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梅州城区。何森垚 摄 隆冬时节,踏进著名客都粵北梅州,依旧能感觉到浓浓的春意,处处盛开的三角梅姹紫嫣红,绽放出南国绿色、清新、开放的气息。自梅州城区上空俯瞰,悠悠梅水如一条银带,自西向东汩汩流过,将城市一分为二。北岸的江北古城骑楼建筑群绵延不断,与之隔岸相望的,是江南新城高楼林立的写字楼。冬日残阳下,梅江碧水清波,泛起浅浅金色,与岸边绿植相映成趣。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虽是粤北小城,亦有千年历史:公元945年梅州州治设立,宋代得名梅州;至清代,改名嘉应,后复名梅州;1988年,由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梅州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5.06%,居广东首位。这里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说,梅州将牢固树立和践行这一理念,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促大开放,共建"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生态优先 奠定绿色主色调 梅州客天下景区绿意盎然。 资料图 蕉岭羊岃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迎来华丽蝶变。 胡苇杭 摄 南国的冬天总是姗姗来迟。冬季的梅州,山中草木丰茂,林间松柏苍翠,山川、湖泊、田野间处处是心旷神怡的绿。 一直以来,优良的生态环境都是梅州的亮丽名片。"立足构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设生态功能区先行地,当好绿色发展引领者。"中共梅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做出如上部署。通过厚植绿色优势,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梅州正不断擦亮这一名片,将绿色发展进行到底。 "客家美,美客家,客家的情义把我心留下……"梅江区圣人寨客天下景区内,宛转悠扬的山歌在峡谷中回荡。在这里,客家围屋依山而建,绿树青草沿山道攀爬,布满整个峡谷。山路上不时有游客停下,以青山绿树为背景自拍。 游客络绎不绝,谷内绿树如荫的客天下,曾是连本地人都不愿去的地方。 "以前这里一刮风,尘土好几里外都看得到!"一位当地的"老梅城"告诉我们,十几年前这儿曾是废弃采石场,由于长期开采,山体植被遭严重破坏,地表裸露在外,一些养猪场、红砖厂也散布在周边,污染十分严重。 后来,为重建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梅州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采取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把废弃石场纳入旅游文化景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对废弃矿山进行开发式治理利用,才换得了如今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优良的生态环境,也为梅州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其中,梅州的蕉岭县全县平均预期寿命达78.6岁,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长寿乡的秘诀,就是环境。 "村里的环境好,老人住着舒心,身体自然健康。"蕉岭羊岃村村民丘伯虽然已74岁,老人家的身子骨仍然很硬朗。"平时没事就在村里散散步,既锻炼身体,又在家门口欣赏了美景。" 近年来,梅州通过治理农村生态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羊岃村过去脏乱差的乡村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主村道;以前时常堆满垃圾的门口也整洁了,民居修缮一新;浑浊不堪的水塘变得清澈见底,还围上了石护栏。村口公园、耕读园、力田草庐等人文景观也纷纷建了起来。 以羊岃村为代表,梅州乡村来了一个"华丽转身"。数据显示,梅州9301个自然村基本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8624个自然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9615个自然村实现村巷道硬底化;9784个自然村实行畜禽集中圈养、人畜分离。 与此同时,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问题也得到解决:未来,梅州将实现镇一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目前,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自然村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 向绿而行的梅州,正因绿而兴。目前,梅州境内有自然保护区50个、森林公园174个、森林覆盖率达75.06%,居全省之首。此外,梅州空气、水质达标率也稳居广东前列,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在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排名中,梅州位列第二。 文旅融合 提供发展新动力 梅州松口古镇古韵依旧。 胡苇杭 摄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已成为梅州一大红色旅游品牌。何森垚 摄 在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梅州被授予"世界客都"的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 浓郁的客家风情,不仅是梅州重要的精神文化宝藏,更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大法宝。 梅州的松口镇,自古便被称作"客家人下南洋第一站"。当地居民说:"过去从外洋寄信回来,信封上写上‘中国梅州’,送信人不一定知道,写‘中国松口’,别人一下就明白了。" 近年来,作为市级特色小城镇规划创建点,松口镇深入挖掘古镇的文化历史故事,加大对古镇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当年松口古镇最气派的松江大酒店,被改造成了华侨文史博物馆,用于陈列旧物件;古镇上,涂着白石灰的骑楼鳞次栉比,墙外还留着斑驳的香皂广告壁画;微风拂过,街两旁"糕饼店""鱼散粉"的彩旗迎风飘扬,引人追忆过往。 改造后充满客家风情的小镇吸引了大量游客,2018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松口镇便接待游客21.3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倍多。 当地的居民也享受到旅游产业带来的实惠。67岁的李淼在松口镇生活了大半辈子,故土难离的他,很乐于见到古镇重新热闹起来:"节假日摆摊卖卖松口特产,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还有人陪我喝茶,听我讲故事。" 同时,这个"世界客都"也是"红色沃土"。历史上,客家民系与中国革命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央党史办确定广东的11个中央苏区县,8个在梅州,梅州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也是广东唯一一个全域都是苏区的地级市。 在梅州看来,"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同样弥足珍贵。近年来,梅州在加强客家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同时,积极打造原中央苏区县红色旅游品牌,强化红色旅游教育功能。 大埔县三河坝笔枝尾山上青松苍郁,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耸立在山顶,游客络绎不绝。从山顶向下望去,汀江、梅江、海潭河三水并流,汇入韩江,向东北流去。 这里是当年三河坝战役的战场。1927年,南昌起义后,起义军撤出南昌,一路南征,进入广东。其中,一部由朱德率领留守在梅州大埔三河坝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三昼夜,掩护起义军主力挺进潮汕,同时保存了我军有生力量,奠定"井冈山会师"的基础。肖克老将军曾这样评价:"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早期的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只有纪念碑,在2016年前后,大埔县筹集资金,实施纪念园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先后建成三河坝战役景观标志雕塑、军魂主题雕塑、纪念浮雕文化墙、体验式战壕等。目前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已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干部党性教育教学基地。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只是梅州修缮保护的众多革命遗址之一。从2016年到2018年,梅州市每年拿出1000万元,投入革命遗址的维护工作,打造了叶剑英纪念园、大埔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九龙嶂革命斗争纪念馆等国家和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梅州"的重要助推器。据统计,2018年梅州旅游接待总人数4631.81万人次,同比增长11.13%;旅游总收入504.31亿元,同比增长13.28%。旅游消费增幅超过旅游人数增幅,实现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 开启发展新篇章 金柚产业园的库房中堆满了刚刚采摘下来的柚子。 胡苇杭 摄 广梅产业园正成为梅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平台。何森垚 摄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8.2亿元飞跃至2018年的1110.21亿元,翻了135番。与此同时,梅州市的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6.1%增长到2018年的75.06%,增长率超过100%。 一直以来,"产值"与"颜值"兼修,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飞,是梅州发展的基本路径;不搞大开发,坚持环境先行是梅州发展的重要原则。在此情况下,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 2018年9月23日是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我国的热区农业和岭南农业的大本营,梅州分会场入选全国6个庆祝活动分会场。活动中,梅州金柚、茶叶、脐橙等招牌农产品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 走进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的金柚产业园,圆滚滚的柚子堆成了山,偌大的仓库宛如金色的海洋,一个又一个的柚子被裹上包装、贴牌、装箱、通过传送带运上货车。虽是冬天,仓库里的工人还是忙的一头是汗,满脸通红。这个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种植金柚的小村,在金柚产业园建成后,已成为梅州重要的柚果"吞吐港"。 "农闲时节,我就来家门口的产业园里打打工,一个月工钱有2000多。"正在包装柚子的村民钟阿姨说,产业园建成后,乡亲们种的柚子可以直接卖给产业园,农闲的时候也不用出远门,在村里的产业园就能打工挣钱。 目前,梅州梅县区金柚产业园、大埔县蜜柚产业园、丰顺县茶叶产业园、蕉岭县丝苗米产业园、平远县脐橙产业园5个产业园共涵盖了当地28个乡镇,带动农户5.88万户,其中贫困户6168户。梅州涉农经营主体超6000家,农业占产业比近20%,农业经济增速多年广东领先。 除了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外,梅州同时扶持高新产业发展。在广州的帮扶下,位于梅州几何中心位置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引进了零部件制造、大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产业等项目。 广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内,员工叶志勇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协助腾讯审核用户上传的视频,并添加标签以便大数据推送。"现在每天要看100条视频,等熟练了,数量还要增加。" 该公司董事长胡湛英介绍,公司以发展大数据产业为核心,建立工业4.0大数据工厂,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化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而这样的高科技、低污染的企业,正符合广梅园的引进条件。 "我们致力把园区打造成梅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平台。"梅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佳祥介绍,产业园牢固树立"生态建园、产业兴城"的理念,始终在产业发展中严格管理并提升环境质量,"要的就是绿色生态富民产业,税收贡献再大的项目,如果环评不过关都不让进园。" 此外,在园区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广梅园也下了一番心思。园区内,自助办证大厅、幼儿园、医院、书吧等一应俱全,从产业园区到产业新城的变化初步显现。 目前广梅园内共有企业236家,其中投产187家,规上企业71家,汇聚了广汽、广药、广州轻工、广州万宝、广州酒家、珠江啤酒等一批知名企业。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0.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6亿元。 打开围屋 迎来开放新机遇 梅州中国移民广场上的导航牌,记录着客家儿女下南洋的历史。 胡苇杭 摄 2018年12月22日,卡拉比-丘理论发展40年国际会议在梅州举办。图为卡拉比-丘成桐空间雕塑落成剪彩仪式。 资料图 在梅州梅县区,有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中国移民广场上,广场上立着一块导航牌。导航牌上书"松口"二字,下面依次是指向不同方向的木板:旧金山10811公里,阿姆斯特丹9224公里,伦敦9565公里……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当年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勇于向外探索的深深印痕,也是梅州当年面向南洋开放的历史见证。 进入新时代,客家围屋依旧古朴沧桑,四面山峦仍然绿荫如盖。如今的梅州,已然敞开围屋走出山门,以全新的开放姿态迎接大发展。 迈出的第一步,便是搭建联通内外的综合交通网。2015年,随着济广高速平兴段建成通车,梅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2018年12月,梅县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万人次大关;2019年,梅汕高铁将开通……一张立体便捷的交通网,在粤北小城徐徐铺就。 有了便利的交通做基础,宏伟的开放构想开始酝酿。 "要推动人进来、新产业进来、龙头企业进来,让梅州好产品出去。"陈敏表示,梅州将按照"三进一出"的要求,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吸引游客来梅消费,招进大企业,形成新业态,把梅州的一切好产品都推销出去。 2018年12月22日,全球数学界的盛会——卡拉比-丘理论发展40年国际会议在梅州举办。一时间,这座粤北小城站在了学术舞台的聚光灯下:世界数学三个最高奖得主丘成桐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的数学家参会。会上,梅州蕉岭县与清华大学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将在人才培养、战略咨询服务、教育发展规划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此次大会仅是梅州敞开胸怀吸引人才的一个缩影。通过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2018年起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梅州引进了数百名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高素质人才。 除了高新人才,梅州还积极推动知名企业落户梅州。日前,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广东一一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迁至梅州。 "梅州拥有良好的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具备发展互联网的环境和土壤,将是最适合一一五科技发展和腾飞的地方。"一一五科技董事长赖霖枫说,公司从决定迁回梅州到公司注册地完成变更、正式在梅州办公,前后耗时仅42天。 2018年,梅州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9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同时加快建设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配套平台。不仅如此,梅州还通过"客家杯"足球邀请赛,世界客商大会等活动,有力提升了梅州的城市知名度,扩大了对外开放。 "新时代,梅州必将有所作为,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自己的力量,交出‘梅州答卷’。"陈敏说。这座粤北小城,正积蓄力量,携着客家人勇于探索的闯劲,走出一条绿色开放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