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通宝(古钱币鉴定扫一扫) 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biàn,即李昪)铸造的第一种南唐钱币。 南唐疆域 它之所以称"大齐通宝",是因为吴国皇帝让位给他前,已封他为齐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时,便国号"大齐"。由于国名"大齐"时间短,同时此钱铸量又少而精,流传至今已屈指可数,故格外珍贵难得。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李昪曾为徐温养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温封作齐王,杨吴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现存世仅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大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 四眼大齐 "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当时就有人愿用高价收买,戴不忍割爱,太平军攻进杭州,戴出于偏见投水自尽,死前将大齐通宝等物深埋地下。后人为了得到这杖稀世真品,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 "四眼大齐"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虽然不缺角,但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大齐通宝唯其罕见,弥足珍贵。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李弁(biàn),即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传为唐宗室李姓后裔,五代时期南唐建立者。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杨溥被迫让位,徐知诰正式称帝,建国号大齐,以金陵为都城。称帝建国后,徐知诰觉得姓徐不太好了,就在两年之后恢复了李姓,改名为李弁,自称为唐宪宗李恪的四世孙,所以他又将国号改为唐,为与唐朝和后唐区别,史称为南唐。 大凡皇帝都有一些神灵之类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常以民谣的形式传播。在徐知诰称帝前后,江南就有一句童谣"东海鲤鱼飞上天"。等徐知诰当了皇帝,就有人出来解说这个民谣,东海指的是徐氏的封爵之名,即东海王,鲤鱼指李弁,以此证明李弁的称帝是有神灵启示的。 其实在封建社会,有很多人即使是很有威望的人为了争取其他人的拥戴,也想借助这种大家都相信的民谣来为自己制造有利的舆论,特别是小孩子唱的童谣,更是觉得童言无欺,容易让大家相信,所以就编了朗朗上口的民谣让儿童传唱,以后再行动的时候百姓就以为是天意了,接受得也就非常容易了。 "大齐通宝"考(转载) 一、近、现代史上的实物发现:"大齐通宝"古钱史书无载,清末民国时期钱币学界盛传两品残物:一枚"缺角大齐"、一枚"四眼大齐"。 拓片都是抢手货——缺角大齐 (一) 近代史上的实物发现:据道光时期翰林、兵部侍郎戴熙《古泉丛话》内容记述,"缺角大齐"得于一酒鬼。可惜的是此钱不久失踪(咸丰10年太平天国运动,杭州),只留下了一枚古泉的拓图。据传,戴熙家的房子后来高价转手多人,就是因为此钱,有人曾经挖地三尺而不得。 右大齐通宝,此钱自来钱谱所无。家大人夙藏此钱,云:一酒人贻古泉百许,中有异钱二:一破大齐一铁宝庆。吴逸庵知之,极视二钱,既而出汉印数事索易。割宝庆与之,大齐勿舍也。拓数十本去,社友定为….戴熙(1801--1860年)《古泉丛话》。 姜怡亭曰:丙寅秋拓于仁和戴氏。文字精整似唐末伪品,疑黄巢铸。陆果泉曰:黄巢未必铸泉,刘豫有阜昌钱,或先铸国号为文。然南唐有"大唐、唐国"泉二品,烈祖昇未复姓时国号大齐,则是钱或其时所铸耶。培按,此钱通宝字略如开元,齐字在下。喜海按,此钱仁和戴氏所藏,轮有微缺,铜质颇古,字亦多滞,确非刘豫时铸。 然亦与大唐诸钱不类。道光壬辰道出武林,假寻此钱手拓数币附此,后似可耳。翁树培《古泉汇考》。 文节在殉难前将所藏古泉悉埋土中,此钱恐亦在埋没之中。 民国著名泉家郑家相。 民国时期( 1925年4月2日)泉商戴葆庭、朱克壮在江西鄱阳获得一枚"四眼大齐",关于钱币上的四个小孔,据说是当时给小孩子"扎毽子用"时造成的。 此枚钱币不久即高价转卖给古钱币三大收藏家之一、上海的张叔驯。张叔驯从此自号"齐斋", 秘藏此钱家中,外人很少能够得见此钱之"庐山真面目"。抗战时张叔驯避难于美国,从此这枚钱币又失去踪迹,仅留给世人一幅拓图而已。 大齐通宝则系于四月二日下午得于某杂货摊商人之手。戴葆庭回忆录。 闻某商之子于不久前曾以此泉钻以小眼四个,贯以鸡毛做毽子,踢玩后去毛后仍将是泉归诸原串中,得不散失,是泉之得以大显于世。戴葆庭回忆录。 大齐通宝钱,古钱界历来极为重视。该钱拓图最早见于清道光时戴醇士之《古泉丛话》,次见钱图转载于清同治时之李竹朋《古泉汇》,又分见于唐与毗《泉币汇考》及秦宝瓒之《遗箧录》等。近代钱家所著有如方药雨之《言钱别录》以及彭信威之《中国货币史》中,亦皆略有所论。 而对大齐钱之资料汇编最为图文并茂者,当推丁福保所编《古钱大词典》与《古钱学纲要》诸书。惟对往昔关于此钱曾有定为黄巢所铸之说,则余未敢苟同。戴醇士所藏大齐通宝钱,因残缺 左角,故称"缺角大齐",憾早失踪。 公元1925年在江西鄱阳又出一品,为戴君葆庭所获,该钱曾为孩童踢毽作底之用,故钻四孔,世称"四眼大齐"。先后二品大齐珍钱,均经戴姓,斯亦奇已。戴君得此摩娑未久即归藏钱名家张叔驯氏,氏遂号曰齐斋。视此钱犹拱壁,秘不示人。故目击原品者至稀。《大齐通宝辩》马定祥。 (二) 现代史上的实物发现: 1、"缺角大齐"及"四眼大齐"从出现到失踪,极少有人能够得见,大多数人只能是观看书中钱币的拓图,闻其声、诵其事罢了。由于两枚"大齐"钱均离奇失踪,因此百年间人们只能"望月空谈",神往无限。钱币学界有人私下在想"此生如能一见,足了平生夙愿"。因此听闻"蓝锈大齐"出现,恨不得要借腿一见,可惜囊中羞涩,致使此枚钱又流落他方;又听闻"绿锈大齐"闪现,见者有人甚至感叹:"了了今生夙愿"。 20世纪90年代末又一枚大齐通宝出土面世。但此币直到21世纪初才公诸于众,让大家终于一饱眼福。此泉与前两品风格一致,版式相同,通身蓝绿锈,泉界公认大开门,无可挑剔。网络玩钱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能见大齐真容的条件。 这枚钱成了当时惟一能证实大齐通宝存在的孤品,曾经轰动泉界,凡见者无不拍手叫绝。初见大齐,让人心潮激涌,夜不能寐。据说,此钱出土后辗转归当时全国有名的泉商收藏。传言新加坡著名藏家陈光扬先生听说此泉甚是喜爱,凭着自己对古泉的执着和对泉学的热爱,在自己生日临近时以巨资买下这枚珍品蓝锈大齐,终如愿以偿。《大齐通宝之蓝锈大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李维。 2008年4月一位网友在"XX园地"和"XX泉社"两个钱币专业网站同时发帖,数小时后几乎同时删帖。 帖子图文并茂,而且提供了此钱的数据:径2.35厘米,厚1.2厘米,从图上可知此钱风格与之前出现的三枚大齐同版同范,风格一致,如出一炉,绿锈斑斑,为开门见山之珍品,又一次证实了泉珍大齐通宝的存在,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重视,纷纷叫好称赞。 据说此钱与蓝锈大齐出土地点相近,出土于一处唐宋遗址,罐装窖藏几十斤,其中包括唐、五代、宋等朝代钱币,北宋钱和开元居多,无北宋末期及南宋钱。另据介绍此地曾出土过乾封泉宝、咸通玄宝、乾亨通宝、广政通宝等珍品,可推断此批钱应为北宋时期窖藏。 这应该是中国钱币学和货币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有些见过此币和之前那枚蓝锈大齐的人说:"此生能两见大齐通宝真容,实乃一大幸事。"《大齐通宝之绿锈大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李维。 2、现代史上的新资料: 关于戴熙的藏品"缺角大齐"及张叔驯的藏品"四眼大齐"近人有人考证并略有资料公布,一枚还在戴家(缺角大齐),一枚已经流落于海外(四眼大齐、美国)。 四眼大齐拓片 后品为文节公旧藏,程吴泉先生之子延之世兄所贻拓本。程戴有亲戚关系,程谓是泉仍由杭州戴氏保存,他人则谓已入程氏之手,不知孰是。 民国著名泉家戴葆庭《足斋泉拓》。 无价之宝 1938年,张叔驯全家因日本人侵华而去了美国,临走时把他的所有的钱币收藏及生意上的事务,全都委托他的姐姐张智哉代管。抗战胜利后,张叔驯曾于1946年回到上海处理他的许多账务和财产,四个月后返美,临走时把他的最好的古钱(约2000枚)带去了美国。这2000枚古钱是他收藏中的至精品,著名的孤品"大齐通宝"也在其中。 他的这些心肝宝贝,伴随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张叔驯的钱币收藏虽未印过钱谱或目录,但是据他的长子张南琛先生提供的权威资料和线索,使人们仍能基本看清"齐斋"旧藏的面貌以及大致的流向--最好的2000枚古钱现在仍在美国,但是已经易手,是张叔驯去世若干年后由其夫人徐氏卖给了当时已经成为大收藏家的Tai.J.T(读音:戴吉涛)先生。 不幸的是,这位戴先生后来去世了,近些年来他的夫人、儿子和女儿也相继去世了,没有第三代人。戴先生身后留下了近3000万元美金的巨额遗产,就组成了一个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这是一个著名的慈善事业基金会,该基金会曾经多次向中国的医疗机构和大学捐款。 张叔驯的这批"精锐部队",包括"大齐通宝"、"应天元宝"、"中丝元宝"、"应圣元宝"、"咸平元宝"、"天庆元宝"、" 乹德元宝"在内的2000枚珍贵古钱现在理应都还在这个基金会中。至于这批珍贵的古钱现今究竟收藏在什么地方,目前还是个谜。 估计这个基金会不会拆散这个有顶级意义的专藏,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某个大博物馆里隆重展出。《中国古钱币大王张叔驯》张南琛、宋路霞合著《张静江张石铭家族》。 以上这些资料是目前我国古钱币收藏界及相关的学术界人士应该掌握的古钱币基础知识内容,当然这不涉及一些对《钱币学》的基础知识一无所知的史学家及貌合神离的文物鉴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