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渊源) 欢迎关注"环球情报员",更多环球人文、地理、历史知识待你发现 今年以来,印巴冲突有不断升温的趋势,特别是前段时间巴军击落印度军机的消息更是制造了一个国际大新闻。 这让本来已经在去年签订停战协议、开始逐渐趋于缓和的两国关系瞬间又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巴基斯坦在上世纪初本为英属印度西北部的一个地区,二战以后两地分治,各自建立起了独立的国家。 但放眼世界,同样是遭到帝国主义分治后的国家,为什么韩国和朝鲜时至今日能握手言和,而印巴两兄弟就非得闹得不可开交呢? 与其他国家之间简单的利益领土争端不同,印巴矛盾的核心是宗教矛盾。所以究其根源,要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斗争历史说起。 ▲印度空军一架飞机于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被巴基斯坦击落一、信仰不同,由宗教引发的敌视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且灿烂的过去。与古代中国朝代更替频繁不同的是,古印度在其历史上总共只存在5个王朝统治的时期。 其中,最早在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王朝,领土达到了印度半岛南部以及整块南亚次大陆,这其中也就包括了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公元前,与中国秦朝处于同一时期的孔雀王朝统治印度 如今的印度是一个国民信仰多宗教的国家,但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印度教在印度的宗教领域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并对印度社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今天所熟知的严重阻碍印度发展的种姓制度,就是过去印度教的产物。 ▲印度教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最高种姓,大多为僧侣贵族;刹帝利为第二等级,是婆罗门的军事贵族受众;吠舍为普通公民;首陀罗为吠舍之下的贱民,在总人口中占大多数 在大约8世纪时,印度教在印度一家独大的局面迎来了新的挑战者。这时的印度北方兴起了一股新的势力—阿拉伯人。 他们渗透进了古印度信德地区(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在当地的印度教信徒中传播伊斯兰教义,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也为后世两教的纷争埋下隐患。 1526年,信奉伊斯兰文化的蒙古人后裔—巴卑尔攻陷德里,而后又率军南下统一了整个印度,建立起了继孔雀王朝以后,又一个囊括了整块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 巴卑尔也被尊称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从此伊斯兰教正式入主了古印度。 ▲印度伊斯兰教文化传播者,莫卧儿帝国开国皇帝—巴卑尔 在印度被莫卧儿帝国统治的3个多世纪里,伊斯兰教文化以巴基斯坦地区与德里为中心逐渐向全国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莫卧儿帝国上层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并没有打压印度教,这是因为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十分方便于他们统治下层平民,而原本的印度教贵族们也从新王朝那里得到了自己的利益,自然慢慢冲淡了对异教徒统治者的成见。 就这样,莫卧儿王朝建立起上层伊斯兰化、中下层为印度教的混搭政权。虽然统治阶级中的多数尚能"和谐相处",但对于平民来说,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格格不入。 ▲莫卧儿帝国 这种矛盾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印度教徒视牛为神物,主要食用猪肉,但在伊斯兰世界里,猪肉是不洁的,所以穆斯林们的主食是牛肉。 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饮食习惯之外,印度教强调的阶级不平等的种姓观念,与伊斯兰教"凡穆斯林者结为兄弟"的思想相抵触。 基于根本世界观的不同,在下层民众之间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时有斗争发生,但莫卧儿帝国仍然牢牢把控着整个印度,统治者们不希望种姓制度的消失。 巴卑尔之孙—阿克巴大帝甚至取消印度教王公赋税,并娶异教女为妃,竭力维持了整个莫卧儿时期两教宏观上的平衡。这样的局面直到了欧洲殖民者的到来。 ▲18世纪,进入印度的英国殖民者与当地土邦交涉二、王朝末路,殖民阴影下的印度 18世纪,这时的莫卧儿帝国与它的毗邻清王朝一样,已经由盛转衰,统治阶层腐朽不堪。 已经通过工业革命进入现代文明的英国人登陆印度,用坚船利炮获得了统治印度的机会。为了方便殖民统治,英国人先成立了东印度公司来代为处理在印事务。 ▲英国东印度公司,充当英国殖民脚步向东亚迈进的中转站 与莫卧儿王朝对宗教怀柔的态度不同,英国人在印度横行无忌,这让印度人民爆发了一次全民族的大起义。 虽然这场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上争斗不休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也由此第一次站在了同一战线上。 ▲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大起义领导者 在起义被镇压后,鉴于印度人今后可能再次反抗,英国决定改变统治策略,取消东印度公司,设立统治力度更大的印度总督府,彻底代替了莫卧儿王朝。 为了防止印度人再一次联合在一起形成反抗力量,英国利用在印度存在已久的宗教矛盾开始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 孟买总督埃尔芬斯顿曾经的名言便是:"分而治之是古罗马的座右铭,也应该是我的。" ▲印度总督府,于印度独立后成为总统府 在如何分化一个国家而利于自己这件事上,英国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 在殖民初期,当时一些有实力的穆斯林遗民贵族还存在复辟的倾向,英国人由此选择了扶持印度教来对抗伊斯兰教,并开始在日常统治中煽动两个宗教的矛盾。 而在1885年,印度教成员占多数的国大党成立,由于担心伊斯兰教从此在政治问题上被边缘化,英国人又开始与印度的穆斯林们关系暧昧起来。 ▲印度国大党旗帜,该党在上世纪初致力于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 由于国大党里穆斯林仅占据极少的席位,这让曾经统治印度三个世纪之久的穆斯林贵族们很不满。 最终,国大党的穆斯林自行退出,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其主要活动地就是如今的巴基斯坦地区。 在这一时期,虽然两个宗教已出现政治分歧,但还远远没有到分裂国家的地步,两边仍保持"一个国家"的概念 。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他们那时候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希望能将印度从英国殖民中拯救出来,实现印度的民族独立。 但在1909年,英国为瓦解两个宗教的团结趋势、扶植亲英势力,通过了"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选民必须拥有高额财产的资格限制,同时还为伊斯兰教徒制定了教派单独选举制。 这一举动彻底点燃了印度民族运动分裂的导火索。 ▲印度穆斯林,20世纪初多聚集在英属印度巴基斯坦地区三、印巴分治,兄弟反目成仇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国大党多次在国内进行反抗英国殖民的民族运动,圣雄甘地提出了对殖民者采取温和的"非暴力不合作"方针。 在这一时期,由于英国忙于抵抗纳粹入侵,在印实力大大收缩,又担心印度人最后以武力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便准许了印度的独立。 虽然谋求独立的愿望即将实现,但国大党对于穆斯林却一直持排挤态度。当时穆斯林人口就占了3成,一旦统一建国,印度教徒将失去绝对多数地位,所以国大党不愿意跟穆斯林联盟合作分享权力。 在印度获得英国准许独立后的大选中,国大党坚持一党组织内阁并拒绝与穆盟合作。 二战胜利前夕,甘地与时任全印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 而此时,在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心灰意冷,支持在祖地巴基斯坦建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印度穆斯林领袖、巴基斯坦开国者真纳与印度圣雄甘地 二战结束以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殖民运动。随着英国实力的急剧下降,其继续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 作为和印度国大党妥协的条件,英国驻印的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让巴基斯坦脱离印度而建国的方案,此举正迎合了同一时期印度穆斯林们的想法。 ▲巴基斯坦独立后的国旗,旗上3/4是绿色,代表着穆斯林;1/4是白色,代表着少数民族 不过,虽然印巴分治已成为了定局,但奉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模式的国大党并没有选择武力维持统一,而是默认了这一结果。 真正为后世两国纷争不休埋下仇恨种子的,是由英国划定的两国国境线。 ▲穆斯林在英属印度的比例,颜色越深比例越高,特别是在印度西北和东北地区,后来成为了巴基斯坦 1947年7月,随着英国议会通过了蒙巴顿方案,对于两国国境线的拟定也迫在眉睫。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英国任命了上议院官员—雷德克里夫来做这件事。 不过尴尬的是,雷德克里夫本人根本没有去过印度,更别说能精确地根据两国国情勘定国界。在巴基斯坦自治领成立当天,他才匆忙公布两国的国境线。 ▲印巴分治前英属印度宗教分布(绿色为伊斯兰教,红色为印度教,黄色为佛教) 雷德克里夫根本不了解印度的国情,在国境线划分上漏洞百出,他将穆斯林聚集地划给印度,又将印度教徒的圣所划给了巴基斯坦。 由此,印度爆发了20世纪最大的流血事件,双方信徒在国境线大打出手,造成数十万人的伤亡,更有无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难民。 ▲在国境线公布后,数百万印度与巴基斯坦人因为信仰而背井离乡 争斗最为激烈的是克什米尔地区,该地在巴基斯坦独立之初,就有八成人口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但该地区的统治阶层却有着浓厚的印度教背景。 在英军撤出以后,克什米尔迎来了巴基斯坦军队,作为印度教的统治者们纷纷逃往回印度。随后印巴爆发了第一次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 ▲印巴分治之后,两国难民迁徙方向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此后的日子里,印巴两国为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权总共打了三次战争,而战争最终导致了东巴基斯坦的独立,形成了孟加拉国。 ▲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原东巴基斯坦)无领土连接,无法阻止其独立 在上世纪,印度半岛风云变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兄弟时至今日的争斗,归根结底是由宗教问题所引起,而解铃还须系铃人,南亚地区未来的和平需要这两个世界级宗教的相互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