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乐业突发隧道塌方事故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广西乐业突发隧道塌方事故具体的情况吧 广西乐业突发隧道塌方事故 9月10日下午6时许,百色乐业县乐业大道左洞540米处进行隧道施工时,突发洞顶岩石塌方,造成正在洞内施工的9名工人被困。目前,救援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接到事故发生消息后,百色市、乐业县迅速成立应急救援机构,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制定救援方案,多方组织救援人员,全力开展事故救援处置工作。 据了解,现场为乐业县乐业大道正在建设的“上岗隧道”,施工至540米处突然发生坍塌,有9名施工人员被困,年龄最大57岁,最小的24岁。据现场施工人员反馈,现场距离隧道入口约540米处的拱形钢结构支架被隧道顶部巨石砸中,支架已完全坍塌,支架周边为大小不等的碎石。 目前,隧道内部电力、通风正常。消防部门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进行了三次探测,截至目前,尚未探测到生命迹象。 目前,百色市已启动安全生产事故灾害I级应急响应。百色市立即组织了市县应急、公安、消防、住建、自然资源、卫健、交通、医院等部门400多人赶往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国家应急管理部、自治区应急厅、自然资源厅、住建厅、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广西路桥集团、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和技术专家也到现场参与救援工作。 现场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抢救救援组、安全保卫组、医疗救护组、善后处置组、宣传报道组、信息报送组、技术专家组等9个工作组,及时调集大型挖掘机、装载机(铲车)、120救援车、消防救援车、生命探测仪、临时发电机、临时通讯设备等。着手准备隧道加固物资及设备并对塌方处现有拱段进行加固。 国家应急管理部和自治区专家组到达现场后,立即与指挥部一道组织区市县相关救援队召开会商会议,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救援方案。经现场指挥部和广西路桥隧道建设专家研判分析后,决定对坍塌作业面加固后再进行救援,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开展中。 百色市消防救援支队使用雷达生命探测仪通过10个小时探测,截至9月11日凌晨5时止,没有发现生命迹象。现场救援队伍正继续按照专家组制定的救援方案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据了解,乐业县乐业大道项目总投资30477.86万元,已被纳入国家PPP项目库,项目路线全长2.302千米,规划红线宽32米,隧道长751米,双向四车道,按行车速度40千米/小时的城市主干路标准设计。 塌方前的征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隧道顶部岩石开裂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尘土飞扬。(2) 隧道顶部或边墙不断掉下土 块、小石块或构件支撑间隙不断漏出 砂、石屑。(3)围岩岩层层理、节理裂缝逐渐 变大、张开。 (4)支撑梁、柱变形或折断,楔子 压扁压劈,填塞木弯曲折断,扒钉受力 变形、支撑发生"噼啪”破裂声。 (5) 围岩突然出水或水压突然增大。 隧洞中渗水,滴水突然变浑,水由清变 浊。 隧洞内滴水位置游移不定。(6) 喷射混凝土产生纵横向的裂纹 或龟裂。(7) 有时能听到劈裂响声或闷雷声。(8) 监控量测信息反应围岩变形速 度或数值超过允许值。 隧道塌方的主要类型及发生机理 1.洞口塌方 由于洞口段一般为堆积层或风化严重、破碎的岩体,其自稳能力及整体稳定性均较差。同时处于浅埋地段,若在进洞前未对边仰坡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或技术措施不到位时,进洞时或进洞后将可能引起洞口顶端的围岩发生应力重分布,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下沉或开裂变形。当这些变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极限平衡就被打破,导致大面积的整体失稳,从而发生坍塌。 2.洞内塌方 洞内塌方包括洞内岩质塌方和洞内土质塌方,分别针对的是岩石隧道和土质隧道。当岩质隧道开挖时,其周边的岩石处于悬空状态,同时发生下沉或收敛变形,以释放其内部应力。由于岩石体内存在层理及节理,使周边的部分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具有下落和挤出的趋势。若此时未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岩面必然会出现“掉块”现象,当这种“掉块”的数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就是塌方。同样,土质类隧道开挖以后,由于围岩的硬度值较低,周边一定范围内很快发生松弛变形。随着这些变形的逐渐扩展,使围岩的整体强度降低,同时土压增加进而发生局部的塑性破坏,在围岩内部出现空洞造成局部发生坍塌。局部出现下沉,塑性区进一步扩大,土压力剧增最终导致整体失稳和大面积坍塌。 发生隧道坍塌方的原因 1.地质原因 (1)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承压快、围岩失稳而引起坍塌; (2)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引起坍塌; (3)在挤压破碎带,岩脉穿插带。节理密集带等破碎结构地层中,岩块间互相挤压钳制,一经开挖则失稳,常见围岩掉块、塌落。在软弱结构面发育的情况下,或泥质充填物过多,均易产生教大的坍塌; (4)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薄层岩体形成的小褶曲、错动发育地带,施工中常常发生坍塌方; (5)岩层软硬相间,或有软弱夹层的岩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面的强度大大降低,因而发生滑坍; (6)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坍塌。 2.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 (1)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或工序间距安排不合理。 各工序间距拉得教大(如初期支护没有及时跟进掌子面、二次衬砌没有及时浇筑),地层暴露时间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塌方的发生; (2)喷锚不及时,或喷射混凝土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 (3)采用钢支撑时,支撑架设质量欠佳,支撑与围岩不密贴,两者间的间隙填塞不密实,或者连接不够牢固,不能满足围岩压力所需要的强度要求; (4)有时抽换支撑操作不当,或者当支撑已出现受力过大的现象而未及时加固; (5)爆破作业不当,用药两过多; (6)处理危石措施不当,引起危石坠落,牵动岩层坍塌。 1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隧道施工预防坍方,选择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至关重要。应采取“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的施工方法。 2加强塌方的预测 预测坍方常用的几种方法: (1)观察法 (2)一般量测法 (3)微地震学测量法和声学测量法 3加强初期支护 控制塌方 (1)隧道发生坍方,应及时迅速处理。 (2)处理坍方应先加固未坍塌地段,防止继续发展。并可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①小坍方,纵向延伸不长、坍穴不高。首先加固坍体两端洞身,并抓紧喷射混凝土或采用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坍穴顶部和侧部,再进行清砟。 ②大坍方坍穴高、坍砟数量大,坍砟体完全堵住洞身时,宜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 ③ 坍方冒顶,在清砟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打设地面锚杆,洞内可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 ④ 洞口坍方,一般易坍至地表,可采取暗洞明作的办法。 (3)处理坍方的同时,应加强防排水工作。 ① 地表沉陷和裂缝,用不透水土壤夯填紧密,开挖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渗入坍体。 ② 坍方通顶时,应在陷穴口地表四周挖沟排水,并设雨棚遮盖穴顶。陷穴口回填应高出地面并用粘土或圬工封口,做好排水。 ③ 坍体内有地下水活动时,用管槽引至排水沟排出,防止坍方扩大。 (4)坍方地段的衬砌,应视坍穴大小和地质情况予以加强。 (5)坍方后要加强监控量测,增加量测频率,根据量测信息及时研究对策。浅埋隧道,要进行地表下沉量测。 微信搜索:知识的传播者,关注知识的传播者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相关最新消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