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无法家拂士(人恒过的恒是什么意思)不得不承认,我这是在明目张胆的蹭高考的热度!惭愧惭愧! 首先还是预祝考生们:考试顺利,个个都能考出好成绩! 其次, 今天看到了一篇关于"成功押中《岳阳楼记》"的文章(说实话就是看了下标题),想来也觉得悲哀,"压中"这个词是好还是坏呢?设想如果平时学的扎实,那估计对"压中"不会有多大的喜悦吧! 努力将知识学扎实,永远都是王道! 今天我们就蹭着这个《岳阳楼记》的热度,来一波我们经常涉猎的古诗词以外的知识吧! 第一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出了战争输赢的关键因素,请问,这一经典言论出自谁的哪部作品? 答案: 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下》 解析: 公孙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孙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为十四章,作于战国时期。通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阐述的清楚明白。 《孟子·公孙丑下》第一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最有名的两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二题:请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出自哪位名人的哪部作品? 答案:孟子的《孟子·告子下》 解析: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告子上——十】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告子下——十五】 孟子曰:"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孟子通过列举六位经过磨练而担当大任的名人的事例,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意思是"舜从田间劳动中而受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举荐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后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第三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哪位名人的哪部作品? 答案:孟子的《孟子·离娄上》 解析: 《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翻译过来就是: 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有三种,其中以不能尽到后辈的责任最为严重的。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如同禀告过了一样。 不孝有三:意思是不孝的表现有很多。在古文中"三"和"九"表示多数。无后为大:其中以不能尽到后辈的责任为最大。 现在常常将"无后"理解成"没有后代",这是另一种理解。 后有东汉赵岐注云于《十三经注疏》批注中,将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注释为:"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仕禄,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所以赵岐注的意思是:"一味地顺从父母,即使父母有过错也不加以劝说,陷父母于不义,这是一种不孝;家里贫穷,父母也老了,却不愿出去为官,得些俸禄奉养双亲,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祖先血脉,这是第三种不孝。"由此,赵岐下了一个结论:这三个不孝的行为中,以不能为家族传续香火为最大的不孝。这种解释似乎也有其合理性。 第四五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是出自哪位名人的哪部作品? 答案:荀子的《劝学》(《劝学篇》) 解析: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劝学(节选两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青取之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舍:舍弃。 锲(qiè):用刀雕刻。 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蛇鳝:一作"蛇蟮"。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