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问题快(让你的提问快速获得有效回答) 昨天,我所在的一个写作群里,有位同学发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接着@了老师,向他咨询建议,对话是这样的:同学:请问您对这类题材的写作有什么建议吗? 老师:可以问得更具体一些哦。 同学:就是类似我这篇文章的这种题材。 老师:我的意思是,您具体遇到了什么问题? 同学:暂时没问题,是想听听老师对我这篇文章的建议,或者可以看哪些书? 老师:(推荐了两本书以后)书的帮助有限,写作还是主要靠平时多积累、多思考。 这位同学的提问方式其实很常见:提出一个「空洞的问题」,希望获得对方「具体的回答」,本质上这是一个不对等的信息交换,因此注定没有结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信息密度变得对等,也就是: 空洞的问题对应宽泛的回答 指向明确的问题对应具体的回答 当然,这里仅只是指出问题与其对应回答之间的对等关系,并不是说空洞的问题就是不好的。 假如你初次接触一个陌生领域,向业内人士咨询的时候,就可以从空洞的问题开始,这样就能第一时间通过对方宽泛的回答,对这个领域有个大致的了解。 只不过,更多时候,我们提问,是想解决眼前的、迫在眉睫的、更具体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只有让问题变得具体,才能匹配到具体的答案。 如何让问题变得具体、使回答能够解答自己的疑惑,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提出了SCQ-A模型,提问时使用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我做了一张图来表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模型由4部分组成:背景(远期) 冲突(当前) 问题 回答 它们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站在提问者的角度,只需要注意前三项就可以。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这个模型的运用方法,我还是拿文章开头那位同学的例子来说明。 同学想要得到老师对于自己问题的具体回答,可以这样套用这个模型: 背景:写文章 冲突:写文章(输出)与相关知识储备(输入)之间产生冲突 问题:可以从哪些渠道增加相关知识的储备量 以这个模型为基础,组织好语言,她的问题就由当初的「对文章有什么建议」这种大问题,变为后来的「增加知识储备的渠道有哪些」这种具体问题,自然就能得到老师具体的回答: 回答:相关的书籍推荐、重在平时积累、多思考。 那位同学为什么会提出一个「错误」的问题?脑子里没有储存结构模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没有找准第二步「冲突」。 仔细看她和老师的对话不难发现,她在提问的时候做过背景描述(关于写文章),但没有仔细思考背景和当前情境的冲突是什么,导致提出了一个空洞的问题,自然没能得到满意的回答。 由此可见,在这个提问模型里,最重要的是第二步:冲突描述。 没有冲突,问题就会变得空洞,因为冲突由具体的双方、甚至是多方组成,找出冲突相关方,问题就可以变得具体。 那么,如何寻找冲突相关方、描述冲突时需要注意什么,我在这里有3点想跟大家分享:1.找准「远期状态」与「当前状态」 也就是模型里第一项以及第二项里「目前情况」这一部分,分别是什么。 第一项描述的一般是背景、环境之类的内容,它的作用是帮助问题定位,第二项里的目前情况一定是与第一项矛盾的,否则,不会产生冲突。 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是否找准了「远期状态」与「当前状态」,有时候冲突方不只两个,所以,还要注意检查是否有遗漏。 本文开头的例子中,稳定输出(写文章)与输入不足(知识储备不足),就是一对典型的矛盾体。 而那位同学一开始提问时描述的:稳定输出(写文章)与点评(建议)显然不满足「矛盾」这个条件,自然无法通过冲突提出具体问题,也就得不到「对症」的回答。 在SCQ-A模型里,寻找冲突是重点,而找准「远期状态」与「当前状态」又是寻找冲突的关键要素。2.描述里包含「关键词」 先来看下面这两个问题描述: 手机打开搜索引擎后,页面背景变成黑色,但图文显示均正常,怎么办? 如何关闭移动端搜索引擎的夜读模式? 假如这两段文字分别被放进搜索引擎,你觉得哪个提问更有可能快速获得有效回答? 很明显:第二个,原因很简单:第二个提问描述里包含一个关键词「夜读模式」,它对第一个提问里超过三分之二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且具有专业性。 换句话说:第二个提问更容易被机器识别,属于机器更喜欢的提问。 我们在描述冲突时,也应该具备这种「机器思维」:把人脑暂时当成一个搜索引擎,运用「关键词」描述,让对方准确抓取到你的冲突、了解你的问题,从而快速给出有效答案。 像那位同学,后来也是在描述冲突时提到了「书」这个关键词,而快速解决了战斗。3.避免「知识的诅咒」 这个心理学词汇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次实验,由心理学博士伊丽莎白·牛顿在1990年组织进行。 他将实验者分为两组,一组将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根据节奏用敲打桌子的方式,表现出来,另一组负责猜歌名。 实验开始前,他们预测猜测准确度为50%,实验结果非常惊人:准确度只有2.5%。 实验过程及结果展现的就是「知识的诅咒」:当我们自己掌握一个信息以后,很难想象,在没有掌握它们的人眼中,这些信息是什么样子。 这就是我们有时会遇到的那种情况:慷慨激昂的说了一通,结果对方一脸茫然,因为你给的信息,在对方那里有「盲点」。 「知识的诅咒」本质是:信息不对称,说回今天文章的主题,如果在描述冲突时落入「知识的诅咒」陷阱,你和对方处在信息不对称的位置上,对方就没法组织你给的信息,说白了就是:对方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什么,当然也就没法提出有效建议。 提问时如何避免「知识的诅咒」?这里简单提一下。 提问前预判对方是否了解你问题的背景 不了解,从介绍背景开始描述 不确定,也从介绍背景开始描述 最后,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提问快速获得有效回答? 可以运用SCQ-A模型来组织提问结构,它由4个部分组成:Situation背景(远期):描述问题发生的背景 Conflict冲突(当前):描述目前产生的冲突 Question问题:为了解决冲突,需要攻克什么问题 Answer回答: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其中,描述冲突是重点。如何寻找冲突方、描述冲突时需要注意些什么,文章里分享了3点:1.找准「远期状态」与「当前状态」 2.描述里包含「关键词」 3.避免「知识的诅咒」 希望今天的文章在如何有效提问方面,能给你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