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于学术造假也要从娃娃抓起吗的问题受到了很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学术造假也要从娃娃抓起吗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到学术造假也要从娃娃抓起吗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息,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与学术造假也要从娃娃抓起吗相关的信息吧(以下内容来自于网络非小编所写,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删除) 学术造假也要从娃娃抓起吗 近日,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项获奖作品引发人们关注。有网友质疑,这项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经达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但该项目竞赛组别是小学组,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 对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7月13日回应称,此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研究所目前已成立调查组。此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位工作人员称,针对该情况,他们正在进行调查,会根据情况发布调查结果。 从目前曝光的信息看,“小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何为‘基因’后,5天之内既可以操作‘高大上’的课题,并获得全国大奖”显然不符合逻辑。而其从事的分子实验也被美国一位神经生物学博士后证实,“相关专业研究的本科生需要经过大半年的训练才能操作,很难相信一个小学生会有如此精准的手法。”再者,三位指导老师均就职于学生所就读的小学,同样难以令人信服。种种“不合逻辑”的因素叠加,外界质疑其获奖过程也就不足为奇。 综上分析,很可能是作为研究员的父母给孩子铺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包装为孩子的成果去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如果调查确认这一事实,那么,不但要撤销奖项,而且要追究研究员的责任,这一行为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 小学生这么小就卷入学术不端,令人心痛。有人为此提出,学术诚信要从娃娃抓起。那么,该怎么抓呢?现实是,他们不是主动弄虚作假,而是在父母、亲朋的运作下,参与弄虚作假。也就是说,父母、亲朋根本没有意识到让孩子参与弄虚作假的危害,而是身体力行地对孩子进行“造假教育”。 这暴露出为获得功利目的,不择手段的扭曲价值观。对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诚信教育、规则教育。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给孩子的教育,则是不回避“潜规则”的现实教育。家长不是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是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灰色技能”教育。 去年,为治理自主招生中出现的论文买卖、专利买卖弄虚作假现象,国家教育部明确自主招生从严,仅有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或者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将不能直接获得入围自主招生的资格。这一规定发布后,有家长找到培训机构,要求退钱。家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机构当初承诺给孩子发表论文,然后以论文申请自主招生,保证入围学校自主招生的复试环节。并称,孩子根本没有参与什么研究,就给机构几万元钱,现在机构说有论文也不能入围自主招生,这不是诈骗吗? 家长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可是当初机构承诺交几万元,就能搞定论文,进而搞定自主招生,这不就是弄虚作假吗?为何家长那时没有举报,而是争相给机构交钱呢?这就是为了利益可不择手段。 因此,要提高学术研究人员的诚信意识,关键在于建立科学、严谨的学术评价体系,不给弄虚作假可乘之机。实事求是地说,此次曝光的事件,给人的感觉是“很容易”,父母搞科研,顺带给孩子弄一个成果,然后就评上了大奖,“就这么简单”。如果研究项目不那么高大上,以及父母给孩子搞的研究不是自己正在进行的,而是专门搞一个,很可能根本不会被发现。因此,对孩子们的学术诚信教育,应该是现实的、严谨的学术评价,教育他们弄虚作假寸步难行,而不是如此容易。 当然不排除很多孩子确实有科技创新的天赋和动手能力,他们未来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栋梁,但是家长、机构的“深度参与”让这个竞赛的公平性蒙上了阴影。真正自己动手搞创新的小学生怎么能拼得过专业级别的家长?童年亲身经历科研造假风气的孩子,以后怎么能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科研学术造假,看上去和老百姓离得很远,但是实际上,我们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都来自全民老百姓的税收,如果一部分经费是被“假装在研发”的一批人浪费掉了,意味着一些真正的科研创新反而会得不到支持,最终科技是要转化为生产力的,国家的科研效率也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砝码。 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学术诚信是基于自然法则的学术规范。】 既然“天道”是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客观规律,那么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真实地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做到按照自然规律或“天道”来办事、生活,成为实事求是的“诚之者”。在学术研究领域,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认识客观规律为归旨。客观地或诚实地对待自然世界和社会问题,是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不可抗拒或超越的存在论意义上的硬规范。如果违背了这种规范,必然是远离“天道”、远离真相、远离真理。诚实地对待学术,才能守住世间正道。正如刘禹锡所说的,“守法持正,嶷如秋山”。可见,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实事求是地对待学术研究,是基于自然法则的最基本的学术规范,也是最重要的学术道德。就此说来,学术诚信,善莫大焉。 【学术诚信是保障学术共同体信任的基础性规范。】 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共同体的事业,还让学术诚信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伦理意义。学术研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学术是共同体的事业。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如果人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如果不诚实地推出虚假的“研究成果”,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伦理后果。一是错误引导他人的研究活动,使别人的探索脱离实事求是的轨道;二是妨碍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活动的深入,影响知识的发现和传播进程;三是学术不诚信必定削弱社会对学术活动的信任,让学术研究无法顺畅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学术诚信是守望学人成长的前提性规范。】 人是通过实践和学习而逐渐成为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人的。同样地,学者也是一个生成性的存在。人的认识活动对人的成长是具有根本的生成意义的,人必须在持续的学习中才能持续地生成为人。当出现不诚信的认识活动时,人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就停滞下来了,人就变得不成其为人,或不成其为人之本质意义上的人。人是在社会中学以成人的。学,就要有可以学的真实知识、客观的社会现实、真诚的社会理解,人是在不断扩大的交往中学以成人的,交往范围的扩大让人学以成为更丰富、更有内涵的人。这就需要真诚的学术态度、实事求是的研究活动加以保障。人在学以成人中成为历史的真实的人;成为有真实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人;成为有实际意义和真诚价值的人;成为有真实实践活动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学术诚信是保障学术研究健康发展富有成果的根本性规范。】 人类认识是一个积累性发展和跃升的过程。只有站在前人已经到达的学术高度基础上,才能有进一步的更深入的认识。所有的学术成就都是基于我们站在前辈已经获得的学术成果之上。科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历史的累积过程。如果出现学术不诚信的情况,许多认识是虚假的,那么学术发展的大厦将建在不牢靠的基础之上,那样构成的学术成果总有一天会轰然崩塌。只有学术诚信才能保证学术成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学术诚信还是社会公俗良序的守望者。】 实际上,学术诚信与否,不仅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问题,而且还在人类行为上具有道德形而上学的意义。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因此自主自觉的认识活动是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且具有道德意识的前提。一是学术诚信事关精神层面和内在性的真诚。人在认识和精神层面上是诚实的,才能够真正做到“是其所是”;如果人在认识和精神层面上弄虚作假,那么就让自己处于“是其非是”的境地。二是学术成就与荣誉是对人创造性价值的肯定,事关历史评价。如果弄虚作假,不仅造成名誉的不公正,而且会从内在的精神层面侵蚀和败坏人们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三是承认别人的学术成就,也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问题。如果受到别人思想成果的影响,就应该承认这一点,这是对别人应有的尊重。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诚信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道德规范。这事关知识的创新,也事关学术的社会功能,更事关社会的美德和行为底线。在学术探索的路途中,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必须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学术研究中,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到真的就是真的,不能把假的伪装成真的。学术研究是造福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必须严肃对待。每个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时,都要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做一个真诚的人、纯粹的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