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已经出现了较长一段时间,早在1987年,天津财经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联合举办国际MBA项目,成为我国首批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外办学合作项目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国获批准且在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0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25个,项目1096个。随着中外办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势必引起一些家长的,目前教育部备案的合作办学项目都可在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信息平台查找,目前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一般分三种:一是整个大学都是中外合作的(含内地香港),有独立法人资格总共9所,代表学校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第二是整个学院都是中外合作,学院独立运行,但不具有法人资格,代表学院有浙大爱丁堡联合学院、浙大伊利诺伊联合学院、交大密西根学院、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等;三是专业或项目中外合作的,这是最多的,从985高校到一般的民办高校都有,有合作办学,也有国际课程,多为项目制。 其中外界认知度比较高的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9所大学如宁波诺丁汉、西交利物浦等等,从分数线来看其部分专业分数线一般超过省一本线30分-50分不等,部分情况下接近211院校的分数线水平。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使得学生出国留学较为便利,加上海外名校光环的加持,也有越来越多的考生考虑中外合作办学本科。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与办学规模 总体来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含专科)占办学机构、项目总数的90% 左右,在校生规模约为40万人左右。从省域分布看,江苏、河南、上海中外合作办学 机构和项目总量位居前3位。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的区域分布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从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生规模来看,规模排在前四位的有河南、江苏、山东、吉林,这 4 省机构办学规模合计33800人,占全国同类机构办学总规模的37.59%。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科生采用"2 2"(国内两年国外两年)"3 1""4 0"模式,硕士研究生采用"1 1 1""2 1"模式,博士研究生"2 2"和"3 1"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学历学位证书的授予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只授予中方学位证书;第二种是只授予外方学位证书;第三种是中外双方均授予学位证书,部分院校会在中方学位证书后注明 "中外办学"。中外办学的优势目前集中在录取分数相比于国内母校稍低,培养方式国际化程度更高,国际交流优势有助于日后海外深造。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中外合作办学对语言要求高,相较于国内普通大学而言学费是前者的三倍甚至更多(3-7万元不等甚至更高)。 资料来源:教育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注:部分省份数据暂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留学热带动中外合作办学兴起 事实上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度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因为办学机构数量的增加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另外值得的是我国出国留学人群数量的增长。由于国内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本科学历的竞争力下降,越来越多人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认识到211/985本科的重要性。而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直接选择海外留学来寻求更高的教育平台,数据显示2009-2019年我国的出国留学人数从22.9万人增长到71万人。对于那些家庭条件有限且在语言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而言,作为一个211/985院校,正常的高考分数是非常高的,个别专业更是国内极负盛名,那么有一些差几十分的考生如果依然想要进入这所大学,唯一的选择就是中外合作项目,这算是高校和学生之间做出的一个折中选择。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注:2020年受疫情影响数据偏差较大,未列出 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科分类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在境内举办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规模均在 1 万人以上,总计超过5万人。从这些合作办学专业项目的国家类型来看,以欧美地区发达国家为主,与美国合作办学数量最多,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也有少量与东欧、亚洲的日本与泰国等国家的合作办学项目,说明了合作办学国家的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地缘因素、高校之间互补性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从学科专业分布来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涉及11个学科门类,主要集中在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四个学科,与近年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其中,一些高校专业项目与自身办学特色相联系,如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等,有助于促进这些行业型高校的特色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中外合作办学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五、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探索适当放宽合作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的限制,给予相应的鼓励引导政策或实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但是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依然面临诸多来自现实的挑战,一方面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竞争力如何体现?特别是近年来海外求学归国人数快速增加,其中不乏全球排名前50的知名院校毕业生,而目前除了9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以外,其他中外办学的教学质量和市场认可度参差不齐。而在教学模式上多数院校只是引入英语教学和英文教材,知识体系上向海外靠拢,但院系更看重的是提升学科影响力和扩大资源渠道,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金字招牌招收更多的学生。在院系各自为政的状态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像个孤岛,一般都是照搬外方教学和管理模式,教学管理相对独立,缺乏与其他院系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更不要说有意识地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 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个向海外留学的跳板,毕业生选择出国(境)深造的比例要远高于普通高校,并且在申请海外名校深造时更受青睐。但是对于那些想留在国内求学和就业的学生而言则面临一系列问题:课程体系不接轨,课程安排可能不适合考研,市场认可度在省外偏低等等。客观而言,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面对两个文化背景、制度体系、国情校情巨大差异的高校,如何从办学模式、管理制度、学科专业设置、教学保障体系、科学研究及人才资源等方面开展融合创新依然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