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齐景公游于牛山文言文翻译)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这两个人是晚唐诗人中的双子星座,其他的诗人几乎都在这二人的光芒之下而失色。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为在家族中排行十三,杜牧又被称为"杜十三"。晚年的杜牧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也称其"杜樊川"。 杜牧以其绝句独步晚唐,但是他的五律七律也是晚唐的最高水准。明代杨慎评价说: "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一、《早雁》咏物喻人 暗讽朝廷无能 杜牧有一首诗题目为《早雁》,这是他七律中的典范之作: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优秀的咏物诗,往往用比兴象征手法借物喻人。诗词表面上是写的物,其实写的是人。 大多通过物与人相似的特征写人物精神,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而杜牧这一首则是用雁的遭遇,写人物的遭遇。 金河在北方,虏弦,暗喻北方被回鹘侵扰,而早雁就是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仙掌,熟悉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朋友都知道,这里指汉武帝建在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也用汉武帝时期典故,皇后陈阿娇被汉武帝冷落,独守长门宫。 早雁在北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南方,在月影中留下孤单身影,在长门外留下悲伤的哀鸣。 颈联写出作者的同情,既然知道北方被胡人骚扰,就不要在春天北归了吧。就安心居住在南方,这里食物丰盛,生活要好得多呀。 整首诗围绕早雁而写,用的也是汉朝的典故。并没有点破唐朝因国力衰落,无法庇护北方边民的安危。同情之中,其实有着对于现实的批判。 这就是诗人的表达方式,避免直言表述,否则就没有所谓的诗家味道。当然也会有"隔"的问题,不熟悉背景的读者搞不懂作者想说些什么。 二、《九日齐山登高》旷达中的深沉悲慨 喜欢杜牧七律的朋友,估计大多是因为这首《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张祜受到令狐楚的推荐,本以为可以飞黄腾达了,没想到被元稹打压,失去了入仕的机会。这次路过池州看望杜牧,并作诗《江上旅泊呈杜员外》云: 牛渚南来沙岸长,远吟佳句望池阳。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 江郡风流今绝世,杜陵才子旧为郎。不妨酒夜因闲话,别指东山是醉乡。 杜牧当时43岁,也不甚得意,于是写了这首《九日齐山登高》既是宽慰自己,也是开导张祜。 北宋苏轼就非常喜欢这首诗,还檃栝此诗填了一首《少年游·重阳》: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苏轼将杜牧诗的前两句作了颠倒,是为了符合词谱的音律安排。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前两句点明时令、地点,也带出了人物。整首诗只有第一句写景,后面六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抒情,这在七言律诗中并不寻常。 第一句写景,前四个字写俯视,后三个字写仰视,如此写景,在俯仰之间有了立体宏大的空间感,画面的中心是一行人携酒登山,这种镜头在很多电影中经常可以见到 。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假如想到此处,难免又有些历史感。 杜牧的尾联写道: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其实正是王羲之那几句话的意思。 齐景公作牛山之泣,感慨时不我与,人生苦短。但是大自然的规律就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正如晏子宽慰齐景公所说,假如人人长生不老,齐桓公还健在的话,哪轮得到您来作国君呢。 所以在颈联中,杜牧写道: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何必自生烦恼呢,良辰美景,登高赏景喝酒就得了。 那么颔联中的""尘世难逢开口笑"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然是对于现实不满,但是杜牧巧妙地转化为齐景公的牛山泣。淡化了现实,转为对于自然规律的无奈。 诗人收起锋芒,喝喝酒,登登山,苟活于世、故作旷达。在宦官乱权、藩镇割据、牛李相争的时代,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三、《商山富水驿》通篇议论,敲用典故 一般来说,作诗总要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加以抒情言志。七律通篇作议论,难度就比较大了。 这种诗,缺少的景物的内容,自然完全说理议论。这种情况,常用的手法,就是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观点。 例如这首《商山富水驿》,杜牧作诗为了赞许唐朝的一个贤臣,用了三个古人的典故来衬托: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益戆,用汲黯的典故,汲黯当面顶撞汉武帝,因此汉武帝大怒罢朝,向身边的人说到:"甚矣,汲黯之戆也!" 吊湘川,用贾谊的典故。贾谊多才贤良,深受汉文帝器重,可惜不容于当朝权贵,因此被贬往长沙。路过汨罗江的时候,贾谊作赋吊念屈原。 朱云小,朱云上书汉成帝,请求斩杀皇帝的老师张禹,因此触怒汉成帝。皇帝命令将朱云拉出殿外治罪,但是朱云抱着殿槛不肯离开,结果殿槛被折断,留下了"折槛"的典故。当时的人,认为朱云留下的印象没有那么高大,但是其声誉在后人眼里却如白日高悬。 朱云,是人名,白日,是自然之景物。这种叫做借对,朱对白,颜色相对;云对日,景物相对。例如杜甫《曲江》诗中写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用其数量(长度)方面的含义,来对仗数字:七十。 杜牧连用三个典故,都是前朝的贤明之臣。那么杜牧要表扬谁呢?第七句点出了这个有点神秘的名字。 驿名不合轻移改,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富水驿》,这个富水驿原名叫做"阳城驿"。后来,因为尊敬阳城这个人,所以把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反而让后人不知道阳城这个人物了。因此杜牧说,不应该改名呀,应该"留警朝天者惕然"。留着阳城驿的名字,可以告诉后来赴京城为官的人师法阳城。 说了半天,读者估计也能猜出来,阳城一定也是敢于直言上书,触怒龙颜的人物了。 阳城上书唐德宗李适,为陆贽等伸冤,论裴延龄罪状,皇帝没有反应,于是他累日不止,越发激烈,唐德宗大怒,准备给他治罪,后来因太子说情才免于重罚。 可惜杜牧没有直接写出阳城的名字,而阳城驿的名字也被改成了富水驿,搞得这个阳城还不如李白笔下的汪伦闻名。 结束语 杜牧一家与李德裕是世交,但是其年轻时又受到牛僧孺的赏识在其手下作掌书记。因此他和李商隐一样,不可避免卷入牛李之争中。 杜牧年轻时好读兵书,写了不少文章论兵事。可惜他身处那个时代,没有找到一个施展治国领军才能的机会,这种遗憾难免会在诗中表露出来。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杜牧病重逝世,终年约五十岁。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读杜牧登高有感》: 携酒登高入翠微,江川虽好怅余晖。君因失意衔杯苦,我劝忘忧簪菊归。得失但看流水过,升沉不定月轮飞。景公尚作牛山泣,惭愧灯前老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