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得了换换病,将Core i5-6600K以及Z170给换掉换成了X99平台,DDR4记忆体可以沿用,CPU的部分原本想收洋垃圾来使用,但选择太多了,最后还是选择二手的Core i7-5930K比较安心,同时也是帮助一下朋友(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至于主机板的搭配就是前阵子颇火红的 ASRock X99 Taichi,以下是简单的测试以及个人心得分享。 主机板选购上不外乎是看品牌、看价格、看服务、看保固,如果不清楚要怎样选择的朋友可以学我一样把一些注重的点给挑出来列表,基本上就可以知道哪张比较符合需求。 若将X99主机板的条件设定在ATX大小,且挑各品牌最入门的X99出来比较,其实可以发现到ASROCK X99 Taichi与MSI X99A SLI PLUS的价格非常相近,仅只相差新台币十元,Taichi会胜出就是在于PowerPhase较多,M.2多一组可多装一张SSD,更有双INTEL网路,至于ASUS X99-E 现在虽然说有送价值$2650(含税)的 Intel 600P 256GB M.2 SSD,折算下来算是颇超值的,但此组合非常态且限量及限定通路,所以是否超值请各位自行评估。 高阶主机板的包装上几乎都会有的纸套以及提把,在 ASRock X99 Taichi 上都没有少,非常适合有收集癖好的人XD。(本人就是纸套控,连买限量专辑、BD外面的限量纸套都会保留) 取出主机板并把静电袋,整张主机板被泡棉包围住,并用束线带串过固定孔位强加固定,左边有个白色巨大齿轮与黑色底,我想太极这名称应该是这样子来的,只是之前设计者有说他是看功夫雄夫而灵感由生,但我倒是觉得应该是看完「太极:从零开始」XD,因为里面那个巨大兵器内部结构就是由许多齿轮所组成。 配件给的算齐全,基本的说明书/手册/光碟/档板/SATA线材,还有给主机板上两个M.2专用的固定螺丝与Wifi天线,更给满2way SLI / 3way SLI / CF的桥接器。 背面I/O 保留1个PS/2,大部分都是给键盘使用,并设置有USB3.1 / 3.0 / 2.0,连type-c也有提供一个,比较特别是双INTEL网路孔,还可以做Teaming,想要拿来架伺服器服务的朋友也算是不错的方案。 ASRock X99 Taichi 提供配置了12相供电设计,以同等级的主机板来看算是给得相当有诚意 (前面的表格有比较),后面也会有简易的超频测试。 PCI-E槽上有金属外壳来强化强度,这种强化的设计是为了避免显示卡过重压坏插槽,而目前也越来越多厂商採用这种方案,希望未来能全面性的下放到每片主机板上。 随着科技的演变,製程的进步,越来越多人使用速度更快的NVME SSD,以往的高端主机板都会配置1组,以入门的X99 Taichi上面配置了两组PCIe Gen3 x4算是超值,能否两张M.2做raid我是不太清楚,因为手上没有同型号的款式让我做测试XD,但这样子的配置也增添了许多未来升级性与可玩性。 硬碟也是可以接到10个,并支援RAID 0/1/5/10,如果有SATA Express的装置,在X99 Taichi上也是有支援。 双BIOS设计,可以预先写好进去,直接用硬体开关来控制切换设定。 上头的白色盔甲也算是目前台湾ASROCK X99系列中Taichi独有的,其他款式是没有看到就是了,整张的配色与纹路造型都很漂亮。 如果不喜欢盔甲或是改装上被干涉也是可以拆卸下来,或是拆下来自己喷自己喜欢的颜色(会不会有保固问题可能要再问问XD) 这边的无线wifi / bluetooth的模组则是上在这边。 音效区块有做隔离,但比较可惜的是不会发光。 在朋友得知要升级X99时,就提供了一个好安装的CPU的小工具(华硕出品的),听说是可以比较好安装,好像也可以防压坏CPU(?),左右卡一下就进去了。 CPU散热膏个人习惯都是涂在上盖的中央,散热器平压下去刚好可以很均匀的扩散到四处,只要适量就不会溢出来,有机会重涂散热膏不妨试试看这种方法。 先把CPU / 记忆体 / M.2 SSD给安装好,最后再直接将散热器给干上去就好了。 散热器为be quiet! DARK ROCK3,没有干涉到记忆体。 既然是太极,那当然就要金钛极 550w来推动XD 将Z170平台处理掉所换成新的X99平台的配备大概就是先这样子 可能会觉得R7 250 2GB GDDR5这张有点无法匹配,原本还打算先用8400GS来顶替着用,但组装平台的当天使用了6年多的8400GS坏掉啦QQ,所以去买了这张备用卡来顶替一下,为什么会选这张?因为取得价格非常便宜! BIOS画面相当的漂亮,要观看的相关资讯很清楚明了,一般开机的顺序画面,记忆体的XMP设定与超频都可以在这边做调整,如果要更细部的调整可以进入进阶模式来进行相关的设定。 如果你跟我一样有使用NVMe SSD的人,可能在BIOS的简易模式下看不到安装的SSD在哪儿,要看有没有抓到就要按F6进入进阶选单的NVMe Configuration就可以知道了。 安装好作业系统后,开启CPU-Z看到 Core i7 蒸的豪蚌蚌,接下来的相关测试就是都以这些设定值下去PLAY。 CPU-Z Bench CINEBENCH R15 PCMARK 8 https://www.3dmark.com/pcm8/15845913 3DMARK https://www.3dmark.com/3dm/15757194 CrystalDiskMark 5.1.2 x64 NVMe M.2 SSD PCI-E M.2 SSD SATA3 SSD ============= 简易超频,只要体质不要太差都上的了4.6GHz ============= 重开机进入后,超频工具中直接加速到4.6GHz,就跟喝水一样简单。 进入系统后就可以看到CPU是以4.6GHz来运作。 超频后的效能也有提升,可看下列结果 CPU-Z @4.6GHz CINEBENCH R15@4.6GHz PCMARK8@4.6GHz https://www.3dmark.com/pcm8/15845935 3DMARK@4.6GHz https://www.3dmark.com/3dm/15779115 =================== Core i5 与 Core i7 的差异有多大?=================== 这边也不多说,有兴趣直接点连结来看 Core i7-5830K (预设) + ASUS RX470 + 四通 DDR4-2400 16GB FIRE STRIKE 1.1:9485 https://www.3dmark.com/3dm/15624032 FIRE STRIKE ULTRA 1.1:2356 https://www.3dmark.com/3dm/15624152 TIME SPY : 3606 https://www.3dmark.com/3dm/15623341 Core i5-4670K (预设) + ASUS RX470 + 双通DDR3-1866 16GB FIRE STRIKE 1.1:8596 https://www.3dmark.com/3dm/15416272 FIRE STRIKE ULTRA 1.1:2308 https://www.3dmark.com/3dm/15416578 TIME SPY : 3362 https://www.3dmark.com/3dm/15415900 ===================================================================== 原本是想要拿之前的Z170来做个比较,但已先前脱手,只好就拿目前还在服役的Z87平台来做个比较,以上的相关测试数据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差异了,如果有那么点预算,又再纠结到底要组Z170 还是等Z270的人,不如多捏一点上X99吧XD 当然现在BIOS越做越便利,里面还有个功能是可以直接透过网路来更新BIOS,好像ASROCK的主机板都有这个功能,未来如果有买ASROCK的朋友,可以先更新一下,确保平台都在最新最佳的状态下运转。 其实主要组X99是要拿来剪影片的,如果不是用来剪影片的话,当然最大的乐趣就是数格子啦 (误),格子越多感觉越厉害。 至于最近媒体一直在宣传洋垃圾这东西,一开始也有考虑过,但来源与品质都是无法掌握,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Core i7,如果有稳定且好品质的洋垃圾,那拿太极来搭配应该算是目前最高性价比的组合,甚至会比一些Z170平台还要来的便宜,以上是随便打打的心得,感谢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