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归义军杂谈/周四更新/竹鼠 (撰文)| 公元890年到公元892年对于统治沙,瓜,甘三州的张氏家族来说,是不折不扣的低谷期。 公元890年,归义军第二代统治者张淮深一家8口惨死于沙州城内。继任归义军首脑位置的张淮鼎也在维持了短短两年的统治之后,于公元892年去世。 如此频繁短暂的权力更迭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权的不稳,更突出,更直接的问题是——归义军内部新出生的张氏男丁数量根本跟不上归义军更新换代的速度,以至于当张淮鼎也去世之后,张氏直系亲族内唯一有权利继承这个位置的人,只有一个还是孩子的张承奉而已。 但是如果让这个毫无政治经验,甚至在归义军内部毫无威望的孩子直接继任张淮鼎的位子,沙州城内会发生什么事呢? 在这个天下愈来愈动乱的时代,连远在西部边陲的张淮鼎都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是朝廷,还是割据政权,一个幼主在位必然会导致无数野心家趁乱而起,将整个家业颠覆,重新把政权踢进四分五裂的战火之中。 但是,归义军和那些东边的藩镇还有些区别: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原地区,结局只是这个藩镇换个家族统治而已;而一旦归义军内部动乱,环伺在四周的回鹘人,西羌人等胡族,都会把握住机会直接将河西这最后一个汉族政权直接灭亡——所以张淮鼎知道,归义军折腾不起。 张淮鼎时代,西洲回鹘是归义军政权最大的强敌。图为回鹘妇女装饰 于是在892年他撒手人寰之际,将自己的十四妹李张氏叫到了病榻之前,将抚养小张承奉,暂时辅佐归义军运行的重任交给了这个他唯一信任的亲人。在这之后,他才放心的离开了人世。 但是张淮鼎无论如何想不到,他自认为天衣无缝的托孤计划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纰漏:他考虑到了沙州城内的反对势力,考虑到了朝廷或许会插手,考虑到了回鹘人或许会进攻...但是他唯独没有考虑到在自己的亲戚之中,也有那等手握重兵,心怀野心之辈。 这个人,就是后来篡位沙州的索勋。他当时是手握实权的瓜州刺史,也是张淮鼎的亲姐夫。 《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记载,即使在有李张氏坐镇沙州,有张承奉稳握合法继承的法理的情况下,张氏家族依然无法保住归义军节度使的宝座。毕竟在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不是法理,而是手中的兵马:"于是兄亡弟丧,社稷倾沦,假手托孤,几辛勤于苟免。"这其中的兄弟二人,就是张淮深,张淮鼎二人。他们先后去世,留下了索勋这个巨大的威胁;社稷倾沦,则几乎是直接痛骂索勋的篡位之举,导致张氏家族的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三代以来守护的归义军政权。 那么一个甚至没有身处于沙州这个归义军权力中心的索勋,是怎么在瓜州城里探听消息并聚集兵马,篡得已经被李张氏半控制的权位的呢? 解释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就是索勋早对这个位置有觊觎之心。 其实早在张淮鼎去世之前,甚至在张淮深执政的时代,索勋就已经开始为了抢夺权力做好了准备。 在敦煌博物馆中,有一块碑文名曰《索勋纪德功碑》。这块碑文的作者,和作《张淮深墓志铭》的作者是同一人,名曰张球(俅),当时是归义军的节度使判官掌书记。在这块碑文中,张球大肆吹捧当时已经是归义军节度使的索勋,夸赞他"武冠当时,文兼识达";"运韬略而五凉廓靖"等等。但是最主要的,是大段夸赞了他在瓜州刺史任上的功绩。虽然这些修建城池,疏通都河,翻新衙门的夸赞中有很多吹嘘拍马的成分,可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索勋在瓜州已经算是做好了万全准备,是完全将这里作为大后方和大本营来建设的。 瓜州在今甘肃省的位置 索勋就任瓜州刺史,大概在乾符六年左右。还记得上一篇中我们讲张淮深征讨河西,收复失地的"乾符之政"吗?没错,索勋也是这场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中的一员。他也是凭着在战斗中立下的功劳才被任命为瓜州刺史的,而且不是被张淮深任命的,而是被唐僖宗直接下诏正式承认的瓜州刺史。所以,张球说索勋"武冠当时"确实太假,但是能在这种战斗中被朝廷承认,足以证明他的军事能力确实不虚。 总而言之,索勋在瓜州一待就是整整十年。这期间,除了加强城池防卫,训练兵马之外,他还经历了从张淮深到张淮鼎的政变。在关键阶段,他还适当的给予了张淮鼎一定的支持,以换取张淮鼎对他在瓜州地位的认可。 而此时张淮鼎还把索勋当做一个寻常外戚,外放的刺史。根本没有意识到索勋这个人的地位早已经拔高了不止一个层次了。和他张淮鼎比起来,索勋现在已经丝毫不落下风。 张淮深生前曾担任过沙州节度使,多少有一个节度使的名分。而张淮鼎一生寻求节度使之职,却始终没有等来属于他的那杆旌节。而瓜州其实早在张淮深时代就已经隐隐的和"沙州节度使"的管辖范围有些脱离,只不过张淮深执政日久,威严尚在,所以瓜州和归义军仍然藕断丝连。 当执政尚短,还没有节度使名号的张淮鼎上位之后,索勋的瓜州就和沙州成了能平起平坐的两个行政单元(官方层面上),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同时这个具有独立性的瓜州,还藏着索勋不少的兵马。 索勋是如何夺取沙州政权的,即使是在吹捧他的《索勋功德之碑》中也没有写。大概是因为过程太过于阴暗,不堪入目,所以连美化都没法美化了。 唐代士兵 可是无论过程多么不光彩,政变的结局对于索勋来说却是光彩万分的:作为张氏宗亲中唯一一个健在的男性长辈,又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索勋轻而易举的篡取了张承奉的位置,成为了归义军的第四代节度使。 这场政变的受益者,不只是获得实际利益的索勋。连远在长安的唐僖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高兴的不行:长期以来困扰他的,恐怕张氏会在河西坐大的问题因为索勋的上台迎刃而解。 可以想象,新上位的索勋不仅会一如张氏家族向长安索取节度使之位,还会更加忠诚于朝廷,获得更多的官方支持。 于是唐僖宗立刻授予索勋归义军节度使的职位,并一口气为他加了定远将军,检校吏部尚书,御史大夫,钜鹿郡开国公,上柱国等多个位高权重的头衔,对他的态度远远胜于对张氏统治者不温不火的态度。 而索勋在得道了节度使头衔的同时,也和长安料想的一样听话。他识趣的向长安提出,自己没有向东发展的意思,并且愿意将甘,凉,肃三州继续托付于朝廷河西节度使和河西都防御使的名下,自己则选择向西开拓疆土。 唐僖宗自然又是大喜,将归义军节度使的观察范围扩张到了更西部的伊,西等州。如此一来,索勋虽然放弃了东部三州,但是却向西扩张了两到三州的领地。这笔买卖其实很划算,因为在领地范围大体不减的同时,他获得了长安的赏识,也避免了和朝廷的冲突。 西洲,伊州位置示意图 随后,索勋任命两个儿子分别为沙州刺史,掌握行政权;沙州司马,掌握军权,彻底稳住了沙州城的局势。 然而,被索勋挤下高层的张氏族人却不会因为索勋获得了朝廷的认可而轻易对他俯首帖耳:怀着对索勋的严重不满,原本应该作为托孤之人的李张氏带着小张承奉躲了起来,伺机寻找机会再次发动政变,夺回属于张家的归义军政权。 参考资料:《敦煌的归义军时代》/冯培红 归义军杂谈 归义军杂谈:杀死张淮深(上) 归义军杂谈:杀死张淮深(中) 归义军杂谈:杀死张淮深(下) 归义军杂谈:张议潮与他的佛(上) 归义军杂谈:张议潮与他的佛(下) 亦悲亦喜的"乾符之政"(上)| 归义军杂谈 亦喜亦悲的"乾符之政"(下)| 归义军杂谈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