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在中国山东省临沂市中北部,沂蒙山区东南脚下,沂河、汶河流贯全境,是临沂市所辖的一个县。因地处沂水县南部得名。 "阳都,临沂之上游,英贤辈出,烟水之盛,轶于江南"。 阳都是沂南县的古称,沂南县位于蒙山东麓沂河中段。境内坐拥沂蒙二山,又揽沂河、蒙河、汶河三水入怀,春夏有碧波寒翠,秋冬有暮雪微凉。 千百年来,汉帝国的足印在这里踏出千年未解的图腾,一位山涧游弋的少年用树枝画出蜀汉江山万里。沂蒙母亲一捧小米喂养出齐鲁百万雄兵。这里是阳都故郡,大美沂南。 历史 沂南拥有丰富的汉文化宝藏,迄今为止沂南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发现汉文化遗址90余处,其中最珍贵的要数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墓——北寨汉墓。 北寨汉墓为东汉时所建,距今1700多年,墓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石壁上一幅总面积达442平方米的石刻画像被缓缓展开,其线条纤劲流畅刻工精丽,生动完整的再现了东汉先民的社会生活。 在没有电动工具完全依靠手工的汉代,这幅石刻长卷堪称汉代民间匠师集绘画、雕刻、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冠冕之作。 考古专家推测,墓室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曾经镇守沂南的将军。因此这座墓也被当地人称为将军冢。 沂南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他地处沂蒙山腹地,东部丘陵连绵起伏,西部山区层峦叠嶂,中部平原土质肥沃。复杂的地质结构和丰饶的物产,能够给军队提供天然庇护和补给。因此,提及这片土地的史料,大多数都充斥着滚滚狼烟。 正因为这片土地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就连沂南这个名字也与其战略价值有关。 1939年,八路军正面临敌人的疯狂扫荡。因沂南易守难攻,又便于隐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因地处沂水县以南,使用沂南二字命名,此后沂南为抗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尊尊国宝,在后世子孙的凝望中讲述的沂南千年沉浮的往事,岁月深处的风,为这片土地刻下沧桑的烙印,也让顽强勇敢的精神在沂南儿女的古训中代代相传。 文化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名冠古今,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由来,很可能与诸葛亮在沂南家乡的一段童年经历有关。 沂南是诸葛亮的出生地。这里流传着许多有关少年诸葛亮的传说,孔明锁、八阵图、孔明车等在这里随处可见。 尽管许多传说很可能是沂南人对诸葛亮的追慕想象,但几乎每一个沂南人的脑海中都深深的刻着少年诸葛亮在这里生活时的聪慧模样。沂南不仅是诸葛亮的出生地,更是诸葛姓氏的发源地之一。 第一个诸葛氏名人,是诸葛丰。诸葛丰对诸葛家族影响深远,常教导后生晚辈勤勉克己、为国尽忠。到诸葛亮这一代,不仅武侯名垂青史,其兄诸葛瑾是东吴屈指可数的将材,其族弟诸葛诞仕魏,封高平候。兄弟三人,官仕三方,各忠其国,政绩斐然,被传为美谈。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幼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临终前诸葛亮对家中幼子谆谆教诲,其言辞恳切、舐犊情深。有对儿孙骨肉的殷切期望,也有其戎马一生、立身于世的经验总结。 沂南学子的成长之路,都是从这卷《诫子书》开始。每年10月8日诸葛亮忌日这一天,沂南县第一中学都会举行盛大的《诫子书》诵读典礼。 千古一相好如明月,世代沂南人以武侯为榜样,在这片土地上孜孜以求。他们手捧竹简,开始三拜九叩,追赶着先贤的脚步。"公忠体国忠孝仁义"是沂南人的性格,也是这片山水的性格。 红色 王换于是沂南县东辛庄村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被八路军舍生忘死、保卫人民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一听说许多八路军子女常年跟随部队辗转有的襁褓婴儿连奶水都吃不上,她干脆领回家几个让正在哺乳期的两个儿媳抚养。他们除了自己家养的几个,队伍上无处安置的孩子还有20多个。 王换于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动员乡邻领养这些娃娃。善良的沂南乡民,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面黄肌瘦,模样可怜,无一例外都愿意缩衣节食喂养他们。 抗日战争时期,不仅十几名八路军子女在这里长大,许多在敌后工作的共产党员也曾在这里居住。陈若克曾在王换于家工作,居住了两年,更在王换于的操办下,与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结婚。 1941年冬天,日本侵略军在沂南县大扫荡。为了确保王换于一家的安全,已经怀孕8个多月的陈若克执意随部队转,谁知陈若克从大崮山撤退的时候落入敌人手中,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陈若克一言不发,直到牺牲。陈若克牺牲时,只有22岁,遗体被秘密运回东辛庄村。 当晚,王换于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她缝制寿衣。那晚以后,王换于的眼睛花了,再也做不得针线。事后,她用三块钱换来一口棺材,带着儿子儿媳将陈若克安葬,每年都前往悼念直至去世。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涌现出一大批沂蒙母亲王换于这样的女性,在苦难的昨天,沂蒙女人不畏牺牲,无私奉献,在美好的今天,她们又用行动诠释着新的爱党爱军、爱家乡的红嫂精神。 民俗 据传徐公店所产的砚石早在唐代就极富盛名。唐代徐晦赴京赶考,途经此地,偶然拾得形色可爱的石片,试磨成砚。在京会考时适逢天寒,砚墨结冰,考生均受影响,惟有徐晦砚墨如油,书写流利,一举考中进士,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休官后缅怀奇砚,定居于此地,被誉为徐公,村名遂改为徐公店,砚石名为徐公石。 后因产地偏僻,年久无闻。建国后,经过有关雕刻技师的发掘试制,终于使徐公砚重放异彩。 2016年,徐公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沂南县于2015年建起了临沂岭上砚文化博物馆徐公砚传承基地。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这里,在了解徐公砚文化的同时,也在了解着这片土地的特质与品格。 美食 北京豆汁儿,广东早茶、西安胡辣汤,每一座城的早餐都代表着他独有的气质,在沂南早餐桌上出现的往往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沂南人对于头锅糁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每天凌晨三四点,大街小巷的糁汤店里早已人来人往。 糁又名肉粥,是一种用骨头肉熬制的汤羹,相传是古代西域的一种早餐食品。经当地人改创,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沂南名吃。 如今,喝糁已经成为沂南人的传统,也寄托着越来越多沂南人的乡愁。这种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小吃,不断撩动着食欲,丰盈着人们的味蕾,它是每一个沂南人对家乡味儿的深刻记忆。 这里燃起过古战场的烽火狼烟,农耕文化与创意文化如今在这里交织融合。在这片神圣的红色热土上,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纯良忠厚勇敢大义的沂南人,正在以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跨越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