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历史(三分钟带你了解楚国崛起史) 唐朝宰相张柬之写过一篇流传千古的诗文,其中"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两句最为有名,诗文中的楚指的便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主角,也是曾经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国家——楚国。诗句表现出诗人对楚国曾拥有的高深莫测的锻造工艺的深深崇拜,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楚国是如何从一个弱小的蛮夷之邦逐渐成为傲视群雄的世界第一强国呢? 图为 战国七雄 图为 战国楚式黄皮喇叭筒剑 楚国贵族,大诗人屈原在千古名篇《离骚》的开篇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没错,据记载楚国的先祖确实是五帝之一的颛顼,也就是黄帝的孙子,他们祖先是火神祝融,从血缘上讲,楚人是纯正的华夏族人。 然而楚人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为殷商统治者所不容,在殷商军队的武力压迫下被迫南迁。《诗经·商颂》中记载:"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同诗还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甲骨文中曾发现有"商伐咩"的记载,咩通芈,为楚王之姓,青铜器"矢令簋"记录有"唯王于伐楚伯,在炎"的铭文,于是乎楚人就只好"或在中国,或在蛮夷"颠沛流离了。无数血泪,不言自明。 图为 中国浪漫文学奠基人——楚国贵族屈原 南迁以后,由于同蛮族关系日渐密切,楚人渐渐断发文身,改变语言,抛弃龙而以凤鸟为民族图腾,以致于彼时的楚国文化同蛮夷并无任何差别,风尚为时人所鄙夷,楚国有志之士深以为耻,渴望被诸夏认同,改变现状。 图为 楚国信仰图腾——九头鸟 后来,为得到与诸夏之间的认同,加之与殷商的旧恨,在推翻殷商统治的战争中,楚人酋长鬻熊(Yù Xióng)为周武王披肝沥胆,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戏谑的命运再次狠狠鞭挞了楚人的肩膊。旧的王朝凋零,新的王朝建立,曾浴血奋战楚人却一无所获。楚人也并未借此机会扭转被轻视的命运,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楚国两个字从未出现在《左传》这部具有超凡时代意义的史书中。回想下有关于楚国和楚人的成语就可以窥探出时人的心理,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们无一例外的表现着楚人的愚蠢。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原诸夏从心底里看不起楚国。 图为 殷商末期天下形势图 楚国之所以这样为人轻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天子分封给楚人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周武王在大战胜利后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遗忘了那个为他披肝沥胆的部族,并未给予那个千里迢迢带着贡品"包茅"的楚人领袖任何爵位。分封一事居然等到周成王时才有了后续,成王不知因何种原因偶然间才想起了楚人,这个浴血奋战却为周的统治者所遗忘的部落,"慷慨"的成王赐予了楚君熊绎一个末等的子爵地位,统治五十里土地的封国(土地面积不如现在一个乡。)楚国由此正式建立。楚人在去丹阳封地建国时,国家极度贫穷,建好了宗祠却没有可以用来祭祀的贡品,他们不得已选择去邻国鄀国去盗了一头还没长角儿的小牛,又怕鄀国人找来,连夜宰杀后祭祀,据说,后来楚人的祭祀都一直选择在夜里进行。 图为 记载楚人盗牛的竹简 其次,楚人不遵周礼,擅自称王,自恃武力强悍随意攻灭邻国,行军作战以实用主义为主。然而在春秋时代,战争并不已攻灭他国作为目的,也很少有超过三天的战争,战争只是贵族们相互殴斗的游戏,他们的战争严格参照周礼的标准进行,风度翩翩,礼让有序,类似于古欧洲的骑士文化。然而楚国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三个儿子封王的楚君熊渠更狂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有趣的是,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楚武王熊通身上,《楚世家》中记载,楚武王熊通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在那个以礼乐文明为信仰的时代,楚国的操作显得有点辣眼睛,论脸厚程度楚国国君直呼"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图为 出土的楚国皮质甲胄 再其次,楚国贫困,前面提到过早期的楚国,连祭祀祖先的牛都要从领国偷窃,在半夜悄悄祭祀。 不过局面在楚武王熊通掌国时期迎来了转机,在他的带领下楚国军队攻取了天下第一铜矿山——铜绿山(今湖北大冶境内)。在那个时代,铜不仅等同于黄金,也是铸造青铜礼器和兵器的主要材料,拥有如此巨大的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楚国从此已经今非昔比。 图为 铜绿山遗址古铜矿采掘场景 俗话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经济问题解决了,该轮到解决解决文化问题了。 楚国在日渐发达之后的确迎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庄王问鼎。就是那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传奇君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图为 楚庄王纪念雕塑 庄王时,尚武成风的楚国兵强马壮,兵锋正劲,所向披靡。志得意满的庄王不忘奚落当年有愧于他们的周王室,带领精兵强将包围了周王畿,用武力胁迫周王,索要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周王大惊失色,派王孙满游说楚君。 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后用略带嘲讽的口气询问他"九鼎到此有多重"?王孙满立刻看出了楚庄王的意图。他慨然回答道:"在德不在鼎"(这是春秋时期普遍的政治观点,国家的强大在于施德政,而不是穷兵黩武,到了战国时期,观点正好反了过来)。后来他讲解了九鼎的来历。他说大禹实施德政,各地诸侯都把自己那里的奇异之物绘制图,献给他,九州的长官也把金属制品上贡。于是大禹就把这些金属品做成九鼎,上面铸出各种奇异之物的形状。这样,百姓在山川林泽就不会碰到妖怪,不会遇到不顺利的事。因此国家安宁,都可以受到上天的赐福。夏桀昏乱,九鼎就归于商朝。商纣暴虐,九鼎又归于周朝。有德时,鼎小却重;无德时,鼎大却轻。而且上天保佑品德好,施宽政于民的君王。品德好的人也是有限。成王定鼎于郏(辱耳)之时曾经占卜,结果说可以传三十代,历七百年。于今"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王孙满的一番操作令楚庄王有些怀疑人生,随即宣布退兵。 图为 传说中由大禹铸造象征国家昌盛繁荣的大禹九鼎 楚庄王在与王孙满的对话中深感没有礼乐文化的熏陶,楚国永远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罢兵归去后,极力学习中原文化。 在经历了许多代国君的不断努力和学习积累下,战国早期和中期的楚国,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涤荡,无论文化和经济都已经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强国,被诸夏拉进群聊,为天下重。其中非常有趣的是楚国的交往不止是同诸夏,他还通过某种方式与西亚建立了贸易渠道,这一切远远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图为 原产于西亚的楚国文物蜻蜓眼琉璃珠 战国时期,楚国历史上另一位贤明君主楚威王执政时,楚国几乎已经完成了在蛮族躯体和礼乐精神互相糅合的最高境界,国力达到鼎盛,当之无愧成为了这颗星球上的第一强国 楚威王灭越国,囊括越之名剑宝器、能工巧匠,所以楚地之剑能继承吴越名剑之余续,光彩灿然,成为先秦时期中国古剑又一颠峰;社会经济上,楚国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黄金做为货币的政权,他的建筑文化、青铜器铸造工艺、漆器技术和犀牛甲胄技术更是独步天下;文化成就上,《楚辞》同《诗经》交相辉映、流传百世、无比灿烂…… 这时的楚国已不再是楚国,但楚国还是楚国。 图为 战国楚式双箍剑 图为 天下第一台——楚国章华台复原图 图为 曾侯乙墓出土的早期冰箱——青铜冰鉴(曾国属楚国附庸,是楚文化的一部分) 图为 巧夺天工的楚国漆器 图为楚国金币——郢爰 [yǐng yuán] 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楚国的繁华鼎盛的气息与楚人的剽悍洒脱的风貌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但是,透过图文中的这些图片载体,两千多年前的楚国,仿佛又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