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灌南县张店镇上马台,这个原本偏僻闭塞的苏北小村一改往日的宁静沉寂,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党史教育新坐标。党员干部、革命后代、青少年学生、扶贫队员、周边群众纷纷慕名而来,一睹红色风采,寻访红色印记,接受红色教育…… 革命摇篮,说不尽的红色故事 1982年,时任江苏省省长的惠浴宇语重心长地对前去采访的党史工作者说:"灌南是老区,能称得上革命之家的多着呢!我知道有孙家,在上马台。上马台当时就叫小莫斯科、小延安。"惠浴宇说的孙家,就是指孙海光兄弟姐妹和孙存楼、孙德林等很多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或抗日战争时期就出来投身革命的上马台人家。 上马台位于灌南县张店镇马台村,南枕义泽河,西接盐河,东与龙沟河相汇,地处农村,三面环水,远离中心城市,一向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处,到了战争年代又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要冲。早在1911年,当地人就曾响应李砚斋的号召,举旗反清。20世纪20年代末,上马台就有了中共活动的印记。1928年春,21岁的孙海光相继创办上马台小学、破庙庄小学,并在学校广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29年夏,上马台党小组成立,不久即组建了党支部。同年11月,当时的中共灌云县委从板浦转移到上马台。孙海光的家紧靠义泽河渡船口,他家具有全家革命的"人和",又占据着交通渡口的"地利",中共徐海蚌特委遂决定把他们家作为地下联络站。1940年1月后,苏皖区第二地委机关、淮海区党委也相继驻扎上马台,上马台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东灌沭地区最重要的活动中心。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发生在上马台周围的大王庄保卫战、火烧义泽桥、三打郑潭口、奇袭五里槐等战斗场面荡气回肠,李保青绣党旗、陈月波虎穴探敌、郑少龙神枪锄奸等智勇故事动人心弦,军中枪神孙存余、灌东战神孙良浩、杀敌烧车陈守功等英雄群像熠熠生辉,集中彰显了当地人民投身革命的坚定信仰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当时上马台周边地区许多热血青年、有志之士受到革命精神的感召,纷纷来到上马台接受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在上马台学习、工作和战斗,并逐渐成长为党的各级干部,奔赴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马台因此被誉为革命人才的摇篮,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小莫斯科"和"苏北小延安"。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上马台地下联络站住宿歇脚的地下党员、军政领导和游击队员就多达2000余人,其中有100多人后来成为党和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刘震、洪学智、刘瑞龙、金明、杨纯等党的领导人均在这里浴血奋战或留下革命足迹,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一个个风雨如磐的英雄故事,在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风采重现,忘不掉的红色记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时代内涵,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2021年初,灌南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及多名文史工作者,围绕打造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一课题,通过实地察看、走访调查、座谈交流、研析史料等形式开展专题调研,并赴"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地考察学习,于3月份形成了《萃取红色资源禀赋,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让张店上马台再现历史的辉煌和荣光——关于打造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调研报告》,县委书记任瑜、县长苏卫哲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整体安排、统筹规划、加快推进红色基地建设。 曾经的革命风暴眼上马台,现有10个村民小组,611户,2302口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革命遗址多已毁损。3月4日,县委书记任瑜在实地调研指导上马台革命遗址开发和保护工作时强调,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红色教育,大力宣传、推介灌南本土的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形成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3月25日,在县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上,苏卫哲县长要求加快启动上马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此后多次在重点项目专题会办会、现场推进会上,研究调度上马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4月27日,县政协主席杨以波主持召开"学党史办实事,建设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上马台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让革命旧址实现"原地复活",还原"红色记忆",为灌南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谋在前列,干在实处。张店镇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闻令而行,听令即动,在省委驻灌南帮扶工作队、苏豪控股集团、南京水科院及县委宣传部、党史办、政协学习文史委等单位支持下,按照节约节俭、分期分批、原址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因地制宜,系统规划,倒排工期,加速推进,迅速实施了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项目规划建设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加班加点、昼夜奋战,截至6月底顺利完成了项目一期的土地流转、房屋租用、基础设施改造等工作,革命陈列馆、地下联络站、忆苦思甜大食堂、党校实景课堂、名人故居等功能板块错落有致,成为全县乃至连云港和苏北地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的崭新阵地。目前,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0000余人。 薪火相传,抹不去的红色基因 漫步今天的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徜徉在革命先辈们走过的狭窄小路上,寻访于当年地下联络站的竹林遗址间,似乎峥嵘岁月的弥漫硝烟就充盈在眼前。正是这一间间充满年代记忆的草房子,孕育了海属地区最早的革命火种。 岁月之水潺潺流过,红色基因历久弥新。6月30日,灌南县委书记任瑜为上马台革命陈列馆揭牌时要求,全力打造集学习交流、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为一体的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使其成为人们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生动课堂。7月5日,中共江苏省委驻灌南帮扶工作队队长单位、省住建厅副厅长刘大威、张钧等考察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灌南发展,努力推动灌南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7月16日,微电影《绣红旗》在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拍并将在8月下旬与观众见面,力求艺术地还原再现孙秉惠、李保青夫妇精心缝制党旗这段激动人心的生动史实。7月22日,连云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忠调研参观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听取上马台地区革命斗争史介绍后,要求讲好红色上马台故事,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奋勇前行,让红色基因在灌南大地代代相传。(张璋 安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