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经济理论梳理及辩误 宋 圭 武 经济问题总是供给侧问题与需求侧问题的有机统一,分析供给侧问题,不可能完全脱离需求侧问题,同样,分析需求侧问题,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供给侧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经济理论分析的重点点不同来对二者进行区分。重点点主要在供给方面的,可以认为是供给侧经济理论;重点点主要在需求侧方面的,可以认为是需求侧经济理论。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至前645年)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早对经济学有系统思考的思想家。在现存《管子》七十六篇中,约有三分之二涉及经济问题,约有三分之一专谈经济问题,这在先秦各学派的著作中是极其特殊的情况。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角度看,管仲的经济理论,总体应属于供给侧经济学。第一,《管子》认为,土地是财富重要的生产资料,劳动是财富的重要源泉。第二,提倡分工。管仲主张将被统治的广大群众按照他们的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同时主张四大集团不能混合杂处,必须各按其职业"群萃而州处"。(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P21,P127,P129)第三,提倡减税。管仲在对齐国的治理实践中,采取了大规模减税措施。据《管子·大匡》记载:"桓公践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弛而税。"意思是说,在齐桓公在位19年中,将关税税率和商业税率降至2%,农业税按土地面积征收,且改为两年征收一次;收成好时农业税率为30%,收成中等时农业税率为20%,收成差时农业税率为10%;有饥荒就免征,或缓征。总之,管仲的供给侧管理政策,有力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为齐国崛起并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好的经济基础。(苏剑:《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P11) 我国古代先秦法家李悝(约公元前450至约前390年)的经济思想大体属于供给侧经济学。李悝是重农主义者,认为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记》)同时,李悝重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治田则勤,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汉书·食货记》)但为了稳定粮食价格,李悝又提出了平籴政策(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P107),这属于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结合的一种政策。所以,李悝的经济思想,也有一些需求侧的因素。 另外,我国古代荀子(约公元前331至约前238年)的经济思想也属于供给侧经济学。一是荀子主张分工,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勤"。由于各业专一,才能把技艺提高到精妙的程度。(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P95)二是荀子认为农业是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财富生产的主要来源,而工商业是不生产的,必须予以抑制。他说:"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P98、P99) 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也属于供给侧经济学。高度重视农业,限制非农业生产活动。大力增加农业人口。实行有利于农业的租税政策,对非农业活动实行重税政策。"不农之征比多,市利之租比重。"(《商君书·外内》)实行土地自由买卖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秦国最终实现了强国目的。 西汉盐铁会议上儒家反对派的经济思想,也大体属于供给侧经济学。盐铁会议以检查武帝以来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为名,于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桑弘羊及一些政府官员为现实政策辩护,而儒家则全面予以反对。儒家提出的主要经济政策措施是:重视农业;认为只有农业才生产财富,否定工商业能致富,轻视工商业;反对经济干涉;反兼并;坚持井田制度;反对对外贸易;提倡物物交换,货币铸造权回归民间;消费提倡节俭;在租税上坚持什一之税的农业税,反对重税。(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P225-229)儒家提出的上述政策措施,重点大都在供给侧方面,而不在需求侧。 总体看,由于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学,应总体属于供给侧经济学范畴。 西方的重农学派是最早相对成熟的供给侧经济学派。重农学派核心是重视农业的供给,其主要思想具体包括:将自然秩序的概念引入到经济思想中,认为人类的经济规律应同自然规律相协调;提出自由放任,反对政府管制;重视农业,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生产性的;认为应该只对土地所有者征税;从供给侧角度对经济流程进行了分析,如魁奈的经济表。 古典经济学大体属于供给侧经济学。有些学者在著作或论文中认为古典经济学属于需求侧,这是不准确的。从古典经济学的总体特征看:首先,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基础,这是供给侧,不是需求侧。其次,在政策取向上,古典经济学坚持自由放任,但目的主要落脚于促进供给侧的效率,并通过供给侧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社会效率的提高。如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认为,通过自由竞争,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引导,每一个生产者和商人不得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不得不尽可能降低销售价格,最终实现社会总产出最大化。再次,在价值论层面,古典经济学大体坚持劳动价值论,这也是供给侧,不是需求侧。 萨伊虽然提出萨伊定理,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但萨伊理论分析的落脚点是在需求侧,而不是供给侧。在《政治经济学概论》(萨伊: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这本书中,萨伊第一篇论述财富的生产问题,第二篇论述财富的分配问题,第三篇论述财富的消费问题,其中第三篇构成了全书分析的落脚点。另外,萨伊反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所以,总体看,萨伊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相比,其需求侧分析所占的成分应更大,而不是更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应属于供给侧经济学。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另外,马克思关于生产所有制的理论,关于资本集中的理论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理论分析,都是立足于供给侧方面,而不是需求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给侧,而不在需求侧。 对于新古典经济学,有学者认为是属于需求侧经济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准确的。新古典经济学应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一个有机综合。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既有消费者均衡理论,也有生产者均衡理论。而生产者均衡理论,应属于供给侧。 另外,一些学者将凯恩斯经济理论完全归结为需求侧经济学,此观点也值得商榷。凯恩斯经济学虽然强调需求导向,但也有供给侧分析的因素。如投资需求,本质就属于供给侧。从整体的理论分析看,凯恩斯理论应是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有机结合,是在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中,寻求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均衡水平。 另外,关于供给学派,大家普遍认为是属于供给侧经济学,此观点也是一值得商榷的观点。因为供给学派在实践上具体落实为里根经济学,而里根经济学的减税主张,既包括减供给方面的税负,如企业税,将原来最高46%的五级税率改为最高34%的三级税率,也包括减需求方面的税负,如个人所得税,将最高税率为50%、最低税率为11%的15级累进税制改为15%、28%和33%的三级税率。(苏剑:《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P126)最终供给学派的政策效果是既体现在供给侧方面,也体现在需求侧方面,是两方面效果的综合。 目前,面对经济新形势,中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经济战略也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学重大创新。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甘肃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学习与研究》《中国农村观察》《海派经济学》《经济学家茶座》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80多篇,出版专著6部。