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风路径实时更新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台风路径实时更新具体的情况吧 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今天(7日)上午7点30分前后,"海神"在韩国南部蔚山附近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海神"还将继续北上,今夜到明天凌晨移入我国吉林省,它对我国东北地区风雨影响最强的时段在今天午后到明天白天,中央气象台今天继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和暴雨蓝色预警。 预计“海神”将以每小时40—50公里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动,将于今天夜间到明天凌晨移入我国吉林省境内,明天傍晚前后移入黑龙江省境内,并逐渐变性为温带气旋。 中央气象台上午10点继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和暴雨蓝色预警,预计受“海神”影响,今天到9日,我国东部海区将自南向北出现6~9级大风,其中,东海北部偏东海域的风力有10~11级;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以及辽宁沿海、吉林大部、黑龙江中南部将有6~7级大风,阵风可达8~9级,吉林东北部部分地区阵风将达9~10级。 此外,东北地区还将有强降雨,主要降雨时段为今天午后到明天白天,预计辽宁东部、吉林中东部和黑龙江中东部有大到暴雨,其中,吉林东北部和黑龙江东南部局地有大暴雨。9日,东北地区大部有小到中雨。 气象部门提醒,“海神”带来的风雨影响与前期“美莎克”高度叠加,东北地区需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另外,我国东部海域风力较大,需防范大风对船舶航行、海上作业平台、渔业和沿海养殖业等的不利影响。 东北地区更易受“二手台风”影响 从常年情况来看,今年影响东北的台风偏多。 此外,通常副高在这个季节应该有一个明显的南落,也就是说,秋台风理论上来说会更多影响海南或华南沿海一带。今年也是由于副高异常偏强,位置比较偏北,这也引导台风频繁北上影响东北地区。 据统计,1949年至2019年,台风明显偏爱广东,共有189个台风登陆广东,而登陆东北地区的台风则屈指可数。 相比较台风登陆而言,东北地区更容易受“二手台风”影响,从历史平均来看,平均每年影响东北地区的台风有1.2个。 因为北上的台风往往会和冷空气结合,所以,往往造成的风雨影响也特别强。 朝媒罕见实时报道台风“海神”消息 韩联社9月7日消息,随着今年第10号台风“海神”北上,朝鲜于7日凌晨再度启动实时灾情报道机制。 朝鲜中央电视台当天上午7时连线江原道元山市和通川郡的记者第一时间报道了当地情况。韩联社称,通常来说,该电视台节目仅在工作日下午3时播出,只在最高领导人生日、主要纪念日或者星期天才会有早间节目,平日早间播报尤为罕见。 报道称,台风“海神”将于当天下午6时许经过江原道高城郡和通川郡海域,该地区正持续降雨。电视台还依次播放了当地电话线被强风吹断、行道树腰斩、通川郡道路浸水、船舶回港避风、商店提前关门等场景。此外,朝鲜各地气象专家还轮流做客演播室介绍台风灾情,朝鲜中央广播电台也对有关内容进行了多次报道。 朝鲜气象部门预测,“海神”和“美莎克”的强度相似,但影响范围会更大。气象水文局副台长李成民表示,受台风影响,江原道和咸镜北道部分地区将出现300-400毫米的强降水天气。 韩国气象厅预测,“海神”将于当天下午2时许移至江原道以东海域并继续北上,8日凌晨在朝鲜清津市登陆后逐渐减弱消失。 什么是秋台风? 气象学上,9至11月生成的台风,叫做“秋台风”。 “秋台风”有何特点? 与夏天生成的台风相比,秋台风有三大特点:路径偏南、势力强大、造成损失更严重。 “秋台风”为何“更疯狂”? 1.这与秋台风的生成源地有关。秋台风绝大多数都生成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那里海温高,距离陆地远,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生命史普遍较长,有利于台风强度的发展。 2.从台风结构来看,秋台风由于受南海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因此台风结构的对称性更好,台风强度容易发展得更强。 3.秋台风来袭,很容易碰到一个名叫冷空气的小伙伴,这哥俩脾气都很劲爆,碰到一起,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更大的风和更大的雨在所难免。 台风的除名 从字面上看,不少台风用了偏女性化、温和的名字,以期待它带来的伤害能够小一些。但世界台风委员会有个规定,一旦某一台风对生命财产造成了特别大的伤害或损失时,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该台风的名字从命名列表中删去。 当然,也可以因为其他原因申请删除名字,如发音冲突、没有代表性等等。 朝鲜曾经提供一个名叫“青松(Sonamu)”的台风名称,但因为它的发音与英语和日语里“海啸(Tsunami)”的发音类似,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恐慌,因此被改名为“云雀”。 谈了那么多台风命名背后的知识,很多人也许会好奇,为什么要那么重视一个“台风名字”呢?原因之一是因为台风生命史长,海面上经常有多个台风同时出现的情况,不同名称能方便人们把它们区别开来;二则是因为台风危害大,有了名字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警惕。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为何又要除名? 每一年只要台风一登场,都会上各大的热搜头条,台风所到之处都为之震撼,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见台风之猛烈。对于大自然的产物,我们要抱有敬畏之心,同时也要做好防护。今天我们来谈谈台风是怎么命名的?常常听到有各种各样的台风的名字,有用水果、动物、人名等等作为台风的名字,曾经出现过的台风名,也会再出现,而有一些名字却又被剔除,这又是为什么? 据美国海军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统计,平均每一年大概有26个左右的台风生成,出现台风最多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年8月份接二连三地出现台风的原因,例如,前几天的7号台风“海高斯”,再之前的4号台风“黑格比”、“米克拉”,还有报道称即将形成的8号台风“巴威”。 “海高斯”曾经是200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个热带气旋,也成为了今年的7号台风的命名,海高斯是美国所提供的名称,是查摩洛语中无花果之意。台风“黑格比”也曾经在2014年,于菲律宾东萨马省多洛雷斯沿海登陆,它是2014年第22号超强台风,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黑格比”一名是由菲律宾提供,即“鞭打”之意。今年“黑格比“也成为了登陆我国的4号台风。 这么多的台风是依据什么命名的?这就要了解一下台风命名的发展史了。 台风的命名起始于20世纪初,据说,是一位澳大利亚的天气预报员,把台风命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以此来公开戏称这位人物。1945年,在西北太平洋,台风正式以人的名字来命名,起初只用女人的名字来命名,后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起,用男人的名称和女人的名称交替使用。直到后来,为避免名称混乱,在1997年11月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命名的方法就是要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这张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和3个地区提供,按顺序分别是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这套140个台风名称中,每个国家或地区提出10个名称。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 原来台风就是按照一张表里面所含的140个名称来命名,怪不得会重复出现之前提到过的台风名字。说完了命名之后,那么为什么有些台风又会被除名?难道是名字不好听吗? 按照台风除名的标准,只要是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也就是造成这场灾难的专属台风。为了防止它与其他的台风同名,便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换以新名字。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台风被除名。 微信搜索:知识的传播者,关注知识的传播者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台风相关最新消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