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8日,安庆市戏剧协会宣告成立,流散到各地的黄梅戏艺人陆续回到安庆,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了两个黄梅戏剧团。一个是以严凤英为首的胜利剧团一个是潘璟琍所在的民众剧团,演员有丁礼泉、王少舫、潘泽海等。 1952年夏,安徽省文化局为认真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和周恩来总理签署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提出的要求全国各地"广泛地搜集、记录、刊行地方戏和民间小戏的新旧剧本,以供研究改进",以及对中国戏曲要进行"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政策,在省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暑期戏曲训练班。结束后,省领导让安庆准备一台黄梅戏专场节目,于1954年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名义,再度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所选剧目为《天仙配》、《打猪草》、《砂子岗》等三出戏。演员主要有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丁紫臣等。此次观摩演出,黄梅戏再获佳绩。 此间,桂林栖于1952年2月调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从1953年4月省黄梅戏剧院成立,同年10月组团参加以贺龙为总团长的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戏曲界同仁的一致赞誉,到1955年黄梅戏《天仙配》被搬上银幕走向海外,安徽省黄梅戏事业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1955年3月,桂林栖任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副省长,1956年7月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均分管文、教、卫工作。从他在安庆地区主持工作时起,就与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黄梅戏成为安徽省的一大文化品牌、全国戏剧"五朵金花"之一,这位黄梅籍的老革命功不可没。 2008年12月,国家一级作曲、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在接受《中国艺术报》记者专访时感慨地说:"从历史来看,黄梅戏的发展与安徽省历届党政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果50年代没有曾希圣(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桂林栖的关怀和重视,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大力弘扬黄梅戏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不忘传承和弘扬黄梅戏文化。成立于1949年的黄梅县黄梅戏剧团(院),是一所融戏剧创研、演出经营、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全民综合性专业艺术团体。毛泽东喜欢京剧,也喜欢地方戏和民歌。到武汉,总要看看汉剧、楚剧,听听湖北民歌。1958年4月在东湖客舍,他问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梅白(黄梅人):"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梅白回答:"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的安庆一带去卖唱。"毛泽东长叹一声:"是这样!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可是,我总想看看你们老家的黄梅戏……‘原始戏’黄梅戏,知其源嘛!这样就可以比较一下,有比较才有鉴别……" 梅白把黄梅县黄梅戏剧团请到武汉来,同剧团的人商量该拿出什么节目?有人说,《过界岭》这类传统剧目,就怕被说是黄色的低级趣味。毛泽东听了汇报,哈哈大笑:"到底是什么色?看了才知道。我们这些人是红色的嘛!"梅白讲了於老四与张二女恋爱的情节和与此有关的几个传统剧目。毛泽东听了严肃起来:"不能把人民喜闻乐见的、土里土气的东西,斥之为低级趣味!" 当夜,毛泽东在洪山礼堂聚精会神地欣赏了"原始"的黄梅采茶戏,不断点头称赞,"有意思"、"有风格"……一些机关干部看了,说不该把这种拿来东西"亵渎"主席。隔天,毛泽东谈了他的看法:"文化要交流,国际之间要交流。黄梅采茶戏发展到现代黄梅戏,是一个进步、交流的结果。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昨天夜晚的那几个节目的共同特点,是乡土风味,很感人。你们的采茶戏跟湖南的花鼓戏一样,使本地人有亲切感,喜闻乐见,是自然的。我这个湖南人,对你们黄梅的这个戏,也有亲切感。艺术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要有民族特色、乡土气味……不能随便说什么‘色’,我说只要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黄梅县戏剧团在武汉洪山礼堂的这次汇报演出,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的一致好评。一次,毛泽东听了蒋桂英演唱的民歌,说有荆楚特色。他对现代歌剧《洪湖赤卫队》也有这样的看法:这个歌剧之所以受欢迎,而且流传开了,主要的是歌剧的主旋律有荆楚特色,有"下里巴人"的特点,所以"国率而和者数千人"。 由传统剧目《过界岭》改编的大型黄梅戏《於老四与张二女》,1988年参加湖北省首届艺术节,获舞美金奖和导演、音乐、演员银奖。新编传统戏《知府赊官》参加湖北省首届黄梅戏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黄梅戏《邢绣娘》参加1994年全省戏曲会演,一举夺得创作、演出等十项奖牌,并应邀参加全国戏剧艺术节演出。新编传统戏《奴才大青天》参加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戏剧节,获6金1银、3铜等10项大奖。创作或改编的《双下山》、《姐妹皇后》、《兑现》等十多部黄梅戏剧目,被中央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拍成电视艺术片。 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剧照 著名作家、黄梅县文联原主席周濯街,在传承黄梅戏文化中,做了两件实实在在的事:一是创作长篇小说《七仙女正传》,由中央电视台改编成35集电视连续剧《天仙配》,董永和七仙女分别由杨子和黄圣依扮演;二是创作了关于黄梅戏第一代宗师的长篇小说《邢绣娘》,于2008年由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传奇》,于2012年10月25日在央视8频道首播。 图为上世纪60年代,黄梅、安徽两地艺术家们互相切磋技艺、交流黄梅戏艺术 左一、左三分别为王少舫、严凤英,左二、左四分别为黄梅县著名演员张懿芳、胡亚莎 在黄梅戏戏曲艺术上,安徽与黄梅的交流活动十分频繁。早在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成立后,安徽戏剧界朋友来黄梅取经,将黄梅戏《董永卖身》等一批传统剧目全文录音,后将《董永卖身》整理并改名《天仙配》,于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两地艺术交流,对黄梅戏艺术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互补作用。黄梅戏在黄梅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传承,凝聚着一代又一代黄梅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