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绳系日的寓意(古代长绳系日的寓意) 作者:李贵龙(书房记专栏作家) 绳子,司空见惯、妇孺皆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绳子,是人类最早、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绳子的出现最少可以上溯到数万年前的上古时期。人类先祖会使用最简单的石工具时候,便会用草或细小的树枝绞合搓捻成绳子了。人们用它捆绑野兽、缚牢茅草屋、做腰带系住草裙……延续数万年,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无处不见绳子的踪影。 绳子的产生,就与文字乃至道德、规矩、法律等结缘。最早是"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随着绳子使用的广泛和对绳子认知的深入,创造出几十个与绳组合的词汇和成语,以绳引申为标准、准则的"准绳",比喻约束的"绳约",比喻继承祖业的"绳其祖武",根据法律制裁的"绳之以法",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的"绳一戒百",表示言行正直的"正视绳行",比喻想留住时光的"长绳系日"……一根不起眼的绳子融汇了人类创造的大智慧,串联起晶莹透亮的文化结晶。 最早,搓捻绳子是人们日常的手工劳动。随着绳子的广泛应用和对绳子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出现了专事制作绳子的绳匠,绳匠也在五色匠人七十二行中有了一席之地。 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丙纶丝、涤纶丝、尼龙丝等新型制绳材料的出现,制绳进入工厂化生产,传承了数万年的手工制绳技艺已消逝在历史前行的长河中。 为了用文字留有大智慧的绳匠手艺,几度查访,终于寻找到一位自称曾是半个绳匠的人,他详细地讲述了制作绳子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李金良口述 农村人都会的手艺 说起绳子,别说我快八十的人了,连五六岁的娃娃都解开。随便走进一户庄户人家,背庄稼的绳子,捆绑东西的绳子,耩子上的犁绳,鞍鞯上的捆绳……到处都是,就连婆姨人纳鞋底也要用到绳子。只不过因用途不同绳子有粗有细、有长有短。纳鞋底绳子婆姨人搓,稍粗点的绳子男人们搓,再粗的如背绳、犁绳,就要用绳车打了。咱这地方把制作粗绳子叫作打绳。 打绳,既要有专用工具,又要有一定的技术,一般人还是做不了这活儿。因此,一个村或周边三五个村总会有一两个打绳高手,人们称为绳匠。说是绳匠,与铁匠、石匠、木匠等匠人有所不同,不是靠手艺挣钱过日月的匠人。特别是我们老家定仙墕一帶,绳匠給周边村的人打绳一般不挣工钱,仅吃顿饭,事后,人家给点瓜果土特产酬谢一下;給村里人打绳连顿饭也不吃,一句"乡里乡邻襄互一下,有啥嘞!"确实,绳是使用率很高的生产工具,一根绳使用三二年就烂了要换新绳,几乎年年有几家打绳的,且打绳不是一个人的生活,帮人被帮是些平常事。更何况定仙岭至沿黄河一带,乡风厚道是出了名的。 若把打绳的人称为绳匠,我只能算半个,因为村里人打绳一般离不开我,我的技术还算公认的扛硬,但是,从末走出去到别的村打过绳,缘此,我是半个绳匠。 近二三十年,因为市场上有尼龙等各种材料的绳,有粗有细,价钱便宜,耐使唤,人们都买绳用,再不费心费力打绳了,因此,打绳的手艺也消失。 材料就地取,工具自己造 有句老话儿说得好"黄土地是个聚宝!"一点儿也不假。只要勤快恳吃苦,地里要啥有啥,打绳的材料就是地里长出来的,叫做麻子。麻子是种油料作物,对立地条件要求不高,沟渠边、坡坬地都能生长,特别适宜与黄豆套种,高杆与低杆相间,互不影响,都能很好地生长。 麻子浑身都是宝,麻籽可榨油,麻杆当柴烧,麻根是中药,麻杆表皮纤维剥下来就是打绳的主要材料。庄户人家每年都会种些麻子,麻籽榨油,满足一年的食用;剥下的麻丝用来打绳。 打绳的另一种材料就是山羊毛。养羊喂鸡是庄户人家的主要副业收入,每家每户都养羊,少者一两只,多者七八只,也有养三二十只的。每年入伏前要剪羊毛,积攒起来就是擀毡和打绳的好材料。 因材料的不同绳的叫法不同,羊毛打的绳叫毛绳,麻丝打的绳叫麻绳。 打绳的工具很简单,有绳车、拖子、木瓜和捻线坨。这些工具都是自制的,原始而粗糙,但很实用,凝聚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智慧。 绳车,六根木棍用斧头砍方钉成架子,最上边横木钻三个眼,将铁棍弯成 形摇杆,頂端弯成小勾,插入孔眼;铁棍的另端穿进摇板的三个眼,就是一副简陋的绳车。 拖子,用"Y"的树杈,在下端"丨"形处凿孔,安上一根短木棍,棍上端钻孔,安上一根铁棍弯成 形摇杆,在"V"形处压上合适重量的石块,就是拖子。 木瓜,约三四寸长,直径两寸多的木棍,在四周均匀刨出拇指粗的三条竖凹槽,即是。 捻线坨,在直径两寸左右的圆形木墩中间打孔,插入顶端带勾的细木棍或粗铁丝,即成。 "三好一合辙"才能打成好绳来 要打成一根三二斤重、毛毛糙糙不起眼的绳子,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备料到打成,可能要歇歇停停经过几十天的时间。 沤麻。秋天,麻子成熟了,收获麻籽后的麻杆,砍掉麻根,捆成小捆,背到沟底,放入淤好的水砵中,用石片压住浸泡,叫做沤麻。沤麻是个技术活儿,掌握好时间是关键。时间短,麻丝不易剥落;时间过长,麻丝沤得流了,形不成丝。沤麻的时间长短由气温的高低决定,有经验的人根据天气能品出沤好麻,需要几天时间。 剥麻。麻沤好,晒干,背回家,即可剥了。剥麻是个费时、细心的活儿。麻丝要缕顺,不能有碎麻梗。因此,剥麻只能在下雨天或冬闲时日进行。 搓麻捻儿。为了便于搓绳坯,先得把麻搓麻捻儿。麻捻儿要粗细匀称,长短麻丝搭配。 搓绳坯。打绳,先要把麻捻儿搓成绳坯。绳坯的粗细与长短要以成品绳来定。若要打三丈二尺长、拇指粗的绳,就要搓三根三丈五尺长、三分之一拇指粗的绳坯。绳坯从头至尾搓得要一样粗细,打出来的绳子才匀称。 打绳。麻绳坯搓好就可以打绳了。到打谷场里或大院子里,把绳车、拖子摆好,各压上相应的石块;把三根绳坯分别勾进绳车铁摇杆的勾子里;另头,三根绳坯合成一股勾进拖子上铁摇杆的勾子里;将木瓜套入拖子一头的绳坯里,三根绳坯不能交叉、排序放进凹槽内。全部安置停当就可以开始打了。 打麻绳要有三个人操作,一个人摇绳车摇板,为绳坯拧劲,另个人摇拖子摇杆为绳的另头拧劲,第三个人掌控木瓜。掌控木瓜的人不仅要把握木瓜挪移的快慢,看绳坯经过木瓜拧成的绳是否匀称,还要指挥摇绳车摇板和拖子摇杆的人,达到三个人步调一致。有句老话"三好一合辙",源于打绳,说得是打绳,也成了一句经典俗语。要打出好绳来,绳车摇板、拖子摇杆摇的力度、快慢要协调一致,更要与木瓜挪移的快慢相协调,协调了打出的绳匀匀称称、松紧一致。否则,打出的绳一股紧一股松,既不好看又不耐用。更会出现绳坯拧断或绳缩成一块的现象,前功尽弃,要重新收拾。 三个人协调一致,你摇摇我摇摇,木瓜匀速地从这头挪移到那头,从绳车上拆下,锁好绳头,一根新麻绳就打好了。 若打毛绳,先把山羊毛弹松,用捻线坨捻成毛线。捻好足量的毛线,就要绕绳坯。根据成品毛绳的长度推算出绳坯所需的长度,按此长度在墙面的两头各钉一根木棍,将毛线缘木棍来回绕,绕够合适粗细为止。如此这般,要绕成三根绳坯来。毛绳坯绕好,即可打了,方法与打麻绳一样。 打绳,说起来简单,看起来容易,若要真正打出一根粗细均匀,外表光滑,坚实耐用的绳来,确实是有一定的技术的。 李贵龙,陕西省绥德县人。现系中国汉画研究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榆林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绥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绥徳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文化绥徳》执行主编。先后撰著出版了《绥徳东汉画像石》《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汉画像石》《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等,其中《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作为大学生自选教材,被推荐登录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