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杠上拼多多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特斯拉杠上拼多多具体的情况吧 特斯拉杠上拼多多 此件事情要从上个月说起,7月21日拼多多平台商家“宜买车”开启“25万团购特斯拉Model 3”的活动(比官方指导价便宜4万元),并表示“和厂家谈了合作”、“肯定经过官方授权才出售”、“只有5台,不支持分期只能线上全款支付”。特斯拉随即在7月21日当天发布的声明中明确表示,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活动有任何合作,也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有过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亦未就此次团购活动向宜买车或拼多多销售过任何本司生产车辆。 8月18日晚,据多家媒体报道,在宜买车与拼多多的协助下,此前被特斯拉拒绝交付并取消订单的团购车主成功提车,并已为车辆上险。然而,随后有特斯拉员工在微博发文对此进行辟谣,“今天晚上9点15分到9点30分,我们还在和PDD事件中的武汉客户沟通他买车的事情。可是8点多就全网都在报道他提到车的消息了。赤裸裸的假新闻!”这条微博随即被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转发。 对于特斯拉的辟谣,8月19日凌晨1点,据媒体报道,武汉拼多多团购用户确认,确实在8月18日晚间已经提车并且上车险,不过其使用的是家人账户,因为自己的名字已经被特斯拉拉黑,无法购车。拼多多工作人员确认,该用户提车使用了拼多多提供的两万元补贴,价格与此前一致。 对此,8月19日早间,特斯拉向经济观察网发来官方声明: 1、 特斯拉从未将任何车主拉黑,也从未有过黑名单。 2、 我们自始至终都在与车主积极沟通,主动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都被车主在现场的“家人”否决。 3、 经交付数据查明,本次提车车辆已于7月28日在官网下单,而我司取消武汉车主订单的时间为8月14日,与车主描述的因被拉黑而使用家人名义下单的说法不符。 4、 在所谓“武汉车主交付”的报道中,使用的拖车、签字文件以及交付操作流程均不符合特斯拉交付规范,非特斯拉正常流程。我们对这种通过自导自演制造新闻,恶意误导舆论的做法表示强烈愤慨,并奉劝相关方遵守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停止为了自身利益玩弄公众舆论和消费大众情绪。 5、 我司保留追究相关方法律责任的权利。 随着特斯拉官方声明的发布,其与拼多多的团购拒交付事件也进一步发酵。今年7月21日,连锁汽车销售平台宜买车在拼多多上推出了特斯拉Model 3车型的万人团购活动,活动方为用户提供2万元补贴,补贴后Model 3售价为25.18万元,相比官方补贴后的指导价27.155万元便宜了近2万元。虽然活动仅提供5个名额,但由于特斯拉国产后的畅销,截至7月22日18点30份,页面显示报名人数已经达到3.7万人。 但特斯拉当日就对此活动发表声明,称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活动有任何合作,也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有过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亦未就此次团购活动向宜买车或拼多多销售过任何本司生产车辆。而拼多多则表示,已与商家核实,车型为特斯拉正品,补贴也是真实的。 双方的对撕影响到了花出真金白银的消费者。 8月14日,一名成功拿到团购名额的武汉用户表示,在从特斯拉官网下单且付款后,特斯拉拒绝交付车辆,原因是在交付过程中,特斯拉方面得知付款方并非消费者本人,而是拼多多,“这一行为违反了特斯拉订购条款中明确约定的禁止转卖条款,我们会依据合同约定的购车方违约条款取消此订单。”特斯拉方面表示。 不过,对于特斯拉“转卖”的拒付理由,拼多多方面和被拒付的用户均不认同。拼多多“秒拼”事业群小二乐福在8月14日晚间表示,车辆系消费者本人与特斯拉签署订购协议,不存在订单转卖,将支持消费者维权,并积极落实交付工作。特斯拉方面则在8月17日表示,如果该车主能够通过官方渠道(而非借由拼多多)正常下单,特斯拉将提供一定的弥补措施;如果车主决定起诉拼多多,特斯拉将提供法律援助。 而同样是8月17日,一名来自上海的拼多多团购车主表示已经成功提到车,特斯拉一时被贴上“双标”的标签。不过,对此特斯拉方面回应称,上海车主“全程都是拼多多的人用客户信息代为下单”。多位业内人士猜测,上海车主成功提车,可能是因为交付过程中,特斯拉方面并不知晓拼多多的参与,而并非特斯拉“双标”。而武汉车主也拒绝特斯拉的补偿,要求特斯拉把之前下订的车辆予以交付,并且表示要起诉特斯拉。 根据多方信息,拼多多团购车主购买特斯拉的流程是,消费者秒杀到拼多多的补贴后,以消费者个人的信息在特斯拉官网下单,并与特斯拉签署购车协议,随后消费者给宜买车打款补贴后的25.18万元,宜买车收到款项之后按照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付款到特斯拉的指定账户。特斯拉方面认为,这已经给构成了订单转卖,不能兑现承诺的一方并不是特斯拉而是拼多多。 多位律师表示,从购买流程和交易合同的签署方来看,特斯拉以转卖为由拒绝交车并不占理。“在特斯拉网站下单的是消费者的名义,并不是拼多多,至于是拼多多代消费者下单还是消费者自己下单,都无法否认缔约方就是消费者本身。法律上拒绝交车有难度。”一位来自上海的律师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但业界另一种说法认为,拼多多的做法确实被认为破坏了特斯拉的直销模式和定价权利,尤其是从流量规模来看已经构成了市场行为,且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拼多多方面在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表示与特斯拉谈了合作,这一点存在隐瞒。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郝庆丰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如果是大规模的团购活动,拼多多方面最好向特斯拉提前告知,而特斯拉方面或也可考虑发布相关声明,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而另一个让业界困惑的问题是,拼多多此类营销事件众多,为何与特斯拉闹得不可开交。 而特斯拉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为何又引起了轩然大波?事实上,这不是特斯拉第一次在华陷入舆论风波,此前的调价门、自动驾驶芯片减配事件,都引起了消费者的投诉。郝庆丰表示,从这些案例来看,特斯拉国产后还是水土不服,应该尽快适应中国市场,尊重中国的法律法规。 截至8月19日,在新浪微博网友发起的“拒交门”投票中,拼多多占据着舆论高位。而随着武汉车主疑与拼多多联手上演假提车戏码的出现,事情的真相也有待水落石出,舆论导向或也发生反转。 为何同一活动下单,有人提车有人被拒 特斯拉“万人拼团”活动中,特斯拉Model 3的价格为每台25.18万元,而同款车型的官方指导价再减去新能源汽车补贴后为27.155万元,拼团活动优惠近两万元,这让上海的秦先生动了心。秦先生说:“我就试着抢了一下,当天刚开始没抢到,因为要求5分钟内付款,有人拍了没付款,我就捡漏捡到一单。我自己主动联系了特斯拉,把这个订单号给他们,因为有现车,很快就提车了。” 秦先生表示,已办理车辆保险等。秦先生说:“合同里是写着不允许转卖,但是我觉得这是‘宜买车’用消费者个人的名义下单的,不涉及转卖行为,并不是对公的账户去付款,再把车过户给消费者,是以消费者个人的名义下单的。” 参与了同一个活动,另一位武汉拼团车主则被特斯拉拒绝交付Model 3,其官网订单也被取消。特斯拉方面解释,不交付车辆的原因也正是拼多多以用户的名义在其官网下单。 特斯拉工作人员说:“特斯拉的销售政策是直接与终端消费者进行交易,商户隐秘地利用客户的信息来下单,其实上就是违背了特斯拉真实的交易意愿,这在合同订立中是一种欺诈行为。” 特斯拉中国的工作人员对中国之声记者解释,是武汉这位车主主动告知了特斯拉他买车的具体过程。“我们武汉的同事当时专注于服务客户和给他交车,是客户自己主动告知我们,他是参加拼多多的团购,然后来找我们提车,客户也承认已把团购的钱20多万,全额付款到了拼多多,客户的信息也给到了拼多多,是拼多多用客户的信息来找特斯拉下定单的。” 特斯拉回应称,支持因被团购活动误导而无法交车的消费者向活动方维权,并将尽所能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法律援助。如果消费者愿意通过特斯拉的正规途径重新下单,公司将对消费者提供相应的弥补。 特斯拉中国的工作人员18日向中国之声表示,目前这名武汉车主希望可以重新下订单,但是还需要特斯拉方面出具证明,承认第一个订单是通过拼多多完成订车的。 简单梳理一下双方争议的焦点。 特斯拉认为,该车主涉嫌违反特斯拉“禁止转卖”的有关规定,所以特斯拉依据合同违约条款单方面取消了此订单。而拼多多则认为,不存在转卖的问题,这辆车是消费者本人与特斯拉签的订购协议。 这两种观点也分别有很多人支持,有法律人士认为,拼多多代为下单可以看做是消费者与拼多多之间的委托协议,该行为并不违反《合同法》的强制规定,尾款由拼多多来支付,实际是消费者与拼多多、宜买车签订了一个代为履行的“垫付协议”,而谁来付款不是判定转卖的标准。转卖行为指的是平台商家将车买下后再转卖给消费者,而此事件中,若消费者直接在特斯拉网站购买,不存在转卖行为。特斯拉如果以此为理由想解除合同,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但也有法律人士认为,拼多多和宜买车的行为也可以看做是未经授权的销售。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封跃平表示:“如果特斯拉的销售渠道全部是直营,拼多多没有拿到授权就去销售,某种程度上,是违反相应法律规定的。因为拼多多拿不到供货商的车,就不能去销售,如果进行了销售,可能会构成一个商业欺诈。拼多多通过团购把价格压下来之后,很有可能会影响特斯拉品牌的形象定位以及它的价值评估。” 北京和昶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邹佳铭认为,拼多多以补贴的形式吸引用户,很可能将其他电商平台裹挟其中,可能会对特斯拉的市场规则造成影响。 拼多多这次“万人团”抢购活动中,最终只有5辆特斯拉汽车成功下单,特斯拉中国工作人员认为,拼多多的此类活动,看起来获益的是这几名消费者,“陪跑”的大量没能拿到补贴的消费者的权益却受到了侵害。特斯拉中国工作人员说:“这个事情从一开始拼多多搞活动开始,只强调所谓中奖的5名消费者。表面上拼多多付出了几万块钱的成本,但其实裹挟着一个车辆经销商,获得了这些本来中意特斯拉产品消费者的信息。” 对于该问题,截至发稿,拼多多方面并未回应。封跃平律师认为,这一问题如何界定,还要看消费者的态度。封跃平说:“在整个宣传的过程,广告主在宣传产品自身或者促销行为时,如果刻意地去做一些混淆的、虚假的陈述,按照《广告法》相关规定,可能要承担责任。这个事情本身最终能够发酵到什么程度,看消费者最终要求谁来承担这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