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下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一句话,是前人的经验之谈。读万卷书就是博览群书,掌握理论知识;行万里路是指要在生活实践和大自然的游历中去体验去发现。只有万里路,才能看得远,才能让已有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和升华。 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指要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就要"躬行",就要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陆游在诗中强调了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凸显了其不凡的真知灼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却是有失偏颇的。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并非是对立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替代!  0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出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据说是杂文家刘齐提出来的。而明代董其昌《画旨》中记载的是: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董其昌的本意是指:读万卷书就是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也是为了走入仕途,能够为皇上办事,求取功名,并且发挥自己的人生意义。要想真正学到东西,既要多读书,同时还要多实践。  刘奇将其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加了两个字,于是就有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说"这样一来,强调了行万里路,却淡化了读万卷书,甚至有了"读书无用"的意思。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妥的。 对于已经读破万卷书,学富五车却极少出门的学者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有一定的道理。而对于正在求学的莘莘学子来说,应该是读万卷书比走万里路更重要,侧重点要放在读万卷书上。 如果我们"读万卷书,"那么,路就在我们脚下,才能够在"行万里路"中夯实和升华书本知识,成为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真正有学问的人。 02"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就明确指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它概括了获得真才实学是亲身实践的途径,强调了读书和行路的关系。 读万卷书,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读书,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种途径。一个人想要拥有渊博的学识,最好的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可以使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读书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前途和命运。 读书,不需要豪华的环境,不需要优越的经济条件。书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只要一卷在手,就会受益无穷。因为书本是知识的归纳,经验的总结,是直接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且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有价值的知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指饱读诗书之后沉淀出超凡脱俗的气质。知书达理,就是说读书可以使人通情达理,保持淡泊宁静。读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润,多姿多彩。我们的人生境界得以在阅读中得到升华,使我们的心灵有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 读书不需要多大的成本投入,试着让自己安静地栖居在一本书中,就可以享受一段独处的美好时光!一个人在诗书文化的浸润下,言谈举止,自然会流露出儒雅的风范。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读万卷书使人增长知识,行万里路让人增长见识。破书万卷,不行万里路,犹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在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长平受阻,守将廉颇的守城能力极强,秦军攻打4月有余,仍未能攻下。秦王便用离间计,让赵王怀疑廉颇,派赵括到了长平。因秦军的故意诈降,赵括取得几次小的胜利。 赵括只注重书本理论,贸然率领40万大军出城与秦军作战,谁知道中了秦军的计谋,赵军被围,无法突破,赵括最终死于这场战役之中。由此可见,一个人即便是读了万卷书,不注重实践,也毫无作用。  行万里路,同样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的路有千万条,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我们才会领略沿途的风景,清楚道路的曲直。只有身体力行,善于总结,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我们才会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我们需要行万里路,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而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过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到头来一无所获。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才能进入较高的境界。知行合一,就是读书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03"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 纵观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哪一个不是从小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而后再去行万里路,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霞客幼年时就喜爱地理、游记和探险类的书籍,这些书籍激发了他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徐霞客淡泊仕途功名,从22岁开始,历经34年,"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终于完成了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少年时期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奋学习,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从20岁开始游历天下,一次次实地考察,使他获得了第一手详实的材料,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人人皆知的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雄奇飘逸,俊逸清新,具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豪放气势,以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李白"5岁便诵六甲",15岁就有了较高的诗词造诣,18岁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他博览群书,除儒家经典、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生写下了多少流传千古的的不朽诗篇!这样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大获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总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独。活到老,学到老,终生不悔。同时也要多出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要么读万卷书,要么行万里路,思想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广为流传,被很多人所喜爱。但如果我们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思想和灵魂都在路上。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