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元节,祝所有那边的鬼,节日快乐,早日升仙。也祝这边所有的人,健康平安,晚端孟婆的碗。 其实人生最大的成功,不是有很多的钱,也不是做多高的官,是要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在同时代的人群中,去做一个缅怀而不是被缅怀者。否则,即便你躺在最大最豪华的厅里,被最多的人鞠躬观摩,用最好的炉子烧头道,那又怎样,又有多大意义呢。 节日里,先说几句题外感慨的话,也算是节日的祝愿吧。 中午下班,特意绕了一圈,从中枢街那。看了看正在被拆除的百货大楼,用现在的话说,叫打个卡,留个念,时间是2020年9月2日,中元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然后再回往过去的岁月中,七、八十年代,上世纪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的。 徐州目前仍存在的一条古老街,百货大楼西门正对面的中枢街。 中枢街里这样的房子现在也被保护了。从前在徐州市是不入流的,可惜很多明、清深宅大院被败家子给拆了。 正在被拆除,再过几天,这里就真得会变成永远的记忆了。 许多比这优秀的街、房都拆了。保留这个意义不大的地方,有点警钟长鸣的意思吧,感觉。 如同税务系统内,业务类的征管科,政工类的机关dang委那样,在这两个部门我都待过,所以体会深刻。百货大楼也是除了商品专营店之外,比如副食品大楼专卖糕点饮料,粮店专卖米面油,菜市场专卖蔬菜,文具店专卖学习用品,这些都是国营的商店,当时,私人是禁止从事这些业务的,其他没有专卖店经营的,老百姓需要的基本日常生活用品,都归百货大楼负责,在百货大楼这都基本有卖。 百货大楼里的东西多,可看点自然就多。虽然大家过的都不富裕,其实就是穷,很多东西是买不起的。虽然买不起,但看的起啊,所以百货大楼里永远都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只是占多数的是看客,而非顾客。 在这里,能听到最多的,都是同伴,小妇女们居多,相互这样的提醒声音,快看,新上的这个;快看,这个是才来的,昨天还没有呢;快看,这个多好看,摆家里,扎头上,穿身上,绝对美得核啥的。 大家说得最多的话,都是快看,很少有人说快买。要真买哪件东西,都是反复比较,慎之又慎,难下决心,即便最后买了,掏钱的那个心疼劲,脸可其的给那什么皮样,怎么可能会快买呢。 爱美之心人都有之,再穷,脸都洗的傻白,干净异常,大运河的胰子,去灰效果没剔可挑。只可惜口袋里的毛子比脸还干净。尽管如此,有得看总比,看都没得看的,要强得多。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徐州百货大楼二期建成,在老二楼的南侧,新建了六层的新大楼。开业那天,全市轰动。 除了云龙山,云龙公园,放学和下班之后,我最喜欢的地方,也是百货大楼,和所有人一样,也是看的多,买的少。 如果要说偶尔也会买点什么的,那基本上就是帮家人去打点需压膏,啥叫打需压膏?要是你不明白,恭喜你,说明你还年轻,年轻是真好,给个啥办都别换。 除此之外,基本就都是看了。看的时候,也是以欣赏的角度去观察,如同在博物馆看展品,没有一点想据为己有的想法,打小品德就这么高尚,至今死不悔改。 最喜欢看什么东西,最喜欢看的其实不是东西,是人。在百货大楼,就喜欢看年轻的女营业员,不是看她们的相貌和身材的,别这么龌龊去想,学生时代,单纯的纯净水样,根本啥也不懂,懂得青藏高原所唱,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的另一层含义时,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就喜欢看她们收付款时,用飞子,飞钱、飞布票。 那时没有超市的概念,没有什么开放式的货架,所有的商品都在柜台里面,顾客和营业员中间隔着个柜台。顾客想买什么,得叫营业员一个一个拿出来看,如果满意了才付款,要是不满意,再叫营业员收回去。 无论挑选啥东西,一般情况下,顾客只能看三回,看三个品种,不管买不买。再多看,你会不好意思,营业员的脸呢,即不好看也不好看。 要买的东西都在柜台里,顾客想要什么,先请营业员拿过来上手看看。 在服装类柜台,基本都是买布料的,买衣服的人极少。买成衣穿,感觉那是败家子才做的事。正常,正经的人来买衣服,那不用问,肯定是准备结婚的新人,来买中山装的。不结婚还买衣服穿,不自己弄,好吃懒做,资产阶级,呸,周围的人的表情不是羡慕,而是鄙视。 买布回家自己做衣服,除了掏钱,还得给布票。要是没有布票,有钱也没用,买不成,计划经济时的中国特色。 营业员收了钱和布票,开出小票,一起加在夹子上,然后挂在她头顶的铁丝上,用恰到好处的力量,把夹子飞出去,飞向商场中央的收款台。 营业员把钱,票挂在夹子上,飞给收款台的收款员。 收款台的收款员收到后,进行检查,没问题,就在小票上盖上"收讫"章,再用同样的方式飞回。当然如果有需要找回的钱和布票,也同一航班返航。之后营业员再核对一遍,确定无误后,把商品和找回的钱票,交给顾客,交易完成。 最羡慕和佩服的就是收款台上的收款员。坐在商场中间的台子上,以她为中心,周围无数根笔直的铁丝,通往各个柜台。 飞子从四面八方向她扑来。她呢,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一一核对,再刷刷,双手交替,把飞子打回来处。如同一名将军坐在乌骓上,指挥千军万马,挥洒自如,丰标不凡。 比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更喜欢看坐在高高的收款台上的她,看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想先给谁算帐就给谁,她要不高兴,顾客和营业员都得看她脸色等着还无可奈何的样子。 没找到图片,一幅画,也描绘出当年收款的情景。 感觉,这比故事好听,比电影好看。这是啥心态?变态吗?这样的场景,我有时都能看上几小时,直到感觉肚子饿了,才依依不舍回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