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AI财经社 刘冬雪 编辑/ 孙静 10月底,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季度财报季,各证券机构也开始忙着为各上市公司点评业绩、分析买入评级,一时间几家欢喜几家愁。不过,有这样一条赛道,近期得到了各大证券一致"好评"。 安信证券给予贝泰妮买入评级,目标价定位为285.00元;国信证券给予华熙生物增持评级,光大证券给予华熙生物增持评级;民生证券给予上海家化买入评级,东方证券给予上海家化增持评级…… 能得到证券机构的一致认可,原因无他,以上几家企业的三季度业绩很难不让资本市场"心动",这其中又离不开功能性护肤品业务的爆发。 "敏感肌"的财富密码 华熙生物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年初至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收入30.12亿元,同比增长88.68%;实现归母净利润5.55亿元,同比增长26.91%;扣非净利润4.47亿元,同比增长19.49%。 分业务来看,华熙生物在功能性护肤品业务的表现领跑整个公司业务板块,前三季度护肤品收入18.66亿,润百颜、夸迪、米蓓尔、肌活四个品牌同步增速分别达到163%、160%、119%、143%。 图/雪球 根据贝泰妮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21年1-9月公司营收21.1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9.05%;净利润3.5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66.11%。 目前贝泰妮营收仍然依靠旗下核心品牌薇诺娜支撑,从其2021上半年财报数据来看,报告期内,薇诺娜的营收占贝泰妮总营业额的九成以上。 而上海家化前三季度营收58.3亿元,同比增长8.73%;实现归母净利润4.20亿元,同比增长34.71%。这主要依靠护肤业务高速增长拉动整体增长,具体看来,护肤品营收前三季度同比增速为25.8%,第三季度增速为18%左右,其中玉泽单品牌的第三季度增速超50%,个护家清业务前三季度只实现了个位数增长,且第三季度六神与家安品牌营收还均有所下降。 国产护肤品的涨势不仅体现在财报中,今年整个护肤品赛道格外受资本青睐。据品观APP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中旬,护肤品赛道约完成20起融资。 其中溪木源分别在今年1月和8月完成了B轮、C轮融资,最近一轮融资金额超过3亿元,目前估值近40亿元人民币,比年初涨了近3倍。创立于2021年1月的功能性护肤品牌颜效笙,上市两个月后便获得来自寒武创投的天使轮融资。5月份,UNISKIN优时颜宣布完成A轮融资,由弘毅创投领投,红杉资本跟投,而此前的天使轮也是由红杉资本独家投资。 如果说上一波国产美妆受资本热捧还是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彩妆品牌打头阵,这一波投资偏爱功能性肤护品。这与年轻人消费理念的转变、渠道变迁不无关系。 比如今年双11期间,90后王菲又在李佳琦的直播间囤了4盒某国产品牌次抛精华液,"双11期间活动力度很大,平时一盒558元,现在两盒不到800,还有不少赠品。" 这是王菲使用的第一个国产护肤品品牌,"之前我都是用国外护肤品,后来大学同学给我推荐了这个品牌,我俩都是油痘肌,她说这个消炎镇定效果不错。睡前用,第二天早上起来皮肤软软的,我就入坑了。" 王菲告诉AI财经社,上大学那会儿,国货护肤品还是低端廉价的代名词,不过这个品牌让自己对国货有很大的改观。"现在我反倒不在意品牌出身了,主要看效果。彩妆还好,护肤品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所以选择的时候会很谨慎,轻易也不会更换品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亚洲女性中敏感肌占比在40%-56%之间,我国约有36%的女性有敏感肌困扰。从肤质来讲,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发布的《国人肌肤现状调查》显示,72%的中国人皮肤处于亚健康状态。 国内功能性护肤产品正是基于对本土市场的精准了解和判断,抓住"修复敏感肌"的痛点,迎来了品牌的爆发式增长。 比如2021年上半年,华熙生物旗下品牌米蓓尔依据打造专属"Z 时代"人群敏感肌修复的品牌定位,一口气推出 10 个新产品;"薇诺娜"品牌在皮肤学级护肤品国内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又较2019年度提升2.5个百分点,也带领着贝泰妮冲击千亿市值;营销团队为上海家化玉泽打造的"皮肤屏障修护专家"定位,也为品牌的走红打下了基础。 不过,亦有投资人对这个赛道保持审慎。一名研究消费领域的投资人透露,他们看过护肤品、面膜品类,看了一圈发现销售数据不行,还没有到爆发式增长的阶段。"一个厂家可能会给很多个项目配货,缺少专利技术。" 另一名投资人表示,虽然一直在国产护肤品品牌,但近期并没有投资打算,"一是大多品牌还是依靠第三方实验室或者代工厂,产品端创新成分不足,没有属于自己的成分、配方壁垒,导致前端趋同;二是渠道端靠线上ROI比拼,而线上这几年增速放缓,导致ROI连1都不到,复购率又不会高于其他品类,UE(单位经济模型)不好看。" 华熙生物销售费用翻倍,品牌或被流量"绑架" 贝泰妮董事长郭振宇曾公开表示,研发一直是贝泰妮的发展重点。从以上公司的财报可以看出,大家都急于撕掉国产护肤品"靠脚研发,靠营销出圈"的标签,强调自己每季在研发投入上占比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 不过在化妆品专家白云虎看来,情况可能并不如大家看到的那样乐观,"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各品牌对于营销费用和科研投入的把控体现了一些策略上的变化,不过今天本土的绝大多数品牌仍然是渠道和营销驱动型的发展策略。财报数据中的研发比重更多是给市场、渠道、消费者看的,真实情况只有企业自己知道。" 在白云虎看来,所谓渠道和营销驱动型的发展策略,是指品牌不以品牌力建设为导向,而是以营收为导向,即出发点是卖货而不是品牌沉淀。"当然整个美妆行业的环境就如此。尤其针对本土品牌,这也是一种被动不得已的选择,因为目前他们找不到更有效的方法参与差异化竞争。" 销售数据上或许反映出国产品牌已具备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的实力,但在欧美品牌占主导地位的护肤品行业,国产品牌的春天是到了,但想要打破当前的局势,也并不容易。 功能性护肤品品质的保证依赖科研的力量和科研的投入,但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环境还是不成熟的,国内功能性护肤品在整个护肤品行业中的占比已经从2016年的8.3%逐年上升至2020年的12.9%,但发达国家成熟市场该比例已达50%-60%。 "绝大多数的本土品牌,不论是头部品牌还是新锐品牌,基本已经被线上渠道绑架了。即便是欧莱雅等国际巨头,如今也很依赖线上渠道。"白云虎表示。 高度依赖线上渠道也意味着需要不断加码营销费用,华熙生物在今年1-3季度销售费用达到13.97亿元,而这一数字在去年为6.45亿元,与此同时,华熙生物的净利润正在下降,2021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率同比下降8.97个百分点至18.43%;而上海家化此期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了6.9%;贝泰妮同期销售费用同比增加了46.83%。 "高度依赖营销其实没有问题,大集团的市场营销费用占比也是非常高的,这就是护肤品行业的规律。问题在于2020年市场的热钱很多涌向了护肤品,导致这些品牌都在互相比拼投放,ROI可能0.5都不到,还要继续投,因为不投,就会面临增长停滞。"众为资本资深投资经理李雅珺对AI财经社说。 白云虎对国产品牌高度依赖营销也表示出担忧,"不论老品牌沉淀还是新品牌拓展,势必还要依靠流量。当下线上渠道属于头部聚焦型,流量入口掰着手指也数得过来。为了保持增长,大家都争这几个流量入口,成本自然水涨船高,这种情况下营销成本也不可能下降。" 从贝泰妮终止港股上市来看,产品单一、依赖线上、营销成本过高都是品牌能否实现长久盈利的不确定因素。 此外,盯着这块蛋糕的也不止国内品牌,修丽可、理肤泉、薇姿等也同样瞄准了这一领域,它们背后有欧莱雅、强生等大集团做背书,且在过去十年中,全球功能性护肤品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头部品牌的壁垒依旧深厚。 "国际品牌的护城河是时间积累的,国内品牌也需要时间的沉淀,这当然要建立在正确的品牌观上。"白云虎表示。 李雅珺认为,虽然目前国货在品牌宣传、用户体验以及渠道方面已经不输于国际品牌了,尤其是在上新速度、用户社群的维护方面做得很出色。但是在核心成分、超级大单品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差距。而且大集团旗下品牌线在价格带方面占据得非常完全,从几十元到千元均有品牌占据。国产品牌往往价格带根据不同的产品线来分,但品牌仍是同一个,价格带相对稳定,且往往都定价在中低端,更加剧了大家的竞争。 提起经典国货品牌,上海家化的六神花露水算是一个,但在美妆护肤领域,人们很难想到一个能受消费市场青睐几十年的产品,而国际品牌如雅诗兰黛、兰蔻都有自己热销几十年的明星产品。 比如雅诗兰黛小棕瓶从1982年至今已经更新至第七代,主要是为削弱护肤品产生类似药品耐药性的更新迭代和配方升级。国内更多品牌不愿意专注打造精品,而是被市场需求牵引,哪里风大往哪里走,这个不行换那个。 根据今年天猫数据披露的6月全网销量及销售额来看,资生堂品牌销量同比上升125.1%,雅诗兰黛品牌销量同比增长103.4%,海蓝之谜品牌销量同比增长141.1%,兰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40.3%,欧莱雅品牌销量同比增长56.5%,2021年618天猫美妆类目TOP10的榜单中前九位仍不见国货品牌。 早在2018年双11就跻身天猫品牌"亿元俱乐部"的HFP(注:护肤品牌)火到了2019年以后,就开始越来越没有存在感。用户说发布的"2021年最受用户偏爱的国妆品牌"排行榜中,HFP从TOP1到消失于榜单TOP10只用了半年时间。 毕竟直播间也好,小红书也好,都只是一个信息传达的通道,最终消费者是否完成购买或复购,多半还是由理性主导。这又回到原点,国产护肤品的产品能力是不是够硬。 (文中王菲为化名)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