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不一样登录上了百度热搜,受到广大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关于目前的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不一样相信小伙伴们都是想要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吧,小编也是在网上进行了一些整理,收集到了一些与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不一样相关的文章,那么下面就来分享给大家一起来了解了解吧。(以下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 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差25元 今年从11月1号就开始"双11"网购节,让不少消费者准备清空购物车,买个痛快。但是买买买的同时,还要警惕一件事,那就是大数据"杀熟"。 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 仔细对比才发现,原来普通账号页面多出来一张"满69减25"的优惠券。韩女士认为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面对质疑,该电商客服答复称"新用户,系统会根据账号信息,自动发送优惠券,不是每一个账号都能收到"。 实际上,不只是网购商品,酒店预订、机票销售等领域均存此类现象。 随着技术的发展,要想精准锁定消费者,对于大数据来说太容易了。据专家介绍,近来大数据"杀熟"也出现了不少变种。比如: 根据你的地理位置定价:如果你附近的商场少,大数据就会认为你买东西不方便,然后给你看到的商品加价。 根据你的消费记录定价:如果你买过的东西价格普遍较高,大数据就认为你"不差钱",然后给你加价。 根据你的搜索频率定价:如果一件商品你在短时间内搜索过多次,大数据就会认为你急需这件商品,然后给你加价。还有就是控制商品的可见性,直接把价格低的商品屏蔽掉,逼你买贵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与算法斗智斗勇来进行"反杀熟"呢?专家表示,改变自己的部分行为或许能一时骗过大数据,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你周围的人群并未改变,大数据能够通过你朋友的朋友的用户行为,来推测出你的消费偏好,这就是"社会网络分析算法"。 在大数据"杀熟"这件事上,消费者无疑是鱼肉。然而,技术是中性的,需要严厉打击的是技术背后个别奸商的贪欲。 如何避免"大数据杀熟" 去查询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发现遭遇"大数据杀熟"以后,可以维权,但是很难。因为"大数据杀熟"真的千变万化,很难去给出一个标准模版。那未雨绸缪变成了异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切忌盲目消费: 一般人总是有个心理,看到打折就想买,也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而商家也正是熟知消费者的这种贪小便宜的心理,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数据杀熟。在如今各大电商平台各类购物节层出不穷,消费者应当保持适当的理性消费,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踩雷。 货比三家: 消费者总会在自己习惯的地方购物,例如女生一般喜欢逛淘宝,而男生一般会逛京东,其实很多时候发现不同时期,各类电商网站上固有的折扣会有所区别,消费者如果真的是怕杀熟踩坑,可以货比三家再入手,现在的各类比价app也很多,可以选择合适的。当然如果你觉得比价的时间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那也另当别论了。 买会员别只看优惠: 其实现在很多网站也好店家也罢,都会实行会员制,宣传单上永远把最大的优惠写成大字报,而实际上真正消费者应该注意的条款、限制却表述不清或者写在不起眼的地方。作为消费者,其实更应该去关注那些限制条款,在权衡过利弊得失以后,再决定是否办理会员,办理会员是否划算。 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 遭遇大数据杀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消费信息被泄露。经常会在填写各种信息的时候,需要填写个人信息,这无非就是一种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从而产生了大数据杀熟的事件,而作为消费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总的来说,就是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很重要。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相关的立法,用法律去堵住漏洞,提高违法的成本;而平台在这种环境下,也应该自省,不应该为了短期利益,去欺骗消费者,诚信经营尤为重要。而在现在这个"坑"依旧很多的时候,消费者更应当做个理性人,别让"大数据杀熟"最终杀了你。 你被大数据"杀熟"过吗? "同一家酒店,不同账户价格不一样""经常点的外卖,时间长了价格都上去了"……你被大数据"杀熟"过吗?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禁止"在线旅游经营者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禁止大数据"杀熟"的行业规定,引发了不少关注。 10月20日,浙江省消保委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点名了美团、飞猪等平台网络住宿退订难、大数据"杀熟"价格区别对待、实际入住与宣传不符等问题。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 "通过某网上平台要定厦门的某酒店,用自己的手机账号查是380元,换朋友手机查只要300元。"经常到厦门出差的消费者曾先生发现同一个酒店,不同账号价格不一样,而且老顾客的价格还更贵,他怀疑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无独有偶,消费者张女士也表示遇到了类似情况。经常点外卖的她,是市区某餐饮店的老顾客,最近她发现以往常吃的套餐涨价了。张女士询问了店主,店主表示他们最近并没有调价。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商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判断得出的用户消费画像,进行相同商品区别定价的行为。换言之就是"看人下菜碟",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商家推送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事实上,大数据"杀熟"现象已经持续多年。2018年,"大数据杀熟"作为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之一进入大众视野。2019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大数据杀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6%的被调查者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且多集中在网购、网约车、在线旅游等领域中。 平台的责任边界在哪? 用户自己的心态往往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充满焦虑,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性价比最高甚至免费的服务。 消费者的隐私期待如果无法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对于个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平台应该把用户的隐私感知置于首要位置,满足其合理的期望。 自2018年4月起,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明显上升,截至9月21日,已经多达456条,其中旅行和电商类的投诉量最大。"千人千价"的策略,扩散到了方方面面,杀熟算法也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不止是美团和飞猪,此前滴滴和携程都曾出现过杀熟的现象,尽管各自的官方都极力否认类似事件的存在。大数据杀熟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是只有哪一家存在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不过随着规则更加透明化,更加简化,这个现象最终会被淡化。 在实体店消费,人人都可以看见商品旁的统一标价。但在电商平台上购物时,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手机屏幕上显示的价格。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刚好为商家针对不同用户的消费习惯制定不同价格提供了便利,这就是大数据杀熟的根本原因。 不过当几个人在一起比对价格时,平台很容易就露出了马脚。在各种投诉样本中,通过对比不同账号的价格差,而找到大数据杀熟证据的,占一半左右。 有网友在投诉中写到:"我用某平台超过三年,一直用它订酒店、火车票、机票,是白金卡会员,我爱人基本不用。但是订同一家酒店,我要付出的总金额却比他高出不少。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用会员的名义多花钱。" 互联网企业手握广大用户的使用数据,它们毫无疑问是承担保护用户数据责任的第一对象。但企业责任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呢? 今天小编为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就是这些了,那么这些内容小编也不知道是否会对大家起到帮助,如果大家对于本站点有建设性的建议的话,欢迎大家留言哦,本站点也会不断的改进,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环球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