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军使用了原子炮!" 美国人喜欢用重火力狂轰滥炸,将战场变成一米厚的浮土;当他们遭受我志愿军的重火力,尤其是喀秋莎火箭弹的教训之后,却显得极度不适应,才会说中国人使用了原子弹。 喀秋莎之所以吓破敌胆,是因为喀秋莎准头不行,在战场上打不准,按照苏联人的性格,精度不够数量来凑,所以必须一个团到两个团的火力齐射,才能发挥出应有威力。每次都会造成地动山摇的爆炸场面;再有就是冷战时期,全世界大部分人都神经紧绷,总把威力强大的武器,联想到原子弹的身上。 喀秋莎火箭炮 尤其火箭炮首次作战的时候,志愿军两个团的火箭炮同时开火,火箭弹犹如冰雹砸向了美军"后洞里"阵地,歼灭接近千人。 反观我方战士,被敌人的重火力一直压制,数不清的战友葬身他乡,心中的仇恨比天高似海深。再有就是面对敌人用机枪、坦克、火炮组成的环形阵地,我们久攻不破的情况下,突然看到敌人被狂轰滥炸,所以在拿下高地之后,站在山上欢呼雀跃,大喊着:"炮兵万岁!炮兵万岁!" 我志愿军在看到喀秋莎的强大战斗力之后,完全可以想象,他们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就好比在江湖之中,一直被各大门派欺负的武林世家,突然拥有了武林顶尖秘籍。想问问不可一世的美国人,有没有见过一套"从天而降的掌法?" 喀秋莎投入战场之后的第二个月,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已经有所防备,意识到中国人已经拿到了"斯大林的管风琴",这一款驰名二战的重武器。 1951年10月初,志愿军在朝鲜的"添木洞"和"正洞"两个阵地,被美国的第一骑兵师攻占;这支部队立刻展开阵地堑壕战,建设坚固的防御工事,从而躲避志愿军的炮火。 去年也就是1950年,第一骑兵师身为美国陆军有史以来最王牌的部队,已经在志愿军手下吃了大亏,当时是新中国的四野军队,和美军在云山地区第一次交火;一战震惊世界,战例被多国编入教科书。 而这一次,我方志愿军与之交手的部队乃47军,与之协同的是我炮兵二0二团,喀秋莎火箭炮再次登场。 志愿军 经过先期侦查,发现美军躲在阵地工事当中,犹如是一只铁王八;所谓的第一骑兵师,已然没了去年的狂妄,以免重蹈覆辙又助长志愿军的威名,变得谨慎多疑。 我炮兵的二0二团,开始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虽然在战场上实施起来复杂,但是笔者这张大嘴说起来很简单,也就是47军吹响冲锋号,步兵三三制、后挂迫击炮、展开经典的中国陆军冲锋战术。 第一骑兵师已经对志愿军有所了解,所以按照既定战术,离开工事阻挡志愿军的步兵冲锋。可实际上,47军只是佯攻,几里开外的喀秋莎才是主攻,火箭炮开火之后火箭弹冲天而起,"从天而降的掌法"再次施展,歼敌八百余人。 按照志司制定的火箭炮战术,以他们的军事术语来说,就是:"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快去、猛打、快回"、"运用假火力准备、假火力延伸、假冲击、炮火假转" 到了朝鲜战争后期的上甘岭战役,时间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军各型重武器,在小小的上甘岭疯狂宣泄,范弗里特弹药量,展露老牌列强的阔绰。 至于美国人的火力有多猛,因为各路媒体多年宣传,所以笔者不再赘述,总之三个字:强、狠、凶! 在第一阶段的战斗中,也就是10月14号到20号之间,一块阵地双方反复争夺。 甚至朝韩双方的战士,将食物和弹药藏在阵地当中,免得每次夺取都要带来带去;更有甚者,将家书放在阵地当中,对方攻上来之后,能把书信找出来,寄给对面的亲人。例如南朝鲜士兵,亲人在北朝鲜,于是将家书放在上甘岭的阵地;等阵地被夺走之后,北朝鲜的士兵,会把家书帮忙送回北朝鲜。 上甘岭战况惨烈,七天七夜浴血奋战,我国总指挥立刻下令,调遣炮兵二0九团进入战场,协同15军鏖战上甘岭。 在19号的晚上,二0九团开进上甘岭战场,一共二十四门喀秋莎火箭炮进入发射阵地。虽然转移部署等等动作都是静悄悄,但是那粗壮的火箭弹,却在散发着凛冽的杀气。 当时采用的战术也很复杂,不过笔者通俗解释来说:一般情况下,炮兵和步兵是协同作战,炮兵先来一轮火海洗地,步兵冲上去夺取阵地。 对面的美国部队,等我们炮火结束之后,会离开工事堑壕抵挡步兵,这都是正常节奏。 可是有了喀秋莎火箭炮之后,战争节奏已然改变,军长秦基伟的104门火炮只是佯攻。在美国步兵离开工事的时候,喀秋莎的超远距离火箭炮凶猛开火,一轮齐射好似铺天盖地的冰雹。 (注:带发射架的是火箭炮,打出去的是火箭弹,千万别看混了。) 火箭弹两轮齐射,仅用了13分钟,便摧毁工事杀伤大量敌人;我们的战士攻上高地的时候,地面只剩下一个个大坑,和黑乎乎的残肢断臂。 上甘岭战役结束之后,炮兵209团获得锦旗一面,上面写着简单朴素的几句话:百花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不仅是中国对喀秋莎赞赏有加,美国媒体也大肆报道,按照他们的尿性"专为成功贴民主,专为失败论武器"。贴民主是为了宣传体制,论武器是为了讨军费,所以这样形容:美韩军的伤亡有70%是由志愿军炮火杀伤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喀秋莎"火箭炮。 电影金刚川里面发射喀秋莎火箭炮的场景 喀秋莎的优点便是火力迅猛、覆盖广泛、机动能力强、毁伤效果好……可缺点同样明显,第一就是炮弹的火箭发动机尾巴,发射之后会立刻暴露阵地,所以要迅速转移,否则会被敌方炮火针对。 再有就是,喀秋莎需要带保镖,因为设计的时候,便是从远距离宣泄火力,所以发射架没有装甲,甭说面对飞机和大炮,仅仅是步兵都能使其瘫痪,甚至出现可怕的殉爆,车毁人亡。 不过呢……喀秋莎虽然被美国人重点针对,但是我志愿军却争先恐后的,想要担任喀秋莎的操作员,因为如此重火力放到战场,是为战友报仇的绝对利器! 在朝鲜战场上,喀秋莎隶属于炮兵21师,获得了全体战士的尊敬和崇拜。因为车号统一是八十四,所以各个部队只要看到八十四的汽车,立刻让路并且敬礼、欢呼、喝彩。 以上内容,来自于笔者对朝鲜战场老兵的采访,在这些老英雄眼中、尤其是基层老战士的眼中,喀秋莎是制胜的关键,即使到了平均"九十三岁"的高龄,提起喀秋莎也会咧开嘴嘿嘿大笑。 运输兵老战士,九十几岁的年纪,突然站了起来,在笔者面前演示怎么怎么装车、怎么怎么装发射架、这样说:"我从山东装车,要好几个人才能抬得动,一路拉到朝鲜,为了躲过美国人的轰炸,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喀秋莎到了战场以后哇,咱们一打喀秋莎,他们就都散啦,哈哈哈……" 步兵老战士这样说:"我们趴在战壕里,突然就看到呀,天就跟亮了一样似的,感觉像是云彩着火了似的,喀秋莎落在了美国人那里……等咱们冲过去的时候,尸体好多好多,大炮都被炸得散盘子了……苏联人的武器真厉害!" 只可惜,笔者至今未能采访到21师的老战士,乃是我本人至今一大遗憾。 这里重点讲一讲运输线,当时美国采用绞杀战,对我运输线疯狂轰炸,这种战术曾经用来对付德国,打得德国都被迫撤退。 我志愿军为了运输喀秋莎,采取的乃是小路前进,从不敢走大路,而且夜间前进,汽车不能开灯,清一色选用有经验的驾驶员,用篷布和树枝全方位的覆盖包裹,犹如是会走的大树冠。 甭说美国人认不出,就是我们自己的志愿军战士,看到喀秋莎之后,都认为是架桥的钢架;以至于战争初期,21师的炮兵,被当成是工兵。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21师回归祖国,军械部将一台喀秋莎火箭炮,放到了军事博物馆,而且是曾经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英雄火箭炮,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观摩参观。 说完喀秋莎在朝鲜战场的表现,与各位再侃一侃喀秋莎的历史,和我国21炮兵师的历史。 这一款重型装备,产自于苏联"共产国际兵工厂"刚刚投入战场的时候,属于是军事机密,而且保密贼好,以至于战士都不知道这款武器的名字。 因为"共产国际"的俄文词汇,首字母是K,所以将其标在运输车上,作为共产国际厂家的代号。因为运输车也就是上的字母,二战时期的苏联红军战士,对此款武器无比热爱,当时战场上有一首口口相传的歌曲《喀秋莎》也因为斯拉夫人的女子,也经常用这个名字,因而才被称之为喀秋莎,原名BM-13。 苏联喀秋莎,卫国战争时期轰击德军 BM-13在卫国战争的时期,装备在苏军的作战序列;当时各国火箭炮,都采用的是管状定向器,可是苏联却靠着导轨;为了保持稳定,在尾部设有尾翼。 一辆运载车或者说发射车,能装载16枚火箭弹,10秒之内便可齐射一轮,之后迅速转移阵地;如此短时间内的火力倾泻,再加上两个团同时开火,阵地会变成一片火海,所谓的工事和堑壕碉堡,只剩下满地废墟一片狼藉。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志愿军最大的困境,便是和敌人的火力差距巨大,这也就有了军迷津津乐道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携带的火炮,以缴获的日本火炮为主,至于威力和弹药投射量,跟美军相比好似天壤之别。 喀秋莎援华之后, 对于重火力薄弱的志愿军来说,乃是战场上极大的补充,不仅炮猛而且最远能有九千米的射程,所以备受青睐。 我国早就重视炮兵组建,有了喀秋莎之后,便单独建立火箭炮师,由两个精锐步兵师所组成,也就有了炮兵21、22师,为全军仅有的火箭炮师。 因为朝鲜前线吃紧,所以21师仅仅训练了不到一个月,便进入朝鲜参加战斗。其中二0一、二0三团第一批入跨过鸭绿江;二0二、二0七、二0八团紧随而至。而我炮兵第22师的二0五、二0九团进入朝鲜之后,编入21师的队伍。除此之外,还有装备国产6管火箭炮的二一0团、高炮部队第十九营,相继并入第21师的作战序列。 所以21师在朝鲜,总共有八个火箭炮团,一个高炮营作为带刀侍卫。 火箭炮的加入,的的确确助长我军战斗力,就拿二0七团来说,虽然前往朝鲜去的晚,于1953年2月跨过鸭绿江,配属东线23、24、60、67军,全团配合步兵歼敌75282人;该团自身牺牲57人,伤70人。 喀秋莎在朝鲜战争当中,一共作战两年半的时间,我志愿军21炮兵师,配合步兵作战30多次,有力地支援一线战士,打击美国部队的嚣张气焰。 经过统计,21师在朝鲜战争当中,歼敌10万余人、炸毁坦克56辆、汽车230余台、火炮30余门、击落击伤敌机24架。这里解释一下免得大家抬杠,击落敌机并不是火箭炮击落,而是身边的带刀侍卫高射炮营所击落,这也就是《金刚川》里的电影场景。 在笔者看来,火箭炮的的确确,能发挥出强大的火力支援,为步兵减少进攻压力、炮兵21师战功卓越,自身伤亡348人。喀秋莎火箭炮,在当时的朝鲜战场上、这一武器门类当中,是我国唯一胜过美国的地面重武器。 可是!很多人在谈论朝鲜战争时,过分吹嘘喀秋莎,竟有谣言称抗美援朝的胜利,取决于喀秋莎!其实一件武器装备,并不能决定战争成败。虽然笔者也是一位老军迷,也曾无限吹嘘喀秋莎在朝鲜暴打美国佬,锤得西方联军落花流水……恨不得将喀秋莎当成是战争之神。 可随着对战争的了解,火箭炮是配合步兵使用,却并不是主导战场成败,各位先别急着抬杠,真要是以武器论的话,美国的轰炸机机群,投下暴雨一般的航空炸弹,所发挥的威力比喀秋莎不知大了多少倍。 有老兵亲口说过,远远看到友军部队,头顶来了B29轰炸机,整个山谷都是火海,大黑烟带着红色的火光,比山头都高出很多,他说的大概率是硝烟百丈。 真正决定朝鲜战争胜利的,是我中国志愿军的钢铁意志,这一点不容辩驳。美国人之所以说,喀秋莎多么多么厉害,那是为他们的失败找借口。 笔者采访的诸多老战士,之所以说是喀秋莎打赢了美国人,那是因为……被喀秋莎所带来的震撼,深深牢记于心,而且他们大多数都是基层战士。 就拿苏联来说,装备的喀秋莎最多,可是在二战欧洲的东线战场,两国伤亡也不会是两千万比九百九十九万,而且德国是两线作战。 苏联喀秋莎被德军缴获 中国士兵作战,尤其是朝鲜战争,决不能唯武器论,来阐述当时的战场。 如果武器能决定一切的话,日本岂不是长驱直入,斩获亚洲战场的胜利?如果武器能决定一切的话,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早就会全面占领朝鲜半岛,而不是签署"没有胜利的和平协定"。 笔者说了这么多,各位可别误会,我并没有质疑喀秋莎的作战能力,喀秋莎巨大的杀伤效果,和提振士气的效果,是绝对值得肯定的;而笔者真正想说的是,不要被谣言蒙蔽内心最真实的认知,毕竟一种甚至是十种先进武器,远远不能决定战争的胜利,真正左右战场局势发展的,是经过毛主席思想武装的战士。 每当提起"毛主席的思想武装"便会有很多网友在评论区与笔者论战,甚至各种私信好似蜂拥而至;可笔者还是想再再再次说明,当年八国联军区区一万八千人可攻陷紫禁城,而朝鲜战场之上,我英勇的志愿军面对的敌人,包括韩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百万大军,我们御敌于国门之外! 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喀秋莎的作用,是配合我志愿军先辈,在战场上发挥出更好的战绩,打出军威国威。 我们共产主义的思想先驱恩格斯,曾经这样说过:"枪是不会自己射击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去使用它们"、"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 以笔者粗浅的认知,斗胆做个总结的话,我志愿军之所以能把狂妄的西方联军,从鸭绿江一路打到三八线,靠着英勇顽强的作战意志、灵活多变的战术、细致入微的观察、完全胜利的决心! 到了今天21世纪,我们能看到更多中美双方的解密资料,尤其是有知识、有头脑、世界观更广阔的年青一代,更应该知道决定战场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最后重复一遍:喀秋莎带来的是火力支援、是提振士气等两大方面;我们的共和国官兵,在喀秋莎的掩护下,把美国人赶到三八线以南;而不是靠着喀秋莎,把美国人赶到三八线以南,大家切记这一点,否则以后面对老军迷的时候,可能会闹笑话被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