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赏析) 我国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在其诗作《白马篇》中写道:"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既然战士名册上已经列上了名字,那就忘掉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解国家之危而战,将死亡当作回归故里。 这不仅是旷古久远的诗句,更是我华夏儿女心中自古以来的坚持与呐喊,它帮助我们打胜了一场又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卫国战争。这些卫国战争里,最让我们慨叹自豪的,便是1941年11月9日至20日,在山西黎城县的黄崖洞防御战。 这一战,我军战士誓死与4倍于己的敌人激战,最终收复黎城取得胜利,并创造了抗战以来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我军伤亡166人,毙敌1000余人,敌我伤亡比例6:1。 那么,黄崖洞防御战中,我们为什么能够拿着小米加步枪,以少胜多,创造如此战绩呢?我们的战士为什么誓死都要保卫黄崖洞呢?一切的答案,还是要从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我军简陋的装备说起。 装备匮乏影响战力 黄崖工厂崛地而起 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我军战士悍不畏死,勇往直前,保家卫国。但是,男儿空有一身斗气,手上却无半点兵器,成了我军将士都很头疼的问题。 主力129师,在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之前,整个师统计下来只有203枚手榴弹,55把刺刀。平均下来每个战斗班只能分到3、5把枪。很多战士们不得不用各种刀具拼凑起来跟敌人厮杀,严重影响了我军战士的自卫力和战斗力。 因此1938 年 9 月,为了解决武器装备问题,我军总部紧急成立了修械所,用来制造及修理各种武器装备。虽然总部修械所每月能产五六十支步枪,但是,对于战争的需求量而言,仍旧是杯水车薪,离满足我军军队所需所差甚远。 为了解决这一重大难题,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于1938年11月提出:"单单依靠总部修械所是不行的,我们的战士应该持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作风,各个根据地,要建立自己的兵工厂,提高军事技术,自己生产手榴弹、地雷、枪械、弹药,以解决战斗期间武器装备匮乏的问题,这一问题,应成为我们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任务。" 为了响应主席号召,解决燃眉之急,1939 年 5 月,我八路军总部成立军工部,由朱德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负责,于7月在太行山腹地、黎县城北45 公里的西北的深山之中,海拔 1600 多米、地形隐蔽、多为悬崖峭壁的黄崖洞建设我军的防御型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 整个厂区约有2万多平方公里,内设12栋厂房,房间内昼夜不停运转的机器约40余台,是我华北八路军创建的规模最大的主要武器装备生产基地。黄崖洞兵工厂月产的武器装备能供给4个营的战斗所需,年产量则可装备16个团,远远超过了总部的修械所,为抗日战争做了巨大贡献。 装备陡升日军惊恐 处心积虑拔除黄崖 然而,我军武器装备的突然提升充足,使一向看不起我们小米加步枪的日本侵略者心生疑虑。疑虑伴着担忧,他们不得不想法探查我军武器装备的来源。 在得知我军后方大部分武器弹药都来自新建成的黄崖洞兵工厂后,面对我军战力的明显提升,黄崖洞兵工厂成为了他们的心腹之疾。为了拔除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处心积虑,准备一举摧毁黄崖洞兵工厂。 对于日本侵略者的蠢蠢欲动,我军早已有所准备,在建立黄崖洞兵工厂时,我军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便带着我军总部特务团,奉命进入了黄崖洞兵工厂进行守卫。 为保护黄崖洞这颗我军的"掌上明珠",左权副总参谋长没日没夜带着特务团在黄崖洞兵工厂附近勘测地形、绘制地图、实地研究作战预案,据险修筑永久性防御工事。 图:左权 我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指挥总部特务团将士,进行就地演练,亲自部署兵力、障碍设置和火力配系,并在战前对局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两位指挥为了加固黄崖洞工厂的防御,大小事几乎亲力亲为。黄崖洞兵工厂的任何一个防御洞区、沟沟坎坎、军事定点,没有他们不熟悉不知晓的。因此,黄崖洞兵工厂在两位指挥和总部特务团战士的努力下,早已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固若金汤。 1941年11月9日,日军终于按捺不住,将部队派往黄崖洞兵工厂。但是,由于黄崖洞兵工厂的地理位置实在是过于隐秘,日军两次扫荡都查询无果,悻悻而归。 随后,日军高层参考1940年10月冈崎支队进攻根据地时,采用的偷袭战术,决定派其第36师团和独立4旅装备精良的日军主力共计5000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采用兵分多路,夜间偷袭结合强攻,疾进深入的作战手段,妄图一举夺取险关,占领并捣毁兵工厂。 惊天泣鬼防御战 严密部署获全胜 11月5日夜,日军第36团和独立4旅配合从黎城北犯西井,被我军129师385旅阻击,日军重新返回黎城调整部署。7日,日军改变作战计划,2000余人直接奔袭黄崖洞兵工厂。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命令我军特务团利用有利地形,储足半个月的水和给养,在天亮前全部进入阵地作战,咬住敌人,以静制动,以守为攻。并一再强调:"既要阻挡住敌人前进的步伐,又要拖住敌人不能让其跑掉。" 9日,日军以南口为主攻,北口为钳制继续对我军发起攻击。我军指挥团看到日军误将我军次要作战方向当成主攻方向后,特意提醒我军特务团,小心敌人使诈声东击西。 10日下午,日军再次对我特务团发起总攻。在我军的严防死守下,日军大佐葛日直兴的部队在慌乱中,踩响了我特务团早为他们在沟外密布的地雷阵,伤亡惨重。葛日直兴气急败坏,命部队从找了一批羊,欲以羊群"蹚雷"开路。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军特务团早就知道其会如此,这次特意埋的是大踏雷,不是普通地雷,只有人踩、马踩才会响。葛日直兴部队再次伤亡。面对敌军的屡屡败退,我军将士乘胜追击,利用滚石雷,配合前沿机枪前后夹击,葛日直兴部队终于放弃抵抗,溃败逃出雷区。 但是,日军依旧没有死心,逃离雷区后,葛日直兴又命令部队,集中所有炮火,对我军前沿阵地进行强火力压制,不顾一切要拿下山垭口的阵地。 11日,日军在天亮后转为强攻,拿出了所谓"武士道精神"端着冲锋枪排着队,嘶吼着直接向我军直接进行冲锋。我军特务团见如此活靶子,自然是不会放过,直接用密集火力将其压制。 12日,日军终于学会了老实,不再横冲直撞,而是在仔细观察我方阵地的同时构筑新工事。13日破晓,安静了一天的日军突然集中10多门火炮,向我军跑马站、桃花寨、等高地进行猛攻。 炮火刚停,我军2营4连的工事阵地突然响起了喊杀声。原来,12日夜,日军在沉寂中,悄悄派几十名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用抓钩偷偷爬上了我方阵地的石崖进行潜伏。 面对如此近的距离,开枪是不可能了,我军4连战士立刻选择与日军进行白刃刺杀,为了完成任务,阻止日寇的前进,我军战士大喊着冲上前去,将日军一个个扔下悬崖。经过一天的肉搏战,我军2营战士多数牺牲。 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在看了敌人的作战方式后,发现日军之所以如此进攻,无非是想要打开一条路,直通工厂所在的水窖洞。他立马向我军指挥团做出了报告,并建议不如将计就计,给敌人把路"让"出来,在"一线天"沟底给敌人布雷。 我守备团撤到山上,从高处给予敌人强火力夹击。指挥团在确定了此次作战计划的可行性后,立刻打电话命南口方面给敌人开个口子,把敌军放进口袋里去。 14日,敌军发现我军不再对一线阵地严防死守,还以为是自己的作战部署起了作用,兴奋异常,准备一举攻占水窑口。但是下到沟底后,他们才发现,在长300米,宽12米的水窑口沟底,竟然密密麻麻地埋了上百颗地雷。 上去是没办法再上去了,两边都是高50米的悬崖峭壁,前进又是百米地雷阵,一时间,日军指挥陷入了两难境地。但是面对如此进入兵工厂的大好机会,日军指挥官不忍白白丢掉。思虑良久后,命令士兵直接往前冲。 我军战士在山上看到日军彻底进了瓮,便在地雷的爆破下,向下猛攻,日军在狭小的空间里无路可逃,最终被我军悉数全歼。 随后的几日里,日军为了攻占我水窑口阵地,费尽了心思,连刚刚配发的喷火器都拿来对付我军。但仗打了那么多天,日军连兵工厂是什么样子都没见到,只能在外围转悠。 终于,在日军几近完全发狂的作战状态下,我指挥团决定,反正机器人员都已经运送到安全地点,不如满足他们心愿放他们进去,来个瓮中捉鳖。 就这样,17日,日军的一小股士兵,终于如愿进入了兵工厂。但是里边除了碎石烂瓦外几乎是空空如也,几十个日本士兵在里边转了半天,不但什么都没找到,还引爆了我军埋下的地雷。 没错,又是地雷。此次攻击黄崖洞,日军没少吃我军地雷的亏,而此次的引爆,则彻底瓦解了日本士兵的斗志,他们再不反抗,只想着躲到安全处,等待自己部队援军的到来。 19日清晨,日军终于明白黄崖洞兵工厂的防御不是他们想攻克就攻克的。面对荡然无存的整体士气,日军只好向黎城撤退。我军战士此时乘胜追击,由防守转为进攻,日军全军毫无斗志,不敢恋战,放弃黎城逃往潞安。21日,我军收复黎城。黄崖洞防御战大捷。 总结 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我军为什么会在黄崖洞防御战,创造抗战以来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了。总结下来,应为以下几点: 1、完备灵活的作战部署及计划 早在黄崖洞兵工厂建成以来,我军就未雨绸缪,凭借着地利优势,率先布置了防御工事、制定了作战计划,此作战计划,完全的做到了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 2、指挥团的认真负责 我指挥团总指挥彭德怀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在进行防御工事时,几乎二十四小时吃住在阵地,亲力亲为,为战士们作出了好榜样,如此负责态度,此战想不胜利都难。 3、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及超强的执行力 我军战士在国际上是出了名的勇往直前、悍不畏死,此次防御战大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我军特务团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能用武器用武器,不能用武器就直接白刃战,绝不含糊,才换来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果。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在现代,外国军队提起我们中国军队,鲜有不佩服的。原因就是,中国军人只要为了保家卫国,只要身在军籍,个个都有视死忽如归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