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兵临城下(三国成语故事:兵临城下)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发生在关羽围攻樊城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曹仁、满宠、吕常和关羽。原文如下: 却说曹仁折了二将,退守樊城,谓满宠曰:"不听公言,兵败将亡,失却襄阳,如之奈何?"宠曰:"云长虎将,足智多谋,不可轻敌,只宜坚守。"正言间,人报云长渡江而来,攻打樊城。仁大惊,宠曰:"只宜坚守。"部将吕常奋然曰:"某乞兵数千,愿当来军于襄江之内。"宠谏曰:"不可。"吕常怒曰:"据汝等文官之言,只宜坚守,何能退敌?岂不闻兵法云:军半渡可击。今云长军半渡襄江,何不击之?若兵临城下,将至壕边,急难抵当矣。" 仁即与兵二千,令吕常出樊城迎战。吕常来至江口,只见前面绣旗开处,云长横刀出马。吕常却欲来迎,后面众军见云长神威凛凛,不战先走,吕常喝止不住。云长混杀过来,曹兵大败,马步军折其大半,残败军奔入樊城。曹仁急差人求救,使命星夜至长安,将书呈上曹操,言:"云长破了襄阳,现围樊城甚急。望拨大将前来救援。"曹操指班部内一人而言曰:"汝可去解樊城之围。"其人应声而出。众视之,乃于禁也。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出兵进攻襄阳和樊城。曹仁部将夏侯存和翟元贸然出战,不仅被关羽和关平斩杀,樊城也落入关羽之手。关羽随即又向发成展开进攻。此时,曹仁部将吕常自告奋勇,要求出城与关羽决战,结果战斗尚未开始,曹军士族就被关羽吓破了胆,不战而逃。关羽率兵掩杀,吕常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回樊城防守。得知樊城别为的消息后,曹操派遣于禁率领七军救援,之后便有了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吕常口中的"兵临城下", 意为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战国策•齐策二》中的"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小说中描述的关羽围攻襄阳和樊城及"水淹七军"的情节,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曹仁、满宠和吕常也都曾出现在襄阳和樊城战场。不过,小说中提及的襄阳落入关羽之手却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徐晃传》载:"(曹操)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可见当时关羽在围攻樊城的同时,也派人对曹魏将军吕常所镇守的襄阳展开围困。那么,襄阳有没有落入关羽之手呢?该传此后又记载了曹操对徐晃的一番话道出了真相。曹操是这样说的:"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意思是说保全襄阳和樊城,都是徐晃将军的功劳。这也就意味着关羽并未拿下襄阳。 这段记载中提到的吕常又是何许人也呢?这个人物仅仅在《三国志•徐晃传》中提到过一次,以后再无踪迹,其他相关史料中也并无此人生平介绍。幸好著名史学家严耕望的《隶释》一书中介绍了一件名为"魏横海将军吕君碑"的考古文物,这位"魏横海将军吕君"就是在荆襄之战期间力保襄阳不失的吕常。从这件考古文物中,后人也得以对此人有了大致的了解。现根据碑文的记载对这个人物进行一个简略的介绍。 据碑文介绍,吕常是荆州博望人氏(这个地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刘备寄寓荆州期间,曾经在这里击败过夏侯惇)。加入曹操集团后,"拜武猛都尉厉节中郎将裨将军,封关内侯",后来又转任平狄将军,改封卢亭侯。荆襄之战爆发前,吕常负责镇守襄阳。不久后,"(关羽)猖獗为寇,荡摇边鄙,虔刘民人,而洪水播溢,泛没樊城,平源十刃,外渎潜通,猛将骁骑,载沈载浮。于是不逞作慝,群歹凶鼎沸,或保城而叛,或率众负旌,自叩敌门,中人以下,并生异心。君威怀之信,临难益著,故能桀然攘除奸逆,独存社稷,连城十三,民无虺蝎。" 在吕常的顽强抵抗下,关羽倾尽全力,依然未能攻克襄阳。荆襄之战结束后,吕常又被曹操任命为"横海将军,徙封西鄂都乡侯,食邑并七百户",成为曹军当中仅次于曹仁和张辽的守城名将。不过,吕常在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 与曹仁、张辽这样的守城名将相比,吕常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却挡住了关羽这位威震华夏的名将,力保襄阳不失,这也为后来关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