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之后统一度量衡,秦"半两钱"成为中国最早在全国通行的统一青铜货币; 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开创了"五铢钱"长达739年铸行历史, 从秦"半两"到武帝"五铢",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秦半两"的"两","汉五铢"的"铢"都是表示以每枚青铜钱币重量, 这"半两"重相当于"十二铢"重。 那么,古时"重量、容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钱币重:从秦"半两"到武帝"五铢" 秦半两—— 是中国最早在全国通行的统一青铜货币 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秦半两"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而成为全国通行之法定货币。 汉朝初期承秦制,仍用半两钱,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止。 "半两钱"先后经历战国、秦朝、汉朝三个历史时期,按时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时期;2、秦王嬴政及始皇帝时期;3、秦末时期;4、汉初时期。共218年。 "半两钱",是中国最早在全国通行的统一青铜货币。 秦半两钱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五铢钱—— 中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长寿钱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铜制通货。钱上有"五铢"二篆字,表示每枚钱币五铢重,故名。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并成立专门铸币机构负责铸钱。 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五铢"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五铢",被称为"五铢钱"。 五铢钱轻重适中,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 五铢钱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至唐武德四年,开创了长达739年铸行历史,也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汉五铢 秦"半两"的"两",汉代"五铢"的"铢" 都是表示以每枚青铜钱币重量, 那么,古时"重量、容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古时"容量、重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黍米:最基础 "黍",指的是有粘性的大黄米, 黍米,是一粒粒可数的, 这就成了可计算容量和重量的最基本单位。 我们来看看最初是如何用"黍"的多少 来量重和量容器大小的—— 黍米,俗称大黄米。 "容"量如何计算? 【龠】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 量者,按照"龠、合、升、斗、斛"顺序, 容器容量从少到多, 容器器形从小到大。 按照《汉书·律历志》: ① 龠:容千二百黍; 本指吹管乐器,读yuè音。 作为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 一龠,可容下1200粒黍米。 ② 合:合龠为合; 作为古代容量单位,读gě音, 一合等于两龠。 一合, 相当于可容下2400粒黍米的容量。 ③ 升:十合为升; ④ 斗:十升为斗; ⑤ 斛:十斗为斛。 "重"量如何来计算? 按《汉书·律历志》记录: 权,是指五权。秤锤 "五权"是指"铢、两、斤、钧、䄷"。 絫,十黍之重。 铢,权十絫黍之重。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斤,十六两。(斤本无其字,以斫木之斤为之。) 钧,三十斤。 石(䄷),一百二十斤。 这里的意思是: ① 絫(léi),十黍之重 【黍】——黍,一黍之重; 【絫】——絫,十黍之重。 "絫",同"累",指累积。 "絫",十黍之重; 指的是"累积十粒黍米"之重。 十黍为絫,十絫为铢。 说"十絫黍"者,是指"百黍"。 必言黍者、蒙十黍之重为絫而言。 又使"铢、两、斤、钧、石(䄷)",黍数可计。 一龠容千二百黍,一龠重十二铢。 ② 铢:权十絫黍之重。 "一铢", 相当于"十絫黍米"之重, 也是说相当于"一百粒黍米"之重。 汉五铢,相当于"五百粒黍米"之重; 也相当于5∕24两之重 ③ 两:两龠为两。 指的是"两龠、二十四铢为两"。 "一两",相当于 "二十四铢"之重。 "两",指的是"两龠"黍米重量。 "一龠"容千二百黍,指的是"一千二百粒黍米"之容量; 而"两龠"为"两千四百粒黍米"之容量; 两龠为一合, "两"为"两之龠", "一合黍米"为"一两"重。 "一两"相当于"一合"黍米之重量; 相当于"两千四百黍米 "一两"也相当于"二十四铢"之重。 "秦半两"钱, 指的是每枚钱"半两"重; "秦半两"也相当于每枚钱 "十二铢"重。 ④ 斤:十六两为斤。 "一斤",相当于"十六两"; 附注:【斤】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形。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斤"在现代多用于重量单位名称, 一斤等于十两,旧制为十六两,合二分之一千克。 表示重量单位的"斤"来自"釿"。 "釿"是金属重量单位,亦货币名。 战国时期燕国、晋国、楚国多以"釿"为单位, 有时简写作"斤"。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 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此后直到明清,一直是十六两为一斤, 直到195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计量制度, 才改为十两为一斤。 按旧制,半斤就是八两, 所以"半斤八两"常用来比喻两人大致相当,不分上下。 ⑤ 钧:三十斤为钧。 一"钧"相当于三十"斤"。 成语:千钧一发 ⑥ 石(䄷):四钧为石。 "石"作为计重量单位,读dàn,本字为"䄷dàn"。 "一石(䄷)", 相当于"四钧"之重, 相当于"一百二十斤"之重。 关联阅读: 中秋假期玩什么:带"钱"携"贝",走进国博之中国古代钱币展 我是 @汉字谷主,欢迎!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全语文素养、海外汉语,古汀汉字思维馆,汉字博物世界】 想成为一名专业的汉字师!请本号,私信留言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