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 食物不仅仅只有四气五味一说,它还兼顾地域性,时令性,文化性,想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首先要学会了解食物。 1、食物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决定不同的气候状态、生活习惯等,都造成了不同地域间食物的区别和特殊性。 下面将着重从自然环境和经济因素两方面,对我们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进行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气候、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这是造就中国饮食文化的关键因素。因地理环境、气候、物产不同,也必会造成食俗的多样性。 喜好不同如黄河流域的人民就普遍喜爱腌制食品,口味较重,它以齐鲁饮食文化为代表。但是,长江流域人民的饮食口味就是甜淡为主,这种口味的严重偏差也是构成我国饮食格局基础。 烹调习惯不同中国烹调艺术主要是根据各地饮食特色,如味觉习惯、选料方式、色泽搭配等,并逐渐形顾了区域性菜系。与此同时,由此而演化成了各种风味饮食、食用惯制。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从热带雨林到高山冻土,从内陆到海洋,都生长着各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动植物。因此,中国动植物品种之繁多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同时也为制作各种食品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生活在大陆各地、各民族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大多就地取材,制作了了许多带有浓重的地方和民族风味的食品。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四川物产富饶,不仅禽兽佳蔬品种繁多,土特产十分广泛。加之四川地处盆地,多雾气重湿润。所以,四川人多嗜辛辣也就习以为俗了。 广东地处岭南夏长冬暖,气温偏高,烹饪上故而逐渐形成了清淡、生脆、爽口的风味特色。由于气候温热,不仅动物水产丰富,而且狸、猫、猴、蛇等野味也居多;植物水果鲜蔬更是盛名久远。 湘菜以辣味和熏腊为主要的饮食特色,这是湖南大部分地区地势偏低,气温热而潮湿的原因。 试想,如果我国自然条件不具备多样性,那么,中国饮食文化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2)经济基础因素:饮食的基础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主要活动地带多在黄河、长江流域,这些地方又多为平原地区,并且有发达的水系。平坦肥沃的耕地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食物主要由农、林、牧、副、渔等生产部门提供 广义的农业是指人类为谋取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它包括了取得食物的所有部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谷物类食物是人类的主食,这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习惯。当然,这种传统饮食结构,也影响了数千年中国人民的饮食生活。 华夏族人民不吃乳酪、不喝乳类,以肉为辅,自成一个饮食文化圈, 这与西方游牧民族以乳酪和肉为主食的文化简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不仅显示了东西方民族因地因地制宜饮食风俗,也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生活。 谷物种植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所起的巨大变化,更是其他农作物经济无法相比的。 地域性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其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及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并非以行政区划来区分的,而是从历史和自然的角度来讲的。人 类在维持生命和举行节日庆典时,渗透了自然、社会、厉史等因素而升华形成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调方式等由此可见,我国不仅地大物博,丰厚悠远的饮食文化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2、食物的时令性 食物往往与时令紧密相关,各种食物的收获都有很强的季节性,根据时令的变化食用此时的当令食物,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饮食讲究时令变化,是中华美食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宫廷中即有"荐新尝新"活动,有四季食单。据《礼记》记载,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月月都有时鲜美食,主料择优,配料也讲究时节相宜, 所谓"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即是。春韭配小猪肉,几干年来直至今天,仍是席上美食,足见其选配合理。调味料也讲究叫令。 如"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也是很合理的。比如"夏多苦"吧,暑天闷热、多汗,渴了,喝口酽苦浓茶,炒大麦汤或焦锅巴枯米汤,醒脾开胃,消暑解渴。 饮食讲究时鲜,表面看是时间选择,其实质是选择最佳的营养组合。 时鲜。指生物体的营养储存处于最佳状态。中国人讲究时鲜,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不先时而食; 二,不过时而食; 三,追求适时而食。 (1)不先时而食:指不食尚未生长成熟的食物。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比如不食幼禽、幼畜。二是指防止食物中毒。比如杏、梅、桃、李等在青而未熟之际。含有过量的鞣酸之类,食之必伤人。 马铃薯根块在繁殖之初,先吐嫩芽,而此嫩芽含龙葵素,亦有害,需待芽长成叶,新块茎长成,方可食之。 (2)不过时而食,指不食过了节令的某些食物。比如江南农历五月,不食老韭,以其叶硬发紫,昏目伤胃,不易消化吸收也。 (3)适时而食:有两层含义: 一指对食物的时令选择, 二指人进食时间的选择。 生物在不同时节,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内部结构是有差异的。动物一生从幼年、壮年到老年,肉质有变化;植物的芽、叶、花、实,其不同生长期的可食性也有变化。掌握其生态变化,选择时机,适时而食,是十分必要的。按季节时令排菜单,就是体现了这种选择。 人体内生物钟的运行是有节奏的,必须顺应这种节奏来安排进食,宜舒缓自如,从容不迫,细嚼慢咽,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饮食及时。这也是适时而食。 选择时令美食要根据具体食物分别对待,从实际出发,不可一概而论。 植物性原料不同,选择时间也不同:选食其叶茎者,宜在其木质素含量最小时。此时,水分充足,吃口鲜嫩,养分也足。 选食根茎者,宜在其淀粉含量充足并易于糖化时,此时其分子密度大,吃口甘鲜,养分充足。 选食其花蕾者,宜在含苞待放之时,其芬芳气味蕴藉,水分、养分亦足。 选食其果实者,宜在成熟时。未熟之果实一方面营养成分尚未齐全,一方面生物有保护种子成长的本能,其幼果往往含有不适口腹之单宁、皂素等恶味或微量毒素,风味也不佳。嫩豆角、乳黄瓜虽可进食,但需经加热或腌渍处理方可得美味。 "五月萝卜空心絮,六月韭菜老驴草"。因其为过时之疏也。 当然,这是一般规律,不可一概而论。比如辣椒,青椒水嫩,红椒老辣,均可人食。 可以吃的芽:同样是嫩芽,有的可食,有的不宜食。比如豆芽,氨基酸含量高于未芽之豆。茶叶之芽,香气浓于已展之叶。皆可加工供食; 不可吃的芽:莲藕芽茎苦涩,土豆芽周有毒,不中食也; 老嫩都可以吃的芽:生姜老的辣,但芽姜亦是美食,因不同的饮食需求,不同的制作工艺,各献其美,不可"一刀切"。 动物性原料也有一个最佳时期。一般说来,动物胴体中结缔组织较少、氨基酸含量较高、营养储备丰富的时期,最宜烹制供食 禽兽之类多选肥壮时期,少用老兽、老禽但雄鸭要老。烧烤之兽肉(如乳猪、全羊)、 爆炒之菜(如仔鸡丁,宜选肥幼嫩肉; 煨煮之肴、炖焖之菜,可用壮老之肉。 水产河海之鲜,春用未产卵之鱼、蚌所谓秋鲈霜蟹,冬鲫雪鲢,均以其时养分足也。 "夏至鯽鱼空壳子,端午螃蟹(河蟹)虚架子" 说的是违时之食,质不佳美也。 无论何时,选时令食物,均重新鲜,即所谓"时鲜"。时鲜之物价昂贵,贵在应时新鲜,其营养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讲一个时令中药美食——蚕豆 袁枚在《随园食单》介绍——"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 剥去豆皮的蚕豆,是更加爽口的蚕豆瓣,或用肉丁、火腿、豆干等分别烩炒,或配上白萝卜、西红柿做汤,有一种天然的鲜香。 蚕豆好吃,还是一味中药。据古书记载,蚕豆在中国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大多省份都有种植。蚕豆是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一种作物,是优质的营养来源之一。从中医角度来看,蚕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胃,清热利湿,止血降压,涩精止带;主治中气不足、倦怠少食、高血压、咯血、衄血、妇女带下等病症。不少医书也有相关记载,可以利水消肿。现代医学发现,蚕豆还有延缓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防癌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蚕豆有其禁忌症。据了解,蚕豆含有致敏物质,极少数过敏体质的人(男孩较多)吃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急性溶血等中毒症状,就是俗称的"蚕豆病"。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如吃蚕豆过敏,千万不要再吃。最后提醒两点: 1、宜食用鲜嫩蚕豆,要以煮食为主; 2、蚕豆性滞,不可生吃,也不可多吃,以防胀肚伤脾胃。 随着现代科学水平的提高,超时令、超空间的食物已较多地出现在家庭厨房餐桌上。寒冬腊月,在北京可以吃到西瓜、番茄,而广东的小菜苔在江苏、上海冬月亦可吃到,这是值得重视和欢迎的事。 3、食物的文化性 食物的文化性可以从时代与技法、民族与宗教民俗与功能等角度展示其不同的文化品味,从而体现不同的使用价值。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西南地区,地形和气候差异大,各民族在生产活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在饮食食物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稻米、小麦, 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傣族、壮族一样,以五谷为主食。 蒙古族和牧区藏族,由于居住在寒冷地区,又多水产和畜肉,为抵御严寒,故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藏族人一般以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与烤羊肉。 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就是禁食马、骡、狗与一切自死的食物,一切飞禽走兽。回族人喜欢饮茶,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人以面食为主食,喜食牛羊肉,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