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铁岭这个城市源于赵本山,当赵大叔把二人转传播到全国各个角落的时候,我就对铁岭产生了兴趣。今天我只身来到铁岭,来看看这里除了二人转还有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及人文风情。 下了"铁岭西"高铁站,正在愁于不知去铁岭市区龙首山怎么走的时候,遇到一位面目清秀戴眼镜的铁岭女孩,她说她顺路的,可以带我一起走,于是我们乘上16路公交巴士。汽车行驶五十分钟后到了文化路的"第一中学"站,下车,沿着文化路向东走100米右转进入南马路,沿南马路向南步行1500米后我们到了龙首山北门,女孩笑着对我说:阿姨,这就是龙首山了,祝你游玩愉快!女孩很热情,路上一直在向我介绍铁岭,看得出她很爱自己的家乡。要分手了,为了感谢她对我的帮助,我说我们合个影吧,我要做个留念。 在通往龙首山的街道旁,金灿灿的冻柿子,好亲切啊,那是儿时冬日里的最爱吃的水果。 龙首山山门,牌额上"龙首千秋"四个字刚劲有力,此乃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铁岭龙首山,位于铁岭城东二里,1991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龙首山东枕柴河,西窥城廓,横贯银州南北。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3公里,最高峰海拔156米。因它从东南奔驰而来,到了柴河岸边突然昂起,像巨龙的头,故名龙首山。龙首山历史悠久,是清康熙皇帝东巡驻跸的地方。近年来,龙首山几经开发建设,更加美丽壮观。登临其上,可观赏诸多的文物古迹,品味古老的神话传说,俯瞰腾飞的古城新貌。 【魁星楼】 魁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奎星的俗称,中国民间信仰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铁岭的魁星楼建于清乾隆29年(公元1764年),原来是建在银州古城的东南角上,后因城墙塌陷而渐圮,于1922年移建到龙首山上,以后又进行了多次重修扩建,将阁改为了楼。今天看到的魁星楼上下两层,木质结构,四角飞檐的,而昔日城里的魁星楼今已无迹可寻了。 【秀峰塔】 秀峰塔,原名秀峰寺塔,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为九级八角实心砖石建筑密檐式结构。秀峰塔高十六点四米,底座高约三米,第一层八面各有座佛一尊,每面各刻一字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各密檐上下分别有七十二个兽头和七十二个风绎。 嘉靖二十二年(1544),由高璟后人出资修缮。明万历十九年(1591),秀峰塔已坍塌日甚,再次重修。清末民初,塔已严重剥蚀,民间集资再次修整。"文革"中,塔上佛像及文字全部被砸,以后修缮,基本恢复外观,可惜修整时表面水泥痕迹清晰可见。秀峰塔塔内民国时期尚存有文物,现不知所踪。 修缮后的秀峰塔清晰的水泥痕迹。 【慈清寺】 古老的慈清寺坐落在龙首山北峰之巅,原名秀峰寺、水潮寺,又称三清观。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于慈清寺始建时间各说不一,有说该寺始建于唐代的公元707年的,也有的专家说碑记有误,寺庙是建于明初前后。慈清寺建寺以来经过多次的维修扩建,形成了四进院落的规模,依山就势,拾阶而上,一步一层天。 此图为慈清寺正门~醉翁楼。此处原为山门,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重建为二层木式建筑,取名醉翁楼,1939年改建为藏经楼,后又改称醉翁楼。一楼为进出寺院的通道,二楼为贵宾室,曾为文人墨客品茗赋诗之处。 慈清寺是辽北最古老的寺庙,如今已成为人们观赏的旅游胜地。 位于慈清寺西北的展望亭。 登上慈清寺东北角的半墙亭,美丽的柴河沿着龙首山蜿蜒而过。 三亭一处。陶然亭和高鹗、高其佩诗碑亭。高鹗,红楼梦后40回作者,高其佩,指画开山鼻祖,二人都是铁岭人。 【周恩来诗碑】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总理少年时曾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书,据说这龙首山是他人生登过的第一座山。 【八角亭】 八景亭位于龙首山中部,因绘有铁岭八景图(龙首寻秋、柴河晚渡、白塔横云、鸳湖泛月、红崖积雪、蓬渡风帆、帽峰云树、山廓朝烟)而得名,此亭高大壮观,造型优美。八角亭前面是非常宽敞的广场,广场放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好多老年人在这里悠闲的晒着太阳。 【星桥】 凌空飞架的星桥,不知建于何时,桥身石才,桥栏是现代的白钢。星桥让我新奇的是桥两头的石柱,青石、黄龙、红字,这种搭配我还是第一次见过。 【四望阁】 四望阁位于龙首山的顶峰,找不到关于四望阁的资料。登上四望阁,西看银川(铁岭市区),东望柴河,脚下村烟掩映,天际层峦叠嶂,铁岭,尽收眼底。 【驻跸塔】 驻跸塔位于龙首山尾部,此塔与秀峰塔分别坐落在龙首和龙尾,遥遥相望。该塔建造具体年份不详,原先在各种地方历史资料中均找不到有关驻跸塔的资料,2000年4月,鉴于该塔倾斜严重,随时有倒塌危险,对驻跸塔进行"落架大修",即将塔身全部拆除重修。在拆除时发现,人们对该塔的认识存在许多错误。例如,原来认为该塔为"八角八面九级实心密檐式",而实际上该塔是八角八面九级密檐式空心塔;原来认为该塔建于明末或清初,拆塔时发现塔中石盘内保存有明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李成梁修塔记"铜版铸刻,且有以前曾经维修的记载;原来认为此塔一直就叫驻跸塔,从拆塔中发现的文物得知,此塔原名为灵应寺塔,塔旁还应有灵应寺一座。从上述文物发现推断,此塔建筑年代最晚不晚于明景泰年(1450),也可能是元末或明初所建。 驻跸塔修缮的水泥痕迹也是清晰可见。 【银冈书院】 位于龙首山山下北部的银冈书院, 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其创始人是清代谪居铁岭的郝浴,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是关东第一书院,在东北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开本邑教育之先",培养出大批英才。周恩来总理曾经在银冈书院入读小学。 银冈书院外墙。 银冈书院的正门,古朴的门楼中间安装一排现代门禁闸机,看着很不协调。 如今的银园,假山曲廊、水榭亭台、拱桥莲池、典雅清幽。虽然此时为冬季,游鱼花卉早已"猫冬"了,但是我能想像得到鱼儿游弋、百卉绽放的美丽。 银园里亭子的穹顶,美轮美奂,彩绘应该是有故事的,不过我看不懂。 周恩来雕像。 精美的飞檐。 1946年9月周恩来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摘要。 这是纸炉,是古书院专用的设施,又名惜字炉、化字炉,取崇文敬字之意,用来焚烧字纸,寄托读书人祈盼文化再生之意。 铁岭博物馆。 参观了铁岭博物馆《辽北历史文物陈列》和《铁岭地志展》两个主题展厅,加上对龙首山的游览,铁岭的历史文化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对铁岭有了新的认知。 铁岭历史悠久,远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活动。有文字记载历史约4000年。铁岭,始建于1300余年前的唐朝渤海国,当时称富州。到公元917年,辽太祖在此地冶炼银子,故将富州改为银州,明朝时,在银州设铁岭卫,清朝康熙年间改置铁岭县。铁岭的历史,就特色而论,以辽金与明清历史最具特色,明清时期堪称独特。铁岭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出将帅数十人,进士数十人,贡生数百人。 铁岭邱台遗址的发现及对遗址的考古研究,确证辽北秦汉长城的存在,邱台是秦汉时期重要边塞。邱台遗址是古辽东地区位置最北、规模最大的战国至秦汉时期汉文化遗址。 有点累了,走进博物馆斜对面的这家铁岭有名的老字号"丁记火勺"。 要了火勺和小包子还有它们的绝配羊杂汤。火勺鸡蛋般大小,外酥里嫩,外皮虽酥但不掉渣,咬一口满嘴溢香。羊杂汤浓香滚烫,再撒上些胡椒粉,啧啧,一碗不够,再来一碗。 铁岭古时称银州,铁岭的历史从昌图开始,银州、昌图、开原共同组成了铁岭波澜壮阔的历史。但是现在昌图已无任何历史遗迹可寻,故今天来到开原,想看看开原的咸州古城(开原老城)能带给我什么样的思考。 咸州古城始建于公元926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座古城。咸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辽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为夫余、大金、东辽、东夏四国都城,辽金元明清五朝重镇,是我国历史上有完整城池最北的城,又是我国辽、金、元、明、清各朝设置最北的府级行政机构,有"北方第一城"、"北方第一驿"之称。 走出"开原西"高铁站,乘上开往"开原站"的10路小巴。小巴上只有我一个乘客,"专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到达"开原站"。 开原火车站由日本人设计,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次年竣工,第三年交付使用。建筑面积3049平方米。此站当时的设计非常先进,为"满铁"一流火车站。 在开原火车站转乘7路去往咸州古城的小客,三十多分中后到达咸州古城。 下了小巴,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城门~迎恩门。新建的迎恩门高大、崭新,气势宏伟。 开原老城(也叫咸州古城)城池是一座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城池。从公元926年辽始建城算起到现在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明朝后期,满洲日渐强盛,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在旧土城东面新建一座砖城,即今日的开原老城。开原老城城池呈方形,城墙高三丈五尺,周长十三华里零二十步。全城设有四门,东称"阳和门",西称"庆云门"南称"迎恩门",北称"安远门"。城墙之上设有四座角楼,城墙宽阔,可通马车。城外四周设有一道护城河,城市中心建有钟鼓楼一座。整个城池建筑宏伟,蔚为壮观。明末清初,由于屡遭战乱,加之年久失修,致使城池残破不堪。 穿过城门就是开原老城城池了。与迎恩门相接的是一条主街,钟鼓楼就在这条主街的中间。主街的两旁是商铺,右边商铺的后面是一大片老城现居民宅。钟鼓楼的西面是崇寿寺塔;钟鼓楼东面的一条街算是老城现在"最繁华"的一条街了,大概三百多米,这条街的最东头是清真寺;钟鼓楼北面是线河。 肚子有点饿,整条街上零星的只有五六家小吃店,左挑右选选了一家看起来干净一点的米线店,要了一碗米线。 小店的老板是位漂亮的少妇,当她知道我是特地来这里寻觅历史痕迹的时候,热情的把我拉到小店靠墙角热乎乎的小炕上,激动的向我讲述她所知道的咸州古城的以往和现在。当我问及主街道两旁怎么会有这么多被拆的破烂不堪的房屋时,她生气的说:我就是土生土长的老城人,这几年开始是私人来开发老城,动迁一些居民,房屋拆除一些,后来政府插手,再后来就是现在这样了。 街道两旁被拆得破烂不堪的房屋。 看到这些被破坏又没得到及时修缮的老房子很是心痛。 走向崇寿寺塔的路上。 【崇寿寺塔】 崇寿寺塔,又名崇寿禅寺塔。位于开原老城西钟鼓楼的东面。该塔为金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所建,为宣徽洪理大师藏骨之所。崇寿寺塔塔高66米,为十三级实心密檐式砖塔,塔身八面佛龛,八佛端坐,龛上宝盖各有一组飞天浮雕,线条流畅,形态逼真。崇寿寺塔,又名崇寿禅寺塔。 【钟鼓楼】 最早的钟鼓楼,建于明代初期,即始建砖城之时(1484年),因辽东地震而塌毁。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开原老城城内商民捐资重新修建了钟鼓楼。 可惜,同治七年(1868年),这座钟楼因遭雷火烧毁,铜钟也被烧坏。同治八年,城内众商民再次捐资,重修钟鼓楼。新建的钟鼓楼砖木结构,高七丈,楼起三层,顶层悬有新铸的铁钟一口,重四千多斤,声音洪亮。 当时鼓楼派有更夫。入夜,一更,敲钟一下;二更,敲钟二下,一直敲到五更。城内,如若失火,以东西南北四街为准,按"东三西四,南五北六"的规定撞钟。 据考证,更夫敲钟,到1934年初停止。钟楼在六百余年中,曾数次被毁。最后一次是人为拆除,1970年,老城镇革命委员会,以妨碍战备交通为由,将同治八年所建的钟鼓楼彻底拆除,楼上悬挂的大钟,也被砸碎卖掉。现在的钟鼓楼已是全新的仿古建筑了。 钟鼓楼下随处可见古玩店置于屋外的老物件。 街道两旁有好多这样的古玩店。 街头古玩店门口摆放的一对小狮子,多可爱啊! 沿着钟鼓楼东街直行一公里左右就到了掩没在民宅里的清真寺。寺门虚掩着,探头张望,院里静悄悄。不知道清真寺对汉人有什么规矩没有,好奇心推动我拾步进院。寺院的建筑非常漂亮,不懂回民的宗教,所以无法形容。 想找个好的角度拍照片,就向院子的右墙角挪了挪,猛然看见地上的残雪上有斑斑血迹,血迹鲜红,应该是刚滴上不久,心一下子紧缩起来,急忙后退几步,看看周围,地上到处是血迹,有鲜红的,也有陈旧的,顿时吓得双腿无法动弹,想往门口跑,可是腿像灌铅了似的一步也走不了。既然走不了,就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看可有防御的东西没有。在我的左前方有一个类似旗杆的白钢柱子,在柱子离地一米处缠绕着绳子,柱子底下周围有许多牲畜的皮毛粘埋在土里,看到这些,惊悚的心平缓了许多,因为以前听说过,回民宰牲之前一定要清真寺里的阿訇诵经的,而且第一刀是由阿訇用锋利的刀快速切段牲畜的四管(气管、食管、两根静脉管),为的是减少牲畜的痛苦同时也是为了尽快放出牲畜体内的血让肉质更干净。眼前的这块区域一定是宰牲的场所。想到这些,转轴的双腿才能迈开来。其实从看到血迹到缓过神来也就十多秒的功夫,但是就这十多秒却让我大汗淋漓魂飞魄散。受到了惊吓,失去了继续参观的念头,抬起腿,一溜小跑的跑出寺院。 【清真寺】 开原老城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整体寺容为坐北朝南、青砖青瓦的四合大院。老城清真寺规模宏大,建筑典雅,是辽宁省著名的清真寺之一。也是开原老城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迹。 跑出清真寺,双腿又轻快起来。回到钟鼓楼然后向北走去寻找金线河和小石桥。大概走了一公里左右就看到了金线河。 这是守卫在村口通向石桥马路边上的石狮子。狮子雕刻的有点怪异,但是很可爱。 金线河已经结冰。听米线店女老板和我讲,以前金线河里的荷花铺满河面,非常漂亮,每当荷花开放的时候都会引来无数人来观赏,于是老城就在有一年举办了荷花节,可是第二年荷花几乎全部死掉,从此再也没有开放过。我猜想可能是金线河水污染严重所致。 守卫小石桥的狮子。据石桥边上的碑志记载,石桥建于民国三年,也就是1914年,由当地姓赵的一个大户人家捐资修建的。 开原老城主街的东面是一大片住宅,住着还没有搬走的居民。一眼望去,大多还是过去的青瓦屋顶、白色翘檐。 老宅区的胡同很规整,都是南北、东西走向。虽然由于人门生活的需要,老房子几乎或多或少的都维修过,让古老的房屋增添了很多现代的元素,但是老房子的主体还基本在,屋顶大还是过去的青瓦,这对于至今都没有受到政府很好保护的老城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很大的老房子,现代的红砖砌成的烟囱格外的显眼。两栋房子之间的有个带顶的凹进去的门洞,门已经换成大铁门了,而且紧锁着。 这座老房子保存的也较为完好,门前的压水井还在,但是院墙已完全是现代的红砖了,门也换成黑色的大铁门。大门紧锁着。 找一个靠墙的土墩,扒着墙头上向里张望,除了院墙是红砖外,老房子的模样保存很好,虽然个别地方有现代建筑材料加固,但是不影响老房子的素雅。以前这里一定住着较富裕的人家,因为屋檐下山墙的顶部镶嵌着青砖浮雕,这不是每个人家都有的。 这处院落与上图截然不同,房子已是暂新的现代红砖瓦房,但是院子的围墙却是保存较为完好的老墙,只是门楼破损的严重。 天很冷,手在外面一会儿就会冻僵,老城的住户已经搬走很多,胡同里很少能见到人影,所以在老城的各个胡同中孤独穿梭的我显得格外的另类,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我寻觅的热情。 非常想找到一个完整的门楼,走了很多条胡同却难觅踪影。这个门楼还算好些,但是青瓦门顶却换成石棉瓦,红砖院墙和青砖门墙看起来是这么的不协调。 在一个狭窄的胡同里,一面用青砖组成铜钱图案装饰的墙壁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户老房的西山墙,此时正值下午三点多钟,斜阳耀眼的光芒打在山墙上,很是好看。青砖铜钱图案装饰的墙壁很漂亮,我猜想,这老宅子里以前一定住着的是大户人家,可是,院门紧锁,我无法进到里面探个究竟。 "铁岭的葱,开原的蒜"。来到了开原,寻觅了古迹再买些大蒜回去岂不更好。 我们平时吃的蒜都有很多蒜瓣,外面一圈是大蒜瓣,里面的蒜瓣越来越小,而开原的蒜都是四六瓣,蒜瓣大不说,还很脆香。于是找到老城的农贸市场,买了两辫子大蒜。回来挂在厨房的门后,感觉好有生活气息。 铁岭,再见了。虽然我知道你是因为赵大叔,二人转是你的名片,但是今天我走进你之后,你让我认知的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城市。 铁岭,我为你祝福!更祈祷咸州古城(开原老城)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