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德里临近亚穆纳河西岸,位于恒河流域西端通向印度河流域走廊的关键位置,防御功能相对明显,因此这里曾是次大陆的政治中心,是拥有悠久历史的"七朝古都"。 根据印度著名史诗《摩呵婆罗多》记载,早在公元前1200年,般度族就曾在此建城。公元前1世纪,印度王公拉贾·迪里重建此城,德里因而得名。 历史渊远、土地肥沃、人口密集、财赋交汇的德里,曾经是次大陆上兼具地理、政治、历史、经济和宗教为一体的城市中心,也见证了印度半岛的沉浮岁月。 印度经过多次王朝更迭,德里、阿格拉、加尔各答都曾经作为首都。但如今德里的风格要始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 莫卧儿帝国统治者沙·贾汗登基后,下令将首都从阿格拉迁移到德里,将其命名为"沙贾汗纳巴德"。经过为期十年的大力发展,德里城基本成型。 沙·贾汗酷爱兴造建筑,泰姬陵就是他为了悼念爱妃所修建的。迁都德里之后,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设运动。他营建的德里城中有诸多宏伟的建筑,在印度本土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来自波斯、阿拉伯和蒙古的建筑及装饰风格。 大兴土木的德里,不仅建成了红堡、贾玛清真寺、月光市集等一系列伊斯兰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还因为新的城市建设吸引了众多商旅前来,俨然成为了多民族聚集交融的中心。 沙·贾汗耗费无数心血和资金所兴建的德里,并不全然是如今的印度首都德里,而是德里的一部分,被称之为旧德里(老德里),至于新德里的修建,则要从英国殖民印度说起。 19世纪,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到来再次改变了德里的历史。最初他们选择靠近海的加尔各答作为首都,但为了巩固殖民统治,1911年正式宣布迁都德里。 德里老城设施陈旧,道路狭窄,英国决定在老城区的南部扩建新城,并将新的城市称之为新德里。如果说旧德里是印度的一面的话,那么新德里则代表了另一面。 新德里的建设共耗时20年,英国为了体现帝国的实力,在新德里的建设上颇下工夫,城市规划出自英国建筑师鲁琴斯之手,有不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倾注了当时英国所有的顶尖城市规划与城市建造技术。 道路宽阔、建筑大气华美的新德里已经成为印度现代化的象征,1947年印度独立,虽然一直有人提议将首都迁离殖民者留下的新德里,但最终还是继续沿用德里作为首都。 虽然新老德里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但一般认为德里门是一个人们通常认可的界限,德里门以南是新德里,以北是老德里。 来到这里不仅仅是因为德里门是新德里和旧德里的分界线,还因为总统府、国会大厦等重要机构都在国王大道附近。 国王大道又叫主权大道,是英国人设计,与新德里及其它城市中的主干道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印度最核心的地方,印度举办盛大的活动、阅兵式等都是在这条道路上。 让我们把点拉回德里门,德里门建于1921年,最初时叫全印战争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一战和第三次英阿战争中牺牲的印度将士,意思是不朽战士之火焰。 德里门是新旧德里的分界线,一边是繁荣宽阔的街区,一边却是狭窄拥挤的贫民窟,泾渭分明宛如两个世界一般。 左面古城,右面新都,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裕被标注被放大,一门之隔,一个城市变成了两个世界。 18世纪以前,莫卧儿帝国的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在他们身后留下了若干出色的大型建筑,除了喜欢兴兵四处征讨的第六代统治者奥朗则布之外。 所有早期的印度莫卧儿统治者都是伟大的建筑师,不过胡马雍墓并非由君主本人所设计,而是由帝后哈克·贝克姆主持修建、米拉克·朱尔扎·吉亚斯设计的。 胡马雍的陵墓是阿克巴时代莫卧儿建筑风格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里程碑,从红砂石精细的镂花、花园式的内景到四周墙壁上的拱型大门,是印度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精品。 胡马雍陵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建筑风格的典型结合,也是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它引起了建筑领域内几项重要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在泰姬陵的建筑中达到了顶峰。 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陵墓主体建筑由红色砂岩构筑,用大理石和红砂石的碎块,镶嵌成一幅幅绚丽的图案。陵体呈方形,四面为门,陵顶呈半圆形,胡马雍和皇后的墓冢在寝宫正中,两侧宫室有莫卧儿王朝5个帝王的墓冢。 这样的大手笔,当然来自于定都德里的莫卧儿帝国的君主沙·贾汗,从1650年开始建造,历时6年时间才得以建成。 清真寺共有三座宏伟气派的大门,其中东门为帝王专用,修建得壮观而华丽,寺顶的三个白色大理石穹形圆顶,充满几何学的美妙,以镀金圆钉和黑色的大理石条带做点缀,圆顶中央的尖塔则为铜质。 清真寺两侧的各建有一座以红砂石和白色大理石堆叠而成的叫拜塔,也称宣礼塔,塔内的130级台阶通向塔顶,在顶部的白色八角凉亭里眺望远方,旧德里的城市景观尽入眼底。 走进建筑内部,可看到一条宽阔的长廊,长廊地上铺有地毯,这里是信徒礼拜的地方,无论是游客还是信徒皆可在此礼拜(如果遇到礼拜日,游客不可进入)及诵读《古兰经》, 《古兰经》里说伊斯兰教不能有个人崇拜,所以所有清真寺里都没有人物雕塑。但这里植物花卉雕花,天花板的细腻拼绘,层叠又有层次的门,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古老文明的气息。 整个清真寺建筑颇为壮观,不单宏伟而且装饰做工甚是精美。细细观察会发现整体建筑不用一根木料,用精磨细雕的白色大理石,以铅水灌缝而成,坚不可摧,可谓是建筑学中的奇迹 这部电影或许了解的人并不多,但如果想要了解印度人的生活,更深入地体验印度文化,月光集市不容错过,因为这里更像一个微缩版的印度。 月光集市曾是整个印度最大的集市,建于1650年,同样是沙·贾汗主持建造,但集市的设计者却是他最钟爱的小女儿嘉罕娜拉。 据说,在当时有一条沟渠贯穿月光市集,市集因月光照在沟渠上而得名。也有一说,指当时王宫贵族夫人常在夜晚出门,在月光下到市集逛街,因而被称为月光市集。不管哪种说法,都让这个集市充满了浪漫的氛围。 三百多年时光流逝,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年代久远的月光集市始终热闹如初。 这里保留着印度最真实最传统最原始的面貌,各种各样的印度美食、错综复杂的小巷、大量的店铺,商贩、乞丐、小偷、游客、人力车夫充斥其间,鲜活的印度平民生活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