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象形文字(破译古埃及文字的过程) 古埃及,在涅加达时代就出现了一些岩画,表达了一些简单,模糊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刻契(符号)。 第二瀑布旁边的岩画,BC3500年 实际上,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刻划符号是中国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不过这些还不能算文字,更别说是成熟的文字系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符号要成为文字,首先符号要"固定"的表达一个意思,不能说今天画个圈表示太阳,明天画个圈代表饼子。就是要被重复使用,表示相同的东西。 在上下埃及统一前(涅加达末期到0王朝),就开始出现了比较固定而且被重复使用的符号,这些相同符号频繁出现在象牙片,骨制品,陶器等上面,可能是被用来表示所有权的。 比如在阿拜多斯的U–J号大墓(BC3200年)里出土的大量酒罐上面,发现有一个蝎子符号,这个符号在罐子和骨片上出现了几十次。这个墓的主人因此被称为蝎王。 不过这也只能说是文字的雏形。 当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能跟语言一一对应时,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真正的古埃及文字是在BC3000年左右,上下埃及统一后,圣书体文字的出现。 但当时还是不能用来表达完整的句子。如: 古埃及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一句完整句子,是早王朝末期:⬇️⬇️⬇️ 第二王朝,BC2700年 这段文字内容是: 黄金者将两块领土合二为一,授予上下埃及之王Peribsen。 到这可以说,成熟的文字系统开始出现了。 到了第五王朝,出现了长篇幅的金字塔文。 乌纳斯(Unas)金字塔内景,BC24世纪 历史上古埃及文字主要有三种体: 一:圣书体,这个词来自希腊语,也是古埃及人自己对这种文字的称呼:神的文字。就是一般说的"象形文字"。 因为书写工具和介质不同,莎草纸上手写的圣书体跟雕刻的会有一些区别,这种叫做草写圣书体。⬇️ 这个"草"和咱们草书的"草"不是一回事,是指莎草纸。⬇️⬇️ 二.僧侣体,意思是"祭司"的文字,其实就是草写圣书体继续简化、连笔化形成的,里面的符号可以和圣书体一一对应。这两种文字出现的时间其实差不多。⬇️⬇️ 三世俗体,是僧侣体进一步简化来的,出现比较晚,大概公元前7世纪才有。⬇️⬇️ 罗塞塔石碑上的世俗体 介绍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了个概念: 古埃及文字从最早的符号(图像字)演变成象形文字,然后简化,演化成后来的抽象的"表意"字。 就像咱们的汉字就是最正宗的象形文字。在汉字里,画一条鱼,它的意思就是鱼。画一只鸟,它的意思就是鸟。后来逐步演化,开始简化和抽象,跟鱼的样子不太像了。 这个是第一王朝第五个国王登墓里的圣书体王名表。看看这一个个鸟啊,蛇啊。画的还挺好看,能不是"表意"的图像吗? 欧洲的语言学家当时也正是这样想的。 结果这个观点误导了大家1500年。直到1799年,还有那个天才语言学家的横空出世。 先说在公元五世纪,有个学者赫拉波罗写了一本书叫《埃及象形文字》,书里分析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摘一段"天马行空"的片段: 兔子符号是张开,因为兔子的眼睛永远是张开的;秃鹫的意思是母亲,因为所有的秃鹫都是雌性的。 这可以说是完全不着边际的胡乱臆想。还有些语言学家甚至悲观的认为:因为这些"符号"大都出现在神庙和坟墓里,可能是某种祭祀的特殊符号,像"鬼画符",根本不是什么文字。 时间到了十八世纪末,新航路发现,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抢地盘,两个国家势成水火。爆发了战争。 1798年,法国皇帝拿破仑带领军队从意大利穿过地中海,来到了凯撒曾经征服的地方——埃及。 那一年,拿破仑同志只有29岁。 那一年,也迎来了破解古埃及文字的曙光。 拿破仑军队在罗塞塔村挖战壕的时候挖到一块大石头,有一米来高,上面写满了字。因为埋在土里,没有经受风吹日晒,字迹很清楚,只是整体有些破损。 上面写的是什么呢? 上面写了三种不同的文字。最上面是古埃及文字,就是圣书体。中间的不认识,最下面是古希腊语。 这块石碑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大名鼎鼎的罗塞塔石碑。 法军在非洲坚持了三年后,投降了。按投降协议所有的出土文物都要移交给英国,这块石头也不例外。 现在还摆放在大英博物馆,成为英国的国宝。这让法国人心疼了二百年。 在移交之前,法国做了临摹,以便继续研究。 根据石碑上的古希腊语得知,原来这是埃及最后一个王朝托勒密时期的石碑。 石碑最后一段写道: 王佃玉《罗塞塔碑译注》,《古代文明》2011年03期 这块碑是依附于国王的孟菲斯的祭司写给法老的官方文件,用词考究,语法准确。 也就是说,这块石碑是官方双语材料。 到这里先要说一个很普遍的错误观点: 有了这个石碑,接下来的事情简直易如反掌,这就像是一本双语字典,对照着翻译就可以了。 首先这不是双语翻译字典,只是一段双语文字材料,有这些就能破译一门语言吗?给你一张纸,上面写着中文和阿拉伯语,你就能因此学会阿拉伯语吗? 靠几行字就想破译一个已经失传近2000年的文字,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在罗赛塔石碑面世后,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学者都在绞尽脑汁研究,但鲜有成效。 直到天才语言学家,让. 弗朗索瓦.商博良看到了这个材料。 这是什么文字? 商博良发现,这个石碑上古埃及文字是14行,1419个字,但这些字大都是重复的,其实只有30多个字。而对应的古希腊语有400多个词。 那么古埃及人只能是在用这些"字"组成单词,单词再组成句子。才可能翻译成那么多古希腊词。 说得再详细一点,这30多个"字"不是"字",是字母。 所以:这不是象形文字,而是字母文字! 只是因为他们的字母画得太形象了,给很多人的误解就是象形文字。过去1500年里一直用象形文字的方式来翻译,一直在走弯路。 这是历史性的一步。商博良一鸣惊人。可以说这个观点"惊醒"了大家。 不过接下来怎么翻译?还是天书啊。 人们往往只会关注历史上的第一,一说起石碑就只知道罗塞塔,却不了解1866年发现的埃希双语的卡诺帕斯石碑, 卡诺帕斯石碑(圣书世俗希腊文三种文字刻写的国王托勒密三世敕令) 而一提起破解古埃及文字就只知道商博良,其实很多学者作出了贡献。 比如商博良认为所有表音符号都代表单字母,而双字母、三字母符号、音补这些都是柏林博物馆馆长莱普修斯在商博良死后才确认的。 还有必须要说的英国学者托马斯·杨,他的研究最初一直是走在商博良前面的。 他第一个破解了古埃及人的‘数字系统’。当然,数字系统一般是所有古文字破解中最容易搞定的。 他也是最早找到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发现了罗塞塔石碑上有6个单词外面画了个圈。 这个现象其实在罗赛塔石碑被发现前就注意到了,比如神庙,金字塔和方尖碑上的文字,就经常出现这些"圈",肯定有特殊的含义,但就是不能确定这是什么。 方尖碑上的文字,放大后看就是这样:⬇️⬇️ 现在手上有双语材料,在石碑大致的位置找到相应的古希腊语。然后发现,是一个名字,是法老的名字。 这个圈,后来有个响亮的名字,王名圈。 知道这个法老的希腊语写法,也知道埃及语的写法,还知道埃及文字是字母文字,逐个对照,不是就可以把埃及字母逐个找出来了吗? 问题马上就来了,是从右往左呢,还是从左往右呢?? 欧洲文字都是从左往右,阿拉伯语是从右往左,中文在古代也是从右往左。 但托马斯·杨发现,埃及语从左还是从右读都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书写非常自由! 杨同学走到这一步就彻底崩溃了。 英国的破译专家托马斯·杨,其实不仅是语言学家,他还是个物理学家,我们对他应该有印象,他就是高中物理书上做双缝试验的那个人。从天才这个角度可以说他丝毫不逊色于商博良,不过这次"不太走运"。(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他。) 碰到了这个"左右为难"的事,后面就出现了解读错误,导致他未能成功的解读埃及象形文字。 胜利者往往就是踏着前人的肩膀,商博良还在前行。 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埃及文字在书写的时候,首字母一般是个鸟兽,其嘴对的方向应该就是文字的方向。 另一个方法是观察王名圈。王名圈并不是简单的圈,这个圈其实代表的是皇宫。 既然代表皇宫,大门和外墙,代表文字的方向。下面的王名圈在底部有条横线,代表外墙,那么这几个字是从上往下念。 知道了读写顺序,商博良找到第一个名字,他就是埃及当时的法老:托勒密Ptolemy。 现在我们挨个字母对照,第一个方块就是P,第二个半圆就是T,后面的绳结是O,以此类推。再对照克里奥帕特拉的名字,又找出几个字母来。 ⬆️第一个鸟头是A, 第二个趴着的狮子是L , 后面依次类推,得出这个名字是亚历山大。 这样,商博良破译出了十几个字母。 但是,怎么读呢? 要知道一个文字的破译不光要破译意思,还要破译读音。 亚历山大也好,托勒密也好,他们都不是埃及人,他们是外国人,是希腊人。 古埃及语是怎么称呼"外国人"的名字呢? 比如在中文里"拿破仑"这个名字,小时候就一直在想,干嘛要叫拿破轮子呢?现在知道,这跟轮子没关系。只是要那个音。 埃及文字会不会有同样的情况呢?只是写外国人的名字时才用到它的读音,写本国人用另一套方案? 那就需要寻找更早的材料了,就是要找到古埃及还没有被外国征服时的法老名字。 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这个: 第一个还不认识,大胆猜一下,它像是太阳。古埃及最崇拜太阳,那古埃及人怎么读呢? 大家可能知道,科普特语是古埃及语发展的最终阶段,曾经一段时间里被古埃及人使用。阿拉伯人在七世纪入侵后,这种语言就慢慢消失了,变成了一种仅在科普特人教堂里使用的宗教语言。 语言天才商博良恰巧学过这个语言。 另外,他还会希伯来语,拉丁语,古希腊语,阿拉伯语,他还会叙利亚语,会古老的迦太基语,那巴泰语,波斯语,英语,他还会梵文,能看懂佛经。最后,他为了研究象形文字之间的关系 ,他学过汉语。 机会更亲睐有准备的人。 而商博良13岁前就掌握了这些语言。(我也不知道要不要加这句,好多资料都是这样介绍,有点受刺激)。 让我们回到前面,在科普特语中, 太阳就被读作"Ra"或者"Re"。 从"亚历山大"这个名字破译中知道最后两个应该表示"s"的读音。 那把这两个加在一起,这个法老名字应该是Ra _ ss,那么再大胆猜一下,第二个字母读M, 那么这个单词就是Ramss,大名鼎鼎的拉美西斯啊。 商博良看到这个欣喜若狂,他的理论不仅对"现代"的法老有用,对古代法老也是适用的,说明埃及人并不是只有在书写外国人名字的时候用上了拼音,就连本国法老的名字也是用字母拼出。 1822年9月27日,在法兰西文学院的会议上,商博良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但这个研究报告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 只是猜测,没办法验证。这个要一直等到近半个世纪后,出土了卡诺帕斯石碑,埃及学家决定利用这方石碑来验证商博良的破解体系:先把石碑上的希腊文遮住,让人把圣书体世俗体转换为希腊文;然后把上面埃及文字遮住,让人把希腊文转换为埃及文字——两边得到的内容交叉验证结果是一样的。才验证了商博良的体系是正确的。 不过那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第二个 即使到现在,古埃及文字的破解仍然看不到什么希望。因为就算商博良拿着这个字母表翻来覆去地跟埃及文字对照,他也只是认识了这些字母加上几个法老名字而已。 就好像我认识26个字母,仍然看不懂英文小说啊,因为不认识单词! 后面怎么办? 在介绍破译古埃及语最后一个关键因素前,我们先了解下现在对各种古语言的破译情况:阿卡德语楔形文字能破解是因为能参考后世的闪族诸语,线形文字b能破解是因为它恰好就是希腊语,玛雅文字能破解是因为能参考先行的玛雅语,赫梯语楔形文字能破解是因为能参考印欧语渚语。 最早的语言,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因为出土了大量的包括字典在内的文本,所以现在已经可以比较清晰的弄清楚苏美尔语的语法。 而(楔形文字)埃兰语和(楔形文字)胡里特语尽管可以靠双语对照文献破解,但还是类似于"洋泾浜英语"似的解读,对于语法部分依然一知半解 伊特鲁里亚文字,麦罗埃文字,线形文字A尽管已经可以用已知的字体拼写,但由于与已知语言无关,缺少双语对照文献,暂时还无法释读。 印度河谷文字,中亚文字,复活节岛木板文字则是连拼写都没有破解出来,更加无法释读。 所以,对于一种全新语言的破译,如果找不到和现存语言的联系的话,目前看来是无解的。 所以古埃及语最后能被破译,因为当时有一个古老的宗教,叫科普特教,他们所使用的科普特语就是古埃及语的一种方言。 前面我们提起过,商博良学过科普特语。 1500年过去了,科普特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发音发生了变化,书写也完全改变了,改用希腊字母来书写了,所以已经很少人知道它跟古埃及语有这种关系。 幸运的是商博良发现了这点。 科普特语提供了一个线索。再通过商博良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几年后,他破译了一半的文字。 这时候,他向法国皇帝提出一个请求:想亲自到埃及去考证,去找到另一块双语石碑来验证自己。 于是商博良带着11个随从,还有皇帝为他配备的记录员,绘图员,考古学家等。一起出发去了埃及。 到达埃及之后,在最大的金字塔里,他终于面对面看到了那些4500年前的字迹。这些字迹在此之前一直被认为神符。 在里面,他看到一个熟悉的东西:王名圈。圈里有字,商博良马上读了出来:胡夫。 几千年来的猜测终于尘埃落定,这座最大的金字塔叫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法老墓室四周刻满了字,商博良读了出来,这是祝法老往生极乐的经文,现在叫《亡灵书》。 商博良进入了几乎所有著名的神庙和陵墓,尤其是拉美西斯精心设计建造的卡纳克神庙。让画家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自己把墙上的文字记录下来,晚上点灯把它们翻译出来。 马不停蹄的工作几个月后,商博良病倒了。只能坐船回到法国。但病情一直没好转,三年之后的1832年,商博良去世了。终年43岁。 今天,古埃及文字可以读出的比例超过80%,这个比例是很高的。埃及遗留下的几乎所有文献资料都可以解读,世界从此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古埃及学。 埃及政府为了感谢商博良对埃及文化做出的贡献,将一座方尖碑送给了法国,法国人民便将这座方尖碑矗在了'协和广场'上。 最后, 一 甲骨文解读比古埃及容易的多,很多字我们现场考古专家都能辨认出来。现在认不出来的大都是古地名,人名之类的字,并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二 我们不需要商博良,人人都可以是商博良。 三 汉字演化真正大的变革只有一次,就是隶变,至于行草楷书,只是字体区别。 四 送上一张古埃及字母表 大家可以用古埃及文拼写自己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