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鲸资本主办的 ECS 2020 中国教育资本年会圆满落幕。在才鹿创始人裘梦媛主持下,三盟科技创始人王喜英、勺子课堂创始人兼 CEO 叶峰涛、BT 学院创始人兼 CEO 朱立平、中软国际教育高级副总裁高岩围绕「新职业教育,东风已至」,展开了精彩的圆桌讨论。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多鲸编辑整理: 裘梦媛:才鹿专注教育市场,是垂直教育市场的招聘创新机构,目前成立六年时间。本场圆桌会聚焦在企业如何打破校内校外"围墙"这件事来看企业真实的状态、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和机会。首先请几位嘉宾做自我介绍。 王喜英:三盟科技 2013 年创立,专注于教育 AI 大数据。主业包含数据中台、数据治理服务等各种应用场景的分析,学校招生、学生进校后的教学管理服务,学生就业后的数据追踪等。产品主要通过挖掘学校和学生的真实数据帮助客户进行科学的决策。目前公司走到了 C 轮,估值 15 亿左右,获得了 50 多项专利、70 多项申请。 我此前在华为,2002 年入行教育,创立三盟外又于 2015 年创立孵化器孵化了四个公司,其中三个都是教育公司。三盟及孵化项目主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例如其中两家是以 AR、VR 技术做 K12 课程资源的,分别涵盖幼教和普教。此外,我们还有一个用 AI 大数据辅助就业的公司,叫智就业平台。 叶峰涛:勺子课堂是专注餐饮行业的教育和咨询公司。很多人听过餐饮界的新东方,问我们和新东方有什么区别。新东方是教做菜的,我们教运营管理。勺子课堂主要包含三块业务:一是课堂业务。餐饮行业是非学历教育,主要培训餐饮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二是咨询业务。主要针对中大型餐饮连锁的门店优化咨询及企业大学构建。三是勺子优才,探索非学历教育怎么走进校园与学历教育结合,我们也是这个领域的新手。 朱立平:BT 学院是专注于财经领域的在线教育平台。目前业务涵盖三个板块:财经考证、职业技能、财商教育。我们是一家比较神奇的公司,从 2015 年至今 5 年多,没有销售、没有推广、没有投放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增速是 100% 以上。我们是面向 C 端用户、以产品为口碑驱动的公司。从大的范围来讲,我们做的是商业化人才的培训,包含从企业初期成长到上市过程中需要的会计、金融、法律相关人才,随着资本市场注册制的开放,这类人才的需求显然会出现井喷需求。而无论是考证刚需还是技能提升,整个财经行业知识迭代非常快,同时市场需求也很大,在这个垂类里人才需要快速吸收并适应知识的更新迭代,教育在里面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BT 学院一开始从刚需、垂直又细分的财经考证领域切入,比如 CPA、法考、CFA 等考试的培训,以高效应试、高通过率口碑传播,迅速成为行业黑马。现在延伸到职业技能培训,例如会计职业线里我们开发了从会计小白、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到 CFO 的这条晋升渠道的培养体系的课程。整个商业化的人才培养市场是非常大的,以差异化产品切入的玩家是能够占据一定位置的。 高岩:中软国际是行业领先的全球化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集团公司为香港主版上市公司,全球拥有 40 多个服务中心,近 7 万名员工,2019 年整体营收在 120 亿元左右。中软国际教育集团是中软国际三大业务板块之一,中软教育致力于打造 IT 人才终身成长平台,从职业人才培养到产教融合,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效率。中软教育荣获了三项国家部委级授牌,是教育部授牌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每年很多高校学生来中软教育的各省基地进行企业实训, 并且中软教育已与 70 多所高校开展校企融合的合作。 与此同时,中软教育为传统企业提供数字化人才培训服务,前不久中软教育为中国一汽集团提供企业内训服务,进行数字化人才培训,一汽集团的汽车行业的专业工程师在我们的培训基地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培训。 裘梦媛:我们打个比方,校内校外有座墙。可以看出四位嘉宾有的已经在「墙内」,并且把「墙内墙外」的融合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勺子课堂和 BT 学院还在「墙外」也非常希望可以走到「墙内」。接下来聊一聊 2020 年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政策端国家非常注重并投入了大量预算在职业教育变革及职业技能提升方面,去年中公教育的市值也非常亮眼。但今年遇到疫情加剧了就业的难度,大学生可能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那么各位老师怎么看新职业教育在各行各业的挑战、趋势和机会呢? 王喜英: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包括三盟自身也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七年来三盟科技一直专注于高教,我们大数据业务合作了 300 多所高校,其中 100 多所是高职。关于职业教育我从两个维度谈一下,先说机会再说挑战。 2019 年职业教育变革开始后,落地的声音很大,但落地的效果很慢。从去年到今年,国家推进的方向有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1 X 证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双高、体制培优等,方方面面都是围绕 2019 年总体变革目标的。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利好的消息,2021 年财政部 230 亿元的预算已经下发,以山东职业教育改革为试点面向全国推广。 在座的有 To B 的和 To C 的,要在当下的大机会中找到自己公司快速发展的优势。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虽然有疫情,但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落地依然是蓬勃态势。尤其是最近各种职教大会接连召开,10 月份发布了深度教学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总体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疫情之下整个职业教育尤其是高教最头疼的就是就业压力增大,三盟今年在这个问题上发挥了 AI 和数据的作用,就业大数据平台上目前合作了 100 多所高校。这也算是一个从压力中寻求的特殊的机会。疫情并没有阻碍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叶峰涛:说到学历教育,勺子课堂是一个新兵。此前勺子一直做经营管理类培训和咨询业务。这次疫情对餐饮行业来说是毁灭性打击,很多门店倒闭,一些有内功的企业活了下来。就算是大型连锁餐饮公司疫情期间在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包括勺子的股东西贝的创始人疫情期间也为不能营业还要承担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的成本重心问题非常苦恼。 很多企业疫情之后开始思考,该继续采用全职员工还是学习麦当劳这类企业采取灵活用工的策略,这个方面上爆发出很多需求。另一方面,很多规模性的餐饮企业人才流动率非常高,他们有稳定的、高质量人才输入的需要。9 月份麦当劳发布声明称,未来三年内投入一亿元与高校合作共建学徒模式解决人才供给问题。包括美团和很多餐饮企业也与院校合作满足行业专门的外卖人才的需求。 餐饮行业对校企合作、灵活用工的需求非常大,这也是顺应当下时代变化产生的新需求。勺子课堂此前没有太多涉及这个领域,但创业至今积累了很多企业端资源,基本所有中国成规模的餐饮企业都至少听说过勺子课堂。未来勺子希望尝试通过校企合作把供给端打开,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为勺子的新业务提供增量空间。 朱立平:财经领域目前是一片红海,竞争非常激烈。新机会在哪?首先 BT 学院的战略侧重点在产品,红海领域如果产品不行很难进入到市场,教育短期可以拼市场能力,长期一定是拼产品力,产品和市场最后会落地到品牌和规模。教育行业的壁垒其实并不高,任何老师会讲课的都会做教育,那么真正的门槛和壁垒其实就是品牌和规模。从 K12 到公务员已经形成了前端的巨头,他们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创业资本再去打入是比较难的。所以在红海领域,职业教育的新机会,我认为是产品的差异化,需要能够抓住细分用户需求,用产品口碑快速做大。 而对于蓝海领域,职业教育里的新机会在哪?其实,蓝海领域本身就是我们看到的新机会。最近几年新起了很多新的领域和新的机会,包括数字化人才教育、泛 IT 培训,还有近两年比较火的 python、理财教育。理财针对在职人员的影响不一定直接体现在升职加薪,也体现在学习和教育上。蓝海领域取胜的关键在于怎么快速占领市场,蓝海市场还没有到各家一定需要差异化 PK 产品的阶段,所以市场能力就非常重要,就看哪家在市场规模化上,最快跑出来,而在线化规模获客,以及在线销售和产品化的模式,成为了大家的首选模式。 高岩:我负责中软集团投融资,所以和资本对接会多一些。我会从一些线上和投资的角度来看赛道和机会。职业教育相比 K12 有门槛,需要有产业和行业背景的人去做。任正非先生曾说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认为还有一句话,用专业的人培养更专业的人,才能把人才做到极致。 谈到挑战与机会,首先说一下政策层面,国家部委对相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不断发文,为职业教育的体系改革给与非常大的支持。中美贸易之争也是科技人才之争,政府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操作,让有实力的企业进入高校开展校企融合合作。在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份额远高于政府投入份额,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对象。 其次我认为教学理念也在改变。很多高校先让学生拿到学历再想办法解决就业问题,把就业放在最后一环。但其实从大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未来岗位的竞争压力是什么。中软的培训基地,学生在大三、大四就会过来参加真实场景的培训。例如中软做的地铁轨道交通案例,学生有专门的老师带着在平台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在大学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缺失,回到学校后可以针对性补充,同时也对企业有了解。 再一个关键词就是融合。国家目前在推校企融合,资本层面也在头部企业。校企融合真正的核心是由企业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育初心来讲,由企业的一线员工或工程师直接去指导高校大学生的效果会更好。另一个融合是 OMO 大趋势,中软本身业务就包含 To B 和 To C、To B 业务不能暂停的情况下中软如何配合学校做线上师训和授课也是当时我们遇到的巨大挑战。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倒逼让我们以线上化、SaaS 化去服务高校,也让我们对师训过程中哪些环节适合线上,哪些适合线下有更清晰的认知,对未来的教学迭代会产生帮助。 裘梦媛:感谢各位老师。刚刚提到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企业真实的需求如何带入校园,那么请问各位老师如何从大一甚至说学生报考本专业后,为他们设计一套职业化的技能成长路径。 王喜英:有人说"学习是为了就业",仔细品的话这句话也还是有道理的。但要实现人才的精准匹配目前来看还是比较难的。2013 年以后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实现精准就业成为可能。说一下三盟做的一些成果。 首先从企业岗位需求往回推,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和能力是人才公司和培训机构非常关心的。但从高三填报志愿到好岗位选择,中间的链条都没有链接起来,每个环节只是为了下个环节培养人才,例如高中为了上好大学,上好大学为了就业,只有个别学生会具有前瞻性眼光。 三盟是做大数据的,目前对每个学生大学四年的表现都形成了精准画像,根据真实的简历介绍加上性格测评,描绘出他适合干什么工作。在通过大量的岗位筛选反推给适合他的工作,例如环境、待遇等。你想去一个岗位和你适合一个岗位是要分清楚的,目前三盟在大四学生中已经实现了这样的流程。 其次,三盟还和一些高校联合服务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从大一入校做职业生涯规划。为了帮助大一到大三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方向,我们会通过优秀毕业生的画像反推回来。看看学长学姐们入职的优质岗位有什么特点,返回来告诉大一到大三学生该如何学习、考什么证书、具备什么能力。 如果以上两步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四年学习规划会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帮助各个人才培训机构和伙伴精准就业。 目前三盟和天津教委还往前做了一步,就是在招生阶段如何测评学生的性格是否和所选专业匹配。在招聘网站上海量投放简历很难精准,目前我很少发现能为大学生做精准测算的机构。就到业、就好业、就准业。 三盟还有一个希望,就是精准教育这件事可以循序渐进,而不是集中在一两年内。最好在 K12 阶段甚至往前延伸,有本书叫《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作者的女儿说长大要当法官他就真的培养女儿最后做了一个法官。但是在国内孩子说想当警察,最后真的能当上警察的却很少。 其实现在是有机会通过孩子的兴趣、性格、特点去栽培他的。这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是有机会实现的。所以要打通,反过来就是通过岗位画像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计,对人才进行精准的分析。只有把就业的全链条打通,才能更好地解决就业这个问题。 叶峰涛:勺子之前做过调研,一个本科院校很少有专门的餐饮管理专业。但在欧美餐饮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是较为普遍的。其中餐饮管理涉及到的门店规模小一些相对简单,酒店管理更复杂一些。 关于餐饮管理教育的标准化问题我认为有机会解决,但是要分阶段、分人群。对餐饮行业内店长以上级别,比如总经理甚至创始人,他们更多需要的是一种经验的凝练,很难进行标准化培养。勺子之前做一些所谓的创始人和高管培训,到最后发现都需要实战,不管你的背景和理论知识多好,不实战都无效果。但没效果的话,大家还会认为是这家培训机构不行,其实这是个弯路。 今年年初勺子优才业务做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企业经营管理培训方面的痛点,但是这些无法通过教研标准化进行复制。勺子目前想尝试做店长以下级别的人群,这个人群是可以被标准化打造的,因为他们更多涉及到一些技能,而不是认知和能力。尤其是帮助大型餐饮企业做定点的储备店长培训时,我们发现这些店长需要的技能是可以被结构化构建的。未来不论是用线上还是线下的方式交付,都是有机会的,这也是勺子未来尝试的方向。 高岩:中软目前线上工程师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企业对中软培训的学生认可度也比较高,所以疫情期间中软的就业情况反而比较好。人才供给的不足对 IT 行业的冲击并不大,更明显的反而是用人需求的增长。另外中软服务的很多院校,可以把学院从全学校排名末尾拉到前三。所以中软在学生就业上的压力并不大。 至于人才标准化打造,中软在做人才和岗位的匹配。举个例子,一个初级工程师岗位,中软内部可能要从企业总结 100 个以上的标签来看这个岗位是不是适合某个人才。绝非简单几句话的描述就可以实现精准匹配,而是要靠测评岗位的需求,借助数据化的手段。中软目前更多的是提供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所以我认为职前教育的标准化比较好做,大家需要做的就是把一群经历过高考分层的人放到合适的层级,培养他的知识水平达到通用标准,符合成熟行业的需要。职后的培训及一些新兴专业,标准化的构建相对需要更多时间成本的累积才能做到。 另外,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不是面向现在的,更多的企业和参与者要看未来的专业需求在哪里。我们要满足的是这个大时代的需要。教育需要前瞻性视角才能保证未来两三年的供给符合那时的产业发展。 最后,职业教育也有地域之分。例如在 IT 行业,福建物联网、贵州大数据、苏州智能制造,各地有各地需要的 IT 专业人才。同时有些省份是人才供给和输出省,有些省份和城市是人才需求地区。单靠高校自身的能力是很难进行区域人才调节的,中软教育在这方面就可以发挥作用。目前中软教育全国有十五个基地,比如中软教育与黑龙江省高校校企融合培养的 IT 人才,会安排学生到北京的基地进行实训,学生在提高了专业技能的同时,又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未来学生就业时可以更快的融入当地城市的工作和生活。 朱立平:财经教育领域内容是现成的,不管是考证还是企业内的实操都有章可循。但 BT 学院教的除了内容层面,还有就是解决职场的困惑,比如我们的职场课程,怎么和同事和领导打交道都会教。但我认为职场的软技能,目前还无法完全体系化、标准化,因为每个人都是个性化的需求。所以 BT 学院做培训的时候除了硬技能尽量标准化,对于软技能,教他们如何面试、入职、升级、加薪甚至跳槽,以保证学员快速成长,就要走个性化和差异化,这可能是面向 C 端用户最主要考虑的方面。 裘梦媛:非常感谢四位的分享。总结一下,一方面从政策趋势层面,新职业教育会有很大的机会。职业教育的从业者、投资机构对政策风向的把握和一些新技术的应用都是非常的。另一方面,从产教融合的角度讲,需要产业更加主动地联合院校,过程中不仅仅是内容合作、专业共建,还可以用 AI 大数据的方式提升学习效率。这个过程中像餐饮培训、电竞培训这样的新兴赛道如何从非标专业逐渐变成标准化专业,从底层往入口端培养人才是值得探索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