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技能" "技能"这个词,在以前理解为一门技术或手艺。还曾有"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的说法,可见精通一门技艺对生存的重要性。时过境迁,如今"技能"这个词的涵义则宽泛得多,不仅指技术,还包括各种知识、能力。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同时"技能"也发生了变化:一、"快"与"慢"。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各行业也随之发生剧变。 一是生产工具变化快。用智能程序和自动化机械代替人力管理生产和操作,既提高效率又节约成本。传统的"车"、"钳"、"刨"等技能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逐渐被数控编程和操作,机械和电气自动化等技术代替。技术转型导致行业变化加剧。据统计,最近5年,上海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了18%,特别是近2年需求呈现明显的萎缩趋势。一些技术相对落后,污染比较严重的制造企业纷纷关闭,或撤离市区。 二是新技能、新职业发展速度快。其中尤以计算机软件应用为甚。不少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在抱怨,学会的软件毕业后发现已经淘汰了。有远见的都是业余期间自学新知识才在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而随着信息科技发展到"物联网"时代,贸易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网络生存大赛"到现今"网购"成为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时间仅仅过去了不到20年。网络扩大了经营区域的范围,甚至打破了区域的限制。掌握多个区域语言和法律知识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同时,生产力的进步使更多人力可以投入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两者结合,让一些原来生僻、冷门的职业技能有了生存的土壤。比如利用沟通能力和专业产品知识的职业买手和团购砍价师,需要专业医学知识的闻屁师,熟悉犬类甚至能与其交流的遛狗师等等。 与科技发展速度比,我们的生活质量虽然也是日新月异,但很多与生活服务相关的技能变化依然较缓。较典型的职业有物业的电工和管道工,装修公司的木匠、泥水匠,理发店的理发师,餐饮店的厨师、点心师等,除了使用工具更先进,技能要求变化不大。上海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土地面积不到65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超过2400万。尤其是中心城区,平均人口密度超过20000人/平方公里,个别区甚至超过30000人/平方公里。因此,大多数与生活服务相关的技能,需求依然长盛不衰。虽然由于人口密度大,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根本不必担心客源问题。但由于与生活服务相关的职业技能多少有点"脏",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找一份更"体面"的工作,造成不少职业技能人才匮乏,甚至后继无人。如今物业公司在公共招聘网上将电工岗位的年龄上限放宽到50岁仍然乏人问津,装修、家政、餐饮行业更是"用工荒"的主体。 上海市政府根据目前职业技能供求状况,发布政府补贴培训目录。对一些如电工、劳动关系协调员等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职业,提供全额(失业人员)或半额(在职人员或在读学生)培训补贴。补贴项目比较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上海人社app查询,或者到上海的"一网通办"网页上详细了解。二、"难"与"易"。 在最新著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分别从物理、数字和生物领域列举了新工业革命中的核心推动技术,分别是无人交通工具(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3D打印、高级机器人、新材料、物联网与基因工程。科技越发达,需要人才掌握的知识越渊博。这些新技术光是理解至少也要本科学历,也就是经过16年以上的知识学习。一些项目甚至需要跨领域合作方有可能成功。 科研如此,企业经营管理亦然。过去从事文职需要文笔好,处事干练;现在还要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硬件。过去做人事要掌握劳动政策,会计算薪资,具备一定沟通能力;现在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则还需要懂岗位分析,绩效培训,职业规划,涉外的更要外语口语熟练。即便是理发师想保持顾客盈门,也需要不断学习一些流行的剪烫技术。 当然,科技发展并非对所有工作要求都越来越高。相反,科技的应用让不少工作更为简便。如机械制图,运用计算机软件,让工作更加方便高效。再如电器维修。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维修更偏向于"检测",而零件"修理"更偏向于"更换"。如此一来,维修成本提高了,但维修的技术门槛则大大降低,适合更多人从事此项职业。三、"专"与"杂"。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职业技能逐渐趋向"专"和"杂"两个方向。前者可能是某个领域或组织的技术骨干、专家,掌握最新最高端技术或技术能力极强。后者多指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更多的跨行业、跨领域合作需要复合型人才作为"桥梁"。 目前较为常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的知识大致有四种: 一是语言知识。包括母语、外语,俚语。母语帮助沟通,外语帮助学习,俚语帮助融合团队。 二是计算机知识。包括互联网、Office、数据库软件、平面设计软件、编程软件等。联合国将会否计算机操作作为"文盲"的判断标准之一,可见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 三是法律知识。除了律师,贸易、物流同样需要法律知识。利用好两地律法差异,往往能起到打破壁垒,降本增效的作用。 四是专业知识。未必要专研,但至少要能和专业技术人员沟通。有的复合型人才知识面涉及两种甚至数种不同专业领域,令企业趋之若鹜。例如熟悉各种变更手续和人事流程,你有机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事助理;再精通工作分析和绩效考核,就有机会成为一名人事经理;如果英语流利并熟练运用相关人事法规、政策,则能应聘外资跨国集团的人事总监。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专家"也不意味着只要专研技术即可。例如掌握专业的珠宝加工技能,你能做一个首饰匠;同时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可能成为一名设计师。如果再精通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则有机会成为一名珠宝首饰设计的国际大师。因此,即便是立志成为行业内的"专家",个人建议还是要学习一些其他知识,尤其是计算机和语言知识,它们会帮助你走得更远。四、沟通——永不过时的技能。 自古至今多少风云人物莫不能言。从三顾茅庐的刘备到伟大领袖毛泽东,从纵横六国的张仪到阿里巴巴的马云,他们的人格魅力,往往从言行中体现。在对工作三年后的高校生调研时,大多数学生表示对自己工作帮助最大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沟通能力。一些企业家回忆当初给马云投资时表示,其实当时自己并不认为马云说的会实现,但依然禁不住相信他。之所以如此,就是沟通的功劳。 传统的学校教育还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虽然我们从小就一直在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事实上中、高考只看成绩,其它勿论。考试导向论注定了学校教育只看成绩。然而,社会生存却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其它能力,比如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情商、逆商等。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优秀人才(毕业三年内晋升次数在3次及以上)认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最重要的工作能力。可是,诸如沟通能力、积极的态度、协调组织能力等,在学校里都未特别传授或培育,导致企业找人容易求贤难,学生眼高手低求职难。这也是企业销售难觅的主要原因,因为销售核心要求就是口头沟通和积极聆听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能说会道就是擅长沟通,其实不然。除了语言表达能力,态度和方式也会影响到沟通效果。试想,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即使沟通能力再强,知其为人后您还会信任他吗?因此良好的沟通最好秉持四种态度。一是尊重,二是真诚,三是积极,四是悦纳。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真诚待人,才能获得长久的信任;事先积极准备,沟通中积极主动,效果自然更佳;士为知己者死,悦纳他人,有助于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此外,沟通也需要一些方法技巧。首先,会"说"的人往往会"听"(繁写字为"聽"),这个字告诉我们,"听"不但要用耳朵,还要用"目"(眼睛)看,用心感应。因为很多言外之意,往往会通过一些语音语调或体语表达出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难以交流,或这个人"七里缠到八里",往往就是"听"出了问题。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一位丈夫在妻子炒菜时喋喋不休,"多放点盐","快换小火"……妻子终于忍无可忍,"你能不能闭嘴"!不料丈夫耸耸肩,"我只是让你明白,在开车时,你在旁边不停说话给我的感受"。站在对方角度思考,能及时反省沟通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事情,换个角度理解,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小马过河,盲人摸象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角度,造成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不同。换位思考,有助于综合统效,把握事情的本质。五、企业到底有什么需求? 最后想要多说一句企业的需求。 上半年,我们在对企业进行用工调查后发现,43.75%的企业表示员工招聘比往年困难了,较去年同期56.88%下降了13个百分点。 60%以上的企业表示员工难招,人才难求。企业反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获得的渠道有差距,不同时期、不同企业需求不一,如酒店餐饮大呼服务员招不到;超市营业员招不到(尽管薪水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长期、中期的管理职位难招(目前活跃在这一层面的人才多为外地精英);高层人才紧缺,如项目经理、助手、高级职业经理人、常规性高管职位等缺口难补(这一美差目前正逐步被外籍人士、港澳台精英锁定);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青黄不接、本地居民尤其本地青年的就业问题堪忧等一系列人力资源供求的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外,在统计时我们还意外发现,招聘的有效供求比(招聘需求人数/满足学历要求的应聘人数,有效供求比大于1意味着需求大于供给,人才"吃香")并不完全随着学历的提高而提高。其中最低的是大专学历(0.52),最高的是中专学历(4.47)。这一现象说明两点:一是如今大专已算不得"高学历";二是本地劳动力中缺乏掌握中等技术的人才。换而言之,与其花那么多精力和金钱培养"高学历",不如踏踏实实学一门专业技术来得"实惠"。调查中我们得知,大多企业对技术性人才有很大的招聘需求,也就是意味着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如果能及时转变观念,学习一到两门专业技能,完全可以在招聘市场获得一份不错的岗位,一份不会被人随意替代的岗位。 传统的家庭教育认为大专是"高学历",且学历越高工作越好找。这种思想其本身有可取之处,但却不可一概而论。因为市场对高等学历人才的需求远未如想象中那么高。相反,由于高等教育人数增多,中等教育的技能型劳动力变得供不应求起来。这也就是中专的供求比竟然远高于大专的原因。 调查中发现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文员好找和销售难觅。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招聘需求占总量不足8%的文员助理类职业,应聘人数却超过总量的16%,供求比为0.34,为所有职业供求比最低的一个。而占总招聘需求的25%的销售类职业,应聘人数却少于招聘人数,供求比达到1.36。 销售的底薪略高于文员,但我们知道销售收入不靠底薪,主要靠提成,文员的薪资却是固定的。销售招聘的最大年龄比文员大2岁,供求比也是文员的4倍。但为何应聘销售的人那么少而文员却挤破头想进去呢?在新兰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我们意外地获知,企业的营销人员非但学历要求不高,获得内部培养和成长的机遇还很高。企业会给要求上进的员工深造的机会,并帮助他们提升能力,获得内部晋升的机会,但即便有这样的红利消息,营销岗位仍然一员难求。可见,陈旧的观念不仅影响到企业用人,同时也为求职者画地为牢,限制了自己成功就业的机会。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到您,还可进入我的头条号获取更多文章咨询。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