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多姿多彩的品类。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费(Fèi、Bì費) 易学传经章句注; 风光揽胜亚非游。 上联典指费直(生卒年不详),字长翁,东莱(郡治今莱州市)人,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至单父(今单县境内)令。费直依古文古字(篆体,属古文经学,区别于隶体的今文经学,是儒家经学的两大派系之一)本治《易》,称《古文易》。他"长于卦U,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即以《易传》"解说上下经",开训杂学史上以传附经之先河。东汉时期,经学家陈元、郑众、马融都学习和传授费氏学,马融还为费氏《古文易》作"传"(指解释经文的著作)并把它传授给其高足、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玄,郑玄作《易注》。 下联典指明代航海家、翻译家费信(公元1388年-?),字公晓,号玉峰松岩生,明朝吴郡昆山人。他信奉伊斯兰教,自学通晓阿拉伯语。曾代兄从军,在明军太仓卫服役。永乐、宣德年间担任通事教谕(翻译),追随郑和四次下西洋。他每到一地,注意观察当地风貌,搜集资料,抓紧公务之余"伏几濡笔,叙缀篇章,标其山川夷类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储采纳,题曰《星槎胜览》"于明正统元年正月写序定稿。《星槎胜揽》由前集和后集两部分组成,记录了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包括郑和在非洲东岸的活动情况。现南洋群岛中除了有郑和群礁外,还有一个费信岛,就是为纪念他而被命名的。与马欢合著有《瀛涯胜览》和《星槎胜览》两书。 【注】费作姓氏一般读碧音(Bì),粤音读如"秘"。发肺音(Fèi)相对较少。 廉(Lián) 信平善战驱强敌; 蜀守亲民重义行。 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赵国苦望(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率军大破齐兵,夺取了阳晋,拜为上卿。后又多次带兵打败齐、魏等国的军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北)大战,他统率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后赵王中秦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招致惨败,赵军四十万人被俘,遭活埋。公元前251年,廉颇又率军大破燕兵,任相国,受封为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他年事已高,悒郁不得志,愤而投奔魏国,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后来又离魏赴楚,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下联典指东汉名臣廉范(生卒年不详),字叔度,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赵名将廉颇之后,为人厚德,行孝重义,受业于薛汉门下。汉明帝永平初年陇西太守邓融,赏识他的才德,备礼请廉范到郡衙当功曹史(主管选署功劳)。恰在此时邓融有失职事件,被州牧所举发,廉范知道邓融之罪,无法脱解,于是托病请求离去,由此邓融对他深为恨怨。廉范离开郡衙后,便到洛阳,变更姓名,屈身谋求充当一名廷尉狱卒,这时,邓融果然被判罪下狱,廉范便在狱中左右服侍,尽心勤劳,以报邓融知己之情,邓融发觉他的相貌很像廉范,但不敢确认,于是问道:"你怎么很像我以前的属下功曹史呢?"廉范呵斥说:"你困在狱中莫非老眼昏乱了。"自此以后,就不再说别的了,后来邓融刑满出狱,困苦生病,廉范仍然跟随身边孝养侍奉,直到邓融去世,廉范终竟不表露自己的身份,亲自尽礼送丧,到南阳安葬完毕,而后离去。廉范的受业师薛汉因楚王谋反事件牵连被杀,亲朋学生,都不敢前来探视,唯有廉范却冒死前来收尸安葬。显宗(汉明帝庙号)闻知大怒,召廉范入朝,痛加斥责,廉范说:"臣愚鲁急直,以为薛汉等已被诛杀,实因不忍师生之情而来收尸安葬。"皇上闻言感动,于是赦免其罪。起初,廉范和洛阳人庆鸿是刎颈之交,当时人称赞他们说:"从前有管仲、鲍叔牙,现在有庆鸿、廉范。"庆鸿慷慨有气节,官至琅邪、会稽两郡太守,所任职的地方都有突出政绩。此后廉范的名望显扬天下,不久被荐举,数月后升为云中太守,后又官为蜀郡太守,为官勤政爱民,人民安居乐业,深得百姓敬仰,都传唱《衩袴歌》道:"廉叔度,来何暮(说他来得太晚了)。……昔无襦(短袄),今五裤。"廉范晚年回家乡后,把自家的田地、粮食都赈济给宗族及朋友,时人共赞其好义。 岑(Cén) 刺奸大将遭奸刺; 忠谨中书誉谨忠。 上联典指东汉中兴名将岑彭(?-公元36年),字君然,南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王莽时,为本县长,长期坚守宛城,抵抗绿林军。后归降刘玄,封归德侯,隶属于刘彻。更始帝刘玄杀害刘縯后,归属于大司马朱鲔,迁淮阳都尉,转颍川太守。建武元年(公元25年),归降刘秀,拜刺奸大将军,督察众营。刘秀建东汉,任他为廷尉,行大将军事,封舞阴侯。他治军严整,秋毫无犯,后领军入蜀消灭割据势力公孙述,被公孙述派来的刺客夜间趁黑刺杀,成为继来歙后第二个在灭蜀之战中被刺杀的著名将领。岑彭死后,谥号为壮。明帝永平年间,其像绘于云台,为二十八将之一。 下联典指唐代南阳棘阳人岑文本(公元595-645年),字景仁,邓州棘阳县(今河南新野县)人 。唐朝宰相、文学家,西梁吏部尚书岑善方之孙,东汉廷尉岑彭后代。聪慧敏捷,博通经史。十四岁为父申冤,辞情激切,父亲得以平反出狱。贞观年间,由秘书郎升中书舍人,起草诏诰,文笔流畅,一挥而就。后封江陵县开国子,官至中书令(宰相),参知政事。他为人谦逊,生活俭朴,孝敬母亲,抚养弟侄,太宗曾称他"弘厚忠谨"。贞观十九年,从征辽东,鞠躬尽瘁,卒于途中,享年51岁,褒赠侍中、广州都督,谥号为宪,陪葬昭陵。主要作品有《周书》《莲花赋》《藉田颂》《三元颂》等。 薛(xuē) 少保六禽翩羽影; 将军三箭壮英名。 上联典指著名唐朝大臣、书画家薛稷(公元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朝内史侍郎、著名诗人薛道衡的曾孙,中书令薛元超之侄,也是初唐名相魏征的外孙,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薛稷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他也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其成就很高,影响也很深远。《历代名画记》载:"屏风六扇鹤样,自(薛)稷始也。""样",即画图的范本,薛稷能够创"样"并为社会所接受,说明了他在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后"六鹤图"成为一种定格。画鹤之外,薛稷的人物画和杂画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作品被《唐朝名画录》列为神品。 下联典指初唐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薛礼(公元614-683年),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他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骁勇善战,善于骑射,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一生对巩固唐王朝的边疆有很大贡献。唐高宗时,薛礼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雷(Léi) 光华剑气冲牛斗; 炮炙精工制药材。 上联典指东晋时博物学者、占星家雷焕(生卒年不详),据《太平御览343》的"雷焕别传"载:"焕字孔章,鄱阳人。善星历卜占。晋司空张华夜见异气起牛斗,华问焕‘见之乎?’焕曰:‘此谓宝剑气。’华曰:‘时有相吾者云:君当贵绕身佩宝剑。此言欲效矣。’乃以焕为丰城令。焕至县,移狱掘入三十馀尺,得青石函一枚,中有双剑,文采未甚明。焕取南昌西山黄白土用拭剑,光艳照曜。乃送一剑并少黄土与华,自留一剑。华得剑并土曰:‘此干将也,莫耶已复不至,而天生神物,终当合耳。’乃更以华阴赤土一斤送与焕。焕得磨剑,鲜光愈亮。及华诛,剑亡,玉匣莫知所在。后焕亡,焕子爽带剑经延平津,剑无故堕水。令人没水逐觉,见二龙长数丈盘交,须臾,光彩微发,曜日映川。"相传雷焕在任期间,"施仁政,废霸道,谦和待百姓,廉洁抚民怨,宽厚感民心",深受丰城百姓敬重。 下联典指南朝刘宋时著名药物学家雷敩(生卒年不详),以著《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雷公炮炙论》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书中称制药为修事、修治、修合等,记述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法,对精选药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详细论述,如当归分头、身、尾;远志、麦冬去心等,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制剂学专著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反映出人们对雷氏制药法的重视与尊奉。《雷公炮炙论》原书已佚,其佚文多存于《证类本草》中,据统计多达240余条。现代中医文献学家尚志钧所辑《雷公炮炙论》,计收载原书药物288种,校注详尽,书后附研究论文数篇,代表了当代《雷公炮炙论》辑佚、研究的最高水平。 【笔记】U,觉悟也,后作"教",是教导,是觉悟意思。《国学?尚书正义?说命下》记载:"敩,教也。教然后知所困,是学之半。"敩,古学本字,为敩者宗。弊者,效也;敩颦,同效颦。 贺(Hè ) 春剪柳条歌气暖; 风翻楚雨咏梅黄。 上联典指唐朝著名诗人、书法家贺知章(约公元659-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正圣元年(公元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唐开元年间官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官至秘书监,86岁告老还乡为道士。好饮酒,与李白关系很好,曾向唐玄宗推荐李白,并被任命为翰林待诏。工书法,尤其擅长草隶;写景之诗,较清新通俗,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十九首,以《咏柳》和《回乡偶书》二首最为脍炙人口,传诵千古。 下联典指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贺铸(公元1052-1125年),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省汲县)人。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因《青玉案》中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称贺梅子。有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传世。 倪(Ní) 名家游学论非马; 循吏躬耕爱读经。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倪说(生卒年不详),又作貌辩、儿辩、倪辩、儿辨,宋国人(一说宋国大夫)。名家人物,久居田齐,曾游学稷下,以善辩著称,故被称为"齐貌辩"。较早提出"白马非马"的问题,并辩胜了齐国稷下学者。拜入薛公靖郭君门下,由于为人不拘小节,有许多缺点。门客们与靖郭君之子田文(孟尝君)都很讨厌他,其中一个门客士尉进言要求驱逐"貌辩",不成,于是辞职;孟尝君也私下地向靖郭君进言,要驱逐貌辩。靖郭君非常生气,说:"就算是把你们这些孩子都杀了,把我家都灭了,我也不答应。"还命令自己的长子为"貌辩"驾车,给"貌辩"最上等的房舍,以上宾之礼相待。齐宣王即位,妒忌靖郭君,靖郭君被罢黜,回到封地薛国居住,貌辩要去见齐宣王,靖郭君劝阻,但貌辩不怕死,依然去了,并告诉宣王,靖郭君对宣王非常忠诚,誓死拥立,也拒绝了楚国宰相昭阳以更大食邑的拢络。宣王非常感动,拜靖国君为宰相。 下联典指西汉官员倪宽(?-公元前103年),字仲文,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自幼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无力供读,靠给学生做饭和为人佣工维持耕读生活。每下地劳动,总将《五经》挂于锄钩,休息即读。"带经而读"的故事广为流传。倪宽关心百姓疾苦,主张缓收租税,减轻农民负担。时逢武帝对外用兵征收钱粮。倪宽所辖京师,租收拖欠甚多,倪宽应有免职之罪。百姓听说后,恐倪宽免官,互相传告,争交粮租,不几天就交齐了。武帝深为惊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倪宽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纠正了当时所行历法的错误,为发展中国历法做出了贡献。倪宽不仅精通经学,而且善文辞。倪宽曾做过九年御史大夫,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原籍。著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两篇、《封禅颂》等。 汤(Tāng ) 九州沸沸成汤立; 四梦悠悠曲韵传。 上联典指汤姓始祖成汤(约公元前1670-前1587年),子姓,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陕西省始平人,一说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周任亳国国王,为诸羌始祖。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蒙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为拥有天下后之名号,是商朝的建立者。商传至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时肉袒投诚,被周公旦封于宋以管理殷商遗民。其子孙传至秦朝,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其祸及,改子姓为汤。 下联典指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江西省抚州市)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杂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汤显祖成就有多方面,但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现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未完待续,更多姓氏对联敬请(许愿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