道是陈毅干的后,怒不可遏,认为陈毅亵渎了神灵,是大不敬,纷纷向陈家告状,陈家只好忙不迭地赔不是。 如今,包括陈毅旧居、陈氏宗祠等40余处景点在内的陈毅故里景区成为川南红色旅游的热门选择。陈毅故里景区管理委员会宣教营销部部长倪艳梅介绍,旅游大道通车后,从乐至城区到景区的时间,由过去的30分钟缩短至12分钟左右,今年"五一"期间到景区参观的人数已经突破10万人。"大家都来这里找寻革命伟人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倪艳梅说。 成都求学激发"工业救国"想法 1909年,陈家将老家的田产抵押,由乡下迁到省城,居住在成都东门外的上河心。据陈毅故里景区管理委员会副研究馆员萧仕凯考证,陈家迁居都市,主要是为了给陈毅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认为,陈家一直期望陈毅通过接受教育出人头地。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保存在陈毅纪念馆里陈毅童年上学时用的书篮、笔筒、墨砚等。 陈毅来到成都,眼界大开,仿佛走入了另一个世界,一切那么新鲜又那么有吸引力。 他开始在锦官驿小学学习新学,上下学要经过一所工厂——陆军部兵工厂。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声让陈毅不禁多听几声、多看几眼。他听身边人说,"机器设备全是德国进口,光这个工厂的产品,就可以供应全部川军的步枪和枪弹"。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 1911年保路运动在四川爆发,刚到成都第二年的少年陈毅和同学们离开课堂,走上街头,观看保路同志会的宣传活动。1942年,陈毅在《给罗生特同志的信》中写道:我当时还不懂得革命的政治意义,但暴动的事实为我所亲见,在我童稚的心灵激起了共鸣。 在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小学学习几年后,陈毅开始思考路在何方。他曾回忆,"我少年时代的家庭教育和我在成都遇见的几个精通中国文学的老师,以及成都周围富于文学艺术史迹的自然环境,又把我推上了倾心于文学的道路",但"辛亥革命以后四川连续不断的军阀内战,引起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注意"。因此,虽然酷爱文学,陈毅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工业救国"的道路。1915年秋,陈毅考入成都工业讲习所,后又转入甲种工业学校。 在《陈毅口述自传》里,他回忆了自己与甲种工业学校国文老师徐子休在新旧思想上发生的两次冲突: 有次,徐子休在国文课上发言说,四川没有出过皇帝,没有出过大将,只出了几个文人,很可惜。当时,国内正在讨袁,陈毅听到这里,当众反驳:"现在是民国了,无须出皇帝……现在要多出几个科学家就好了。" 还有一次考试,徐子休从《易经》中出了一个题目:"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陈毅的作答大意是:《易经》是古代文献。那时候的初民没有科学知识,听见打雷就害怕。如果科技发达,人们可以了解自然现象的规律,就不会闻雷声而恐惧。所以,当时的君子不过是无知识的胆怯者而已。现在已有金属棒制成的避雷针,根本用不着害怕打雷……他的作答在老夫子徐子休看来是大逆不道、无法容忍,被判为倒数第一。后来虽然校长介入,最终也不欢而散。 在家乡祠堂的小屋里写下一封信 1917年底,由于家庭经济更加困难,陈毅中途辍学。恰在这时,吴玉章等人在成都创办了一个可以免费的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陈毅和胞兄陈孟熙都去报考并双双被录取。1918年3月,陈毅开始就读留法预备学校。1919年10月,他们到达法国马赛。 在法国期间,陈毅认识了蔡和森。在蔡和森的介绍下,他对俄国十月革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提到留法经历,他后来在《我两年来旅法勤工俭学的实感》中感叹:"我才知欧洲资本界,是罪恶的渊薮。" 1921年,因组织拒款斗争、参加革命活动,陈毅、蔡和森等104人被武装押送回国。回国后,陈毅在上海奔走,想解决全体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问题却无果。后来,他作为四川省的代表回四川寻求解决办法。但回到四川后,成都的当权者们忙于打仗,陈毅在成都依然毫无收获。 1922年初秋,陈毅形单影只地回到乐至乡下。在他留法的两年中,陈家已败落不堪。大伯、四叔、幺叔和陈毅的母亲,都已将家产变卖罄尽,在成都无法谋生,先后回到乐至老家,合住在祠堂里,租种十来亩田为生。 萧仕凯介绍道,陈家的这种遭遇,在当时农村世俗眼光里最被鄙视。陈毅兄弟出洋留学,不是"衣锦荣归",而是被押解回国,连个职业都没有,更叫乡人瞧不起。 为了谋一个适当的职业,陈毅在成都和乐至询问过许多地方。"比较理想的,人家不肯给,说是我这个小庙容不下你这个大菩萨;人家愿意给的,我又嫌低了,不肯俯就。"此时的陈毅苦闷、彷徨。 "但那个时候,他还是用自己所学帮村民做了不少事。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陈毅对轧花机进行改装,一时被乡亲们传为佳话。"萧仕凯说。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被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然而,也是在家乡祠堂的那间小屋里,陈毅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找到了方向。中法两地的漂泊经历,让陈毅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认识。只有新兴的无产阶级和它的政党共产党,才能摧毁陈腐的旧世界。个人只有参加到革命的组织中去,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1922年,在这间小屋中,他给蔡和森写信,申请加入组织。"就这样,经蔡和森通信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陈毅后来在自传中写道。 到这一年过年时,陈毅的心情已大不一样。除夕之夜,他给陈家祠堂写了那副文前提到的春联。 1923年11月,经过考察,陈毅转入中国共产党,逐渐踏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记者张海磊、李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